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探讨着外手术前后舌象变化的规律,将105例普外患者分成非腹部手术、腹部择期手术及腹部急诊手术3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8小时、术后禁食第1、2、≥3天及术后进食第1、2、≥3天8个时间段的舌象。结果:腹部择期手术组术前腻苔占45.7%,腹部急诊手术组在后进食第2、≥3天黄苔比术前低,各组手术后6~8小时少津比例增多,腹部手术两组于术后进食第2、≥3天及术后进食第1天总腻苔率均比术前高,且比同时段非腹部手术组高。由结果可见,普外手术后6~8小时少津舌象增多,腹部手术患者后舌象少津→苔腻→正常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分析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特征。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肠益方加减和平消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3个月。采用ZBOX-I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的舌脉象客观化参数,观察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舌象苔质参数:治疗组(两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象苔形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2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肠益方加减治疗大肠癌患者舌脉象特征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化的疗效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运用“肠益方加减”进行治疗,采集治疗前后的舌脉象客观参数及生命质量情况,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将治疗前的舌脉象信息与生命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舌象厚薄指数较治疗前降低,裂纹指数较治疗前升高,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后舌象厚薄指数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舌象参数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脉象参数、生命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客观参数有变化,说明可以将舌脉象客观参数引入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价中,但仅舌象厚薄指数、裂纹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临床样本量较少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 CRC)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应用肠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平消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ZBOX-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后舌象苔质参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胖瘦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胖瘦指数由治疗前的瘦舌转变为治疗后的正常舌;对照组治疗后齿痕指数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单项症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黏液便、肛门灼热、口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这5项中医症候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面色萎黄这1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腹部疼痛、腹痛固定、面色萎黄这3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及中医单项症候评分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舌象胖瘦指数与黏液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62,且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夹瘀证CRC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程度;改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的中医症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舌象特征变化,探讨肝癌围手术期患者证候特征。方法收集103例拟行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前1天及术后1、3、5天上午6:30—8:00观察患者舌象,填写中医舌象调查表,用数码照相机留取舌体图片,采用中医舌诊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舌质及舌苔颜色平均RGB各分量值。结果定性及定量结果均提示,术前患者以青紫舌为主,术后1天以红舌为主,术后3、5天青紫舌占居首位(P0.05);术后舌质颜色R分量值升高,以术后第1天最明显,术后3、5天舌质颜色R分量值逐渐下降(P0.05)。术后3、5天较术前1天舌苔R、G、B各分量值逐渐下降(P0.05)。术后舌形胖大、齿痕、点刺舌有增多趋势(P0.05)。手术前后皆以厚腻苔为主,且术后较术前比例逐渐上升(P0.05)。术后1、3、5天较术前1天舌下络脉宽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瘀、水湿、气虚证舌象贯穿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后5天内阴虚内热舌象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舌诊脉诊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点,并与冠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冠心场患者中医舌象、脉象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来自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舌象、脉象、冠脉造影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相比,血瘀症的舌象、脉象明显增多,且比例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比例也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证候以瘀血证为多,其舌象、脉象改变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49例,湿热兼虚者53例;对照组38例。对各组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予以观察对比。结果:3组资料在舌象参数上,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各指标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资料在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参数上,治疗前后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3组之间比较均未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4例外科住院病人手术前后的舌象观察,认为手术之前的舌象与病程长短、病势深浅有关,手术后则与麻醉范围、操作时间及术后恢复状态有关。术后1~7天内呈淤血内停、湿热中阻及气阴两虚者占75%。为手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提供较为及时、准确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点,并对冠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舌象、脉象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来自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的32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舌象、脉象、冠脉造影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相比,血瘀症的舌象、脉象明显增多(P〈0.05),且比例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比例也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证候以瘀血证为多,其舌象、脉象改变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医而言,舌诊和脉诊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象与脉象相比更加客观,而脉象与舌象相比则更加全面[1]。伤寒与温病均属于外感热性疾病,二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伤寒为受风寒之邪,侵于肌表,变化较慢,伤阳气;温病为受温热之邪,变化迅速,伤阴气[2]。