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与患者建立起的工作性人际关系[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成为新护理模式转变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的改革、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使人们在就医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护理不当时诉诸法律,使得护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现对影响护患关系因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穿刺针及钩针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应用穿刺针及钩针为23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行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结果 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用时60.0~210.0 min,平均(120.0±5.7)min;术后15.0~42.0 h,平均(28.0±2.3)h排气;2~3 d进食,住院5.0~10.0 d,平均(7.0±0.8)d.术后疼痛3个月以上5例,浆液肿4例,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10~36个月无疝复发.结论 应用穿刺针及钩针固定补片,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可完成腹腔镜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壁切口疝IPOM法修补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腹腔内网片植入法(IPOM法)修补术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06-03/2008-06应用钩针对18例腹壁切口疝IPOM法修补。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9-14 d(平均12d)出院,随访6个月-3 a,无肠梗阻、窦道形成和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结论:IPOM法修补是开放式腹壁切口疝的理想修补方法,钩针可完成补片的固定。  相似文献   
4.
静脉套管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在急危患者的抢救中更为重要,它保持了静脉管道的持续畅通。在CCU的工作中常常遇到以下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剧烈的胸痛和恶心呕吐导致躁动不安,传统的头皮针静脉输液由于不易固定、针尖易剌破血管壁导致液体外渗等缺点,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脾动脉及其分支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115例患者脾动脉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脾动脉,分析脾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特点及分布规律.选取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患者18例,术前脾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集中型脾动脉38例(占33.0%),分散型脾动脉77例(占67.0%).脾动脉在胰尾上方81例(占70.4%),脾动脉在胰尾后方23例(占20.0%),脾动脉在胰尾内11例(占9.6%).脾叶动脉一支型3例(占2.6%),二支型97例(占84.3 %),三支型11例(占9.6 %),多支型4例(占3.5%).脾动脉末段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r=0.4997,P=0.02),脾叶动脉内径与脾指数呈正相关 (r=0.4568,P=0.03).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手术.患者术前CTA检查脾动脉解剖类型、脾动脉与胰尾关系、脾叶动脉分支数及有无副脾与术中所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动脉CTA检查是在活体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方法先进,数据真实,可用于脾动脉及其分支应用解剖学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编制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问卷。[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及专家会议法形成原始问卷;采用Delphi法形成初始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问卷终稿。[结果]最终问卷涵盖7个维度,共53个条目。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51,Cronbach’sα系数为0.935。[结论]应用Delphi法构建的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为合理评价毕业生质量提供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腹腔镜脾切除术出血的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40例,超声刀离断脾周韧带,胰腺上缘结扎脾动脉,离断脾门血管,切除脾脏。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术中发现3例副脾,一并切除。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30 min。出血50~800 ml,平均160 ml。术后12~24 h胃肠蠕动恢复,术后24 h拔胃管并进流质饮食,术后住院5~9 d。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脏器意外损伤患者。结论结扎脾动脉,避免脾包膜撕裂,妥善处理脾蒂血管可减少腹腔镜脾切除术出血。  相似文献   
8.
观察两种频率(5Hz和100Hz)电针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压力缩肢阈及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频率电针均能明显升高关节炎大鼠痛阈,但两者的作用无明显差异;这两种频率电针均能提高血浆cAMP和cGMP含量,两者对血浆cGMP含量的升高作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5Hz电针镇痛效应与血浆cAMP含量有显著相关;5Hz电针能明显升高血浆皮质醇含量。提示不同频率电针可产生不同效应,它们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P物质不参与皮层SII区对丘脑中央中核的下行调节(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晓彤  邓颖 《针刺研究》1993,18(3):213-214
<正> 许多研究表明,脑内 P 物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伤害性反应和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调节。为了探讨 P 物质是否参与大脑皮层SⅡ区对丘脑的下行调节,本实验观察了电刺激猫 SⅡ区和电针穴位对丘脑中央中核灌流液中 P 物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用成年猫,体重1.6~4.1公斤,雌雄不拘。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电针组和 SⅡ区电刺激组,每组分别为10、15和12只。用戊巴比妥钠(40毫克/公斤)麻醉,行开颅术。暴露  相似文献   
10.
交感神经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但观察结果不一,应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本实验选用6-羟基多巴胺特异地损毁外周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以便观察外周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与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