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猝死致医疗纠纷病例的死因,评价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42例猝死致医疗纠纷病例,于死亡48 h内尸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死亡原因、病理检查及临床诊断符合率、猝死病例年龄及发生猝死的医院级别.结果:17例猝死原因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16例误诊,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5.58%;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9例误诊,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18.1%;42例猝死病例年龄10 d~65岁,35岁以上者20例,占47.6%,≤10岁年龄组占30.9%;猝死病例多发生在1、2级医院,分别占52.3%和33.3%.结论:临床误诊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提高1、2级医院的诊疗水平是降低临床猝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破裂猝死的发病特点和病理学基础,为临床医师提供帮助。方法:对本系2002年12月至2006年l2月期间,所作450例法医病理检案的4例主动脉瘤破裂猝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例主动脉瘤破裂致死占尸体解剖总数的0.89%,占SCD的4.1%,其中,DAA3例;2例DAA与AS有关。结论:主动脉瘤破裂病程短骤、凶险,是心性猝死的病因之一,早期症状与冠心病酷似,且病死率极高,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医疗纠纷死亡法医尸检以及临床病理的特点和疾病分布情况。方法选取100例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涉及医疗纠纷死亡法医尸检的材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0例尸检案例中男性死亡人数显著高于女性,高发年龄在15-60岁的中、青年组以及年龄小于7岁的围产婴幼儿组。医疗水平等级越高的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法医尸检的误诊率和死亡发生率越高,基层医疗机构中用药后不良反应率较高,疾病发病中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结论法医尸检和临床病理分析对医疗纠纷死亡案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帮助临床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准确性,有效降低和预防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64-1765
目的:分析120例猝死及非正常死亡案件尸体的一般情况、死因、动机等特点。方法:对120例猝死及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法医尸检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1)120例尸检资料中男72例(60.00%),女48例(40.00%)。年龄5~82岁,其中高峰年龄段为16~45岁,占53.33%(64/120);(2)交通事故(意外事件)发生率最高为29.17%;(3)猝死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时间以10~13时最多,占42.50%(51/120);(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老年致死的主要疾病,而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中青年致死的主要疾病;单刃锐器为他杀案例的最常用作案工具,杀人动机为谋财;自杀案件死因为农药中毒、高坠及溺死。结论:正确树立中青年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关注此类群体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应该重视的焦点问题。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管制刀具的监管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律观念,以此遏制不良案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尸体年龄、性别差异、死因和动机等特点.方法:川东北9个县市区2005年至2009年间3014例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的法医尸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9∶1;年龄以15~45岁为主;死亡时间以夏、冬季和10时~13时居多;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死因以心血管系统和中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SCD)尸检和正常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Zif/268的表达,为法医中冠心病猝死案例病理分析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系统,对80例冠心病猝死(猝死组)和30例正常尸检(对照组)心脏标本心肌局部细胞核Zif/268的累积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0例冠心病猝死心脏标本心肌局部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阳性表达率几乎达到100%,对照组标本仅3例心肌细胞核散在阳性;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68的表达有望成为法医中冠心病猝死案例病理分析的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差异和诱因等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法医学教研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法医病理检案中的119例猝死尸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20~59岁;(2)导致猝死的疾病由高到低依次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3)猝死诱因以死前有纠纷、轻微外伤和夜间睡眠中死亡为多。结论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猝死尸体的死因、诱因、年龄及其性别差异等特点. 方法:以我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2009年~2013年5年内受理的54例猝死尸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猝死原因、猝死诱因、猝死年龄及性别分布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血管系统疾病(34例,占62.96%)、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11.11%)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5例,占9.26%)是导致本组病例猝死的主要原因. 本组54例猝死案例中有7例<18岁,其中1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共4例,占7.41%;成人猝死高发年龄段为30~59岁,其中30~39岁9例,40~49岁10例,50~59岁11例;50~59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共8例,占心血管系统疾病总数的23.52%;1岁以下儿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群体,共3例,占该系统疾病总数的50%;30~49岁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共3例,占该系统疾病总数的60%. 生殖系统疾病猝死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其他系统疾病猝死病例中男性均多于女性. 医疗纠纷(14例,占25.93%)、纠纷和(或)轻外伤(12例,占22.22%)、感冒或疼痛症状(7例,占12.96%)是导致本组病例猝死的主要诱因.结论:应根据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和变化规律开展法医学鉴定工作,以获得准确、客观、全面的鉴定结论;尸体解剖对于明确猝死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致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998~2010年间内蒙古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39例脑血管畸形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脑血管畸形猝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有34例(占91.9%),斗殴外伤为明显诱因,有24例(61.54%),破裂出血是主要死因。脑血管畸形的病理类型以脑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有36例(92.3%),常发生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侧脑室、小脑及脑干。出血类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有16例(41%)。结论:脑血管畸形的鉴定比较困难,根据其法医病理学特点,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头部MRI,脑血管造影),才能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0.