本文通过舌象与脉象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伤寒学与温病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疸湿、热病因的本质,寻找黄疸辨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95例成人黄疸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其中61例不伴细菌或真菌感染,34例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观察其血清生化指标、黄疽颜色、舌象、脉率。结果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DBIL/IBIL≥1),皮肤多呈暗黄色,舌质红或正常,苔白;肝硬化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出现贫血,而使舌质变淡;合并感染的患者出现脉数、苔黄。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DBIL/IBIL〈1),皮肤多呈鲜黄色,舌质红,苔黄。结论 DBIL/IBIL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者的证型,DBIL/IBIL≥1者多湿重于热,DBIL/IBIL〈1者多热重于湿;DBIL/IBIL≥1患者如出现脉数、苔黄提示湿郁化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市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输入轻型及普通型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41例患者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依次为咳嗽、发热、流涕、咽痛、鼻塞、胸闷、乏力、脘痞、头痛、咳痰。舌质主要见红舌和淡红舌为主;舌苔主要见白腻苔、黄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数脉、濡脉。中医证型依次为疫毒袭肺证、湿邪郁肺证、风热犯卫证、湿阻肺胃证。结论: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疫毒袭肺证最为常见,病邪以湿邪为主体,但易化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癌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方法: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150例.对照组仅给予吸氧、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术前30min取30mg磷酸可待因片口服,取5mg盐酸托烷司琼静推,术中选择洛铂50mg/m2行动脉灌注化疗,术后再静脉给予化疗.在介入治疗前3天、...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C地149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按其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析,并对其中血糖升高的患者进行证候分布研究。结果: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中医证候多分在风痰瘀血、痰热腑实、痰热蒙蔽心神证,提示与痰浊有关。结论治疗庆在常规基础上配合中药化痰除湿,以取得更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值的客观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研究舌质、舌苔R、G、B值在不同证候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各组证候的值均低于慢乙肝组;舌质R值肝胆热毒炽盛组最大,且两者均与湿毒壅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质G、B值的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舌苔R、G、B值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结论]舌质、舌苔R、G、B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区分乙型慢重肝与慢乙肝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主要临床表征诊断权重。方法:邀请全国各地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现场填写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是判定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的临床表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临床表征的权重。结果:①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权重(wi值)为:舌象0.529>临床症状0.295>脉象0.176。②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舌象权重顺序为:苔腻0.497>苔白滑0.269>舌胖边有齿痕0.233;③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临床症状权重顺序为:胸闷胸痛0.222>肢体困重0.120>口粘0.112>体胖0.108>脘腹痞满0.091>面色晦浊0.082>大便粘滞0.076>嗜睡0.075>纳呆0.072>呕恶0.055);④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脉象权重顺序为:脉滑0.517>脉濡0.303>脉缓0.179。结论: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所有要素排序权重的结果中,苔腻、苔白滑、舌胖边有齿痕、脉滑、胸闷胸痛、脉濡、肢体困重、口粘占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临床表征总权重的80%,在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分析金水六君煎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古今医案典籍和相关医学数据库,筛查出运用金水六君煎有效医案,分析临床症状、药物加减、证型、体征等.结果 最终纳入医案82例.症状频数分析中,82个医案共记载了具体症状42个、375症次.中医证型分布以肺肾阴虚型最多见(51.2%),药物加减中前5位是...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强调:"口燥渴、心烦、欲饮水,""欲"提示患者并未真正饮水.《金匮要略》言:"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湿证形成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为湿邪中人,内因为饮食劳倦.张仲景秉承前人观点,指出湿证的症状除有"关节疼烦,寒热汗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漳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病机特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截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20例,分析有完整资料的1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特征和辨证分型。结果①症状:19例患者中发热14例(73.7%),稀溏便12例(63.2%),乏力、咳嗽各11例(各57.9%),少痰10例(52.6%),口干9例(47.4%),胸闷7例(36.8%),纳差、头晕各6例(各31.6%)。②舌象表现:从舌色看,舌淡红10例(52.6%),舌红5例(26.3%),舌淡白、红绛、淡黯、暗红各1例(各5.3%);从舌体看,舌体胖大兼齿痕2例(10.5%),单纯胖大1例(5.3%),单纯齿痕舌2例(10.5%),裂纹舌3例(15.8%),正常11例(57.9%);从舌苔看,腻苔10例(52.6%),薄黄苔5例(26.3%),薄微黄苔2例(10.5%),燥黄厚、薄白苔各1例(各5.3%)。③辨证分型:寒湿郁肺7例(36.8%),湿热蕴肺9例(47.4%),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2例(10.5%),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痰瘀阻肺1例(5.3%)。结论湿邪致病是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基本特征,可见寒湿郁肺和湿热蕴肺两种证型,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疫毒闭肺。病位以气分为主,病程缠绵,易伤津耗气,有基础病老年患者更易正气受损,虚实夹杂。治疗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证侯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侯诊断指标及方法。方法: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4周,2周时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小型猪冠心病模型。测定30点体表心电图、体重指数、采集舌象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采集股动脉脉搏图像,分别对胸痹心痛的主症、兼症、舌象及舌下脉络和脉象进行标准化评分,分析舌象RGB及HIS数值变化,对脉搏图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物的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均有明显的改变,此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组舌象图像R分量下降,红色饱和度降低;模型组动物在实验2周时表现出脉搏图h3/h1改变。结论:证候客观化评分方法在实验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中有较好的稳定性,规范化的舌象图像采集有助于评价疾病变化,而脉搏图评价复合因素造模实验动物的脉象的方法还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