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取非炎症且非转移性肿瘤患者施行腹部外科手术的大网膜组织,经Ⅰ型胶原酶消化,两次筛网过滤、离心等步骤获取人微血管段,接种24 h待内皮细胞从微血管段爬出贴壁后,去除微血管段获得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法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运用此法进行的原代培养,血细胞在换液和传代过程中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被减至最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免疫组化鉴定表明Ⅷ因子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其纯度较高,生长状态良好。结论实验成功分离和培养了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腹膜透析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人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为构建体外人胎盘屏障极性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组织及细胞悬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较高产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进一步对人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法的Ⅷ因子相关抗原及CD34鉴定,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Weibel-Palade小体.结果体外培养出纯度较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了3~5代.此外,免疫组化显示Ⅷ因子相关抗原及CD34表达阳性,电镜下观察到Weibel-Palade小体.结论成功分离并培养人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明胶的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采用跨内皮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呈短梭形和多角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 d细胞融合,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培养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屏障特性,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阻抗减弱.结论 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脑部微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可靠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研究其体外生长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肺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先后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对所获得的人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呈FⅧ-RAg、CD34阳性;电镜下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e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旨在建立一种可以有效获取较高纯度和产量的BMECs的方法.方法 取出生3~5 dSD大鼠,采用匀浆、二次酶消化、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明胶包被的培养板中进行原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培养6~7 d细胞呈典型的短梭形、多角形和“鹅卵石”样.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6.70±1.53)%.细胞在6~8 d达到生长高峰.结论 成功地分离培养出了高纯度的BMECs,为进一步研究BMECs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分离和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LMVEC)的简单方法。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LMVE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获得的LMVEC具有规律的铺路石镶嵌状排列,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CD3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组织贴块法培养LMVEC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笃银  胡大海  汤朝武  陈璧 《医学争鸣》2000,21(11):1359-1362
目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 (MEC)增殖和血管发生存在于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为体外重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 (HSMEC)生长模型 .方法 正常人包皮和增生性瘢痕经 1.2 5 g· L- 1 dispase和 1.2 5 g· L- 1 胰蛋白酶依次消化 4℃ 2 4h后 ,机械挤压分离组织内 HSMEC和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HDMEC) ,经 5 0 0 0 U· L- 1 b FGF,2 0 0m L· L- 1胎牛血清的 DMEM内培养和 0 .1g· L- 1胰蛋白酶 ,0 .15 mmol· L- 1 EDTA的 TE分离、纯化 ,组织学 HE染色和 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 MEC的阳性细胞百分数 .结果  MEC在含 b FGF培养基中增殖旺盛 ,少量混生的成纤维细胞经 TE分离 MEC而被基本遗弃 ,3代 MEC能获得 97.0 %~ 98.0 %的纯度 ,明显高于原代培养 (P<0 .0 1) ,HSMEC形态学与 HDMEC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低浓度b FGF和 TE细胞分离液分别对 MEC的培养和纯化有可靠作用 ,HSMEC的培养成功为烧伤创面愈合和瘢痕增生机制的研究扩展了空间 .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方法:取小鼠肺组织边缘剪成小块,用含有20%新生牛血清、肝素90μg/mL、L-谷胺酰胺4 mmoL/L、青霉素200 U/mL和链霉素200μg/mL的RPMI-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纯化细胞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间接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Weilel-palade小体.结果:获得的内皮细胞具有规律的鹅卵石样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间接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且在透射电镜观察到Weilel-palade小体.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并为体外研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阎萍  杨鹰  韩静  黄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0):1087-1089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卵巢癌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上皮性卵巢癌组织,酶消化,经Percoll分离介质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结果接种后24 h,细胞开始贴壁,呈多边形或短梭形,8~10 d细胞融合成单层片状,呈现出"铺路石样"外观.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W-P小体.结论本研究方法能够获取体外培养的卵巢癌源性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 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2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 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