18例医疗纠纷的法医病理鉴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18例医疗纠纷死亡事件鉴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法医病理参与医疗纠纷尸检的重要性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为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及其防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受理的18例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结果(1)发生的医疗纠纷女性较多,在年龄上以中青年人的死亡为多数,职业上以农民为多数,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为多;(2)医疗纠纷所涉及的医院以县、乡镇卫生院及诊所为多数;(3)医疗过失增多,误诊误治是主要原因;(4)死亡原因主要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结论法医病理鉴定在医疗纠纷死亡事件的处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明确死亡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栓塞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PTE)发生猝死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法医学教研室2006~2008年尸检证实PTE致死4例的临床及法医病理学资料。结果:4例均为肺动脉骑跨性血栓栓塞死亡,发生原因各异。结论:对PTE发生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测手段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提高法医病理学鉴定水平,减少漏鉴、误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法医病理学的特点,阐释了整体医学与整合医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然后,通过具体的死因分析实践案例教学过程设计及效果分析的应用介绍,阐明了整合医学与整体医学应用于法医病理学教学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为法医病理学整体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命案诉讼程序中的传统法医病理学证据在命案中的证明标准。方法 比较了国外不同法系关于证明标准体系的相关特点,深入分析与命案相关的各法医病理学证据要素,并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损伤及致伤工具是最为重要的法医病理学证据要素,是命案中证明标准体系的“三大支柱”。结论 命案中的传统法医病理学证据证明标准的划分不仅对于提高检案法医的证据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法医病理学证据要素存在重大瑕疵的案件,可以在诉讼最开始的阶段进行证据补正或终结诉讼,这对于节约司法资源亦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剂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病理学鉴定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及IgE水平检测,结合相关案情、临床病史及用药史等对清开灵注射剂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例进行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结果]4例中1例发生在一级医院,3例在个体诊所;抗菌素或其他药物与清开灵注射剂联合用药或混合用药;4例均于输注完毕后30~150min之间死亡,无充分的抢救时间或条件;多数器官和组织充血水肿伴有点状或灶状出血;多个器官和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现象,血清总IgE水平高于200U/mL;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未见致命性器质性病理变化.[结论]排除自身致命性器质性疾病、机械性损伤和窒息及药物中毒,既往有清开灵注射剂用药史,有典型的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内有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现象,血清IgE水平升高等进行综合评定,可确定清开灵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良、恶性甲状腺肿物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242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及探查情况采取了不同范围的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前3位依次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28例、甲状腺瘤81例、甲状腺癌23例。结论:细致的体格检查及常规的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肿物的性质鉴别仍是简单且相当重要的诊断措施。积极实施手术治疗,术中常规行冰冻病理检查,是预防、治疗恶性甲状腺肿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47例酒后死亡尸检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酒后死亡的常见死因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通过对47例酒后死亡尸检案例的性别、年龄、简要案情、尸检情况、毒物分析情况、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原因以饮酒后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猝死最为多见,其次为醉酒后误吸哽死、颅脑损伤、溺死和酒精中毒等。结论系统尸体解剖和药毒物分析等检验对酒后死亡尸体的法医学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法医学检验鉴定及特点。方法:对13起案例死亡13人的相关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3起案例中饮酒8例、吸毒2例;涉及交通事故3例、斗殴7例;对冲性眶骨骨折2例。死因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方式均排除他人加害致死。结论:根据颅脑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结合现场勘查及调查走访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死因原因和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猝死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75例猝死中,老年人47例,占62.7%,非老年人28例,占37.3 %,男女之比约3:1。心原性猝死52例,其中冠心病猝死36例,占69.2%(36/52);非心原性猝死19例,其中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占比例最高42.1%(8/19);4例尸检病理检查未见致死性疾病。冠心病猝死患者主要建立在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基础上。结论猝死以老年男性多见,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者猝死发生率高。防治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十分必要。胰源性猝死主要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致,误诊率较高。猝死可发生在无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79例危险因素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及其心脏病理改变,为SCD的防治和法医病理鉴定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及云南省公安厅79例SCD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SCD的病因、性别、年龄,SCD的诱因,各种导致SCD的疾病心脏病理改变.结果(1)79例SCD中,冠心病33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10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包填塞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4例,心瓣膜病3例,心肌脂肪浸润2例,冠状动脉开口狭窄2例,冠状动脉栓塞1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例,心脏轻微病变2例;(2)冠心病是青、中年人SCD的最主要原因.心肌炎和风心病是34岁以下青年人SCD的主要原因;(3)79例SCD中25例具有明确诱因,且绝大数为男性.(4)33例冠心病性SCD中,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度达Ⅳ级,2例继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1例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20例,其中4例合并陈旧性心梗,单纯陈旧性心梗8例,5例无心梗,仅有急性心肌缺血改变.结论SCD以冠心病为主,中老年男性多见,病程短而凶险,仅部分病例有明确诱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变,祛除诱因,是预防SCD的根本措施.SCD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一般要有能引起急性心脏功能阻碍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