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HLA-DR抗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的表达吴宜恕,冯方波,王宝珍,张原进,冯萍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的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我们应用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方法(APAAP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了人类白细胞抗原A系统DR...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关系方法用国际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方法对23例北京地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HLA分型研究,并与4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B27、A9、DQ2抗原频率高,并且B27抗原在两组中差异显著。未发现各亚型之间有不同的相关抗原。结论HLA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B27、A9抗原表型者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高(RRB27=5.65,RRA9=247)。  相似文献   

3.
人类白细胞抗原和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简称为粒缺)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HLA分型研究。结果29例中7例发生粒缺患者的HLA-DR12(5)抗原频率显著高于22例粒缺未发生的患者,P<0.0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未发现该抗原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提示服用氯氮平发生粒缺的患者可能有特异的遗传素质,遗传基础与HLA-DR12(5)基因有关,相对危险性(RR)=38.156,而与疾病自身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4.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的分子免疫遗传背景。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联合技术对45 例病例组和105 例正常对照组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 基因(HLADRB1) 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病例组HLADR2 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优势比为3.321 ,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HLADR2 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相关联,提示可能还存在保护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HLA-A、B抗原分型与AIDP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IDP易感性与HLA-A、B抗原分型的关联性。方法 对31例AIDP患者和132例健康对照采用PCR-SSP法进行HLA-A、B抗原的基因分型。结果HLA-A33抗原频率在AIDP组升高(P〈0.05),相对危险率RR=6.125。结论 HLA-A33抗原与AIDP易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MG)病人种族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关系的研究多年来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但至今未见壮族MG病人与HLADP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资料和方法:MG组均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均根据病...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血清IL—4及sIL—2R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Sch)血清白介素4(IL-4)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检测41例Sch病人(Ⅰ型21例,Ⅱ型20例)血清IL-4及sIL-2R浓度。结果:Ⅰ型Sch的sIL-2R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Ⅱ型则无显著性改变:两型Sch血IL-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某些Sch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对8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以氟哌啶醇癸酸酯治疗12~24周,给药剂量为2mg/kg,每4周肌注1次。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NAS)评定疗效,以放射免疫法同时测定氟哌啶醇(HL)及还原氟哌啶醇(RH)浓度。结果显示,HL血浓度与临床反应间无显著相关,不同时点RH/HL比值与不同阶段BPRS、SANS减分率呈显著相关,这提示RH/HL比值在理解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了46例脑性瘫痪(CP)儿童及34例正常对照儿童红细胞唾液酸(SA)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表明,CP儿童红细胞膜SA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下降,并与病情程度有关,以中、重度组下降显著;而且,AchE活性与SA含量的下降呈明显正相关。认为这种异常对CP一系列监床表现如运动障碍、智力低下和脑电活动异常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氟哌啶醇(HL)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因素,对病程<5年的30例住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HL0.20mgkg-1d-1固定剂量治疗6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定疗效,以药物不良反应量表评定治疗副反应,放射免疫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疗效呈显著负相关,疗效好的患者游离氟哌啶醇血浆浓度反而较低。SANS因子4(兴趣减少/社交活动减少)、因子5(注意障碍)的评分在治疗6周后比4周时有上升趋势。提示神经阻滞剂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会加重患者的某些阴性症状,最终导致总的临床疗效不满意。  相似文献   

11.
运动神经元病血清特异抗原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运动神经元病(MND)病人血清中是否存在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成分,并探索MND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制备5株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并证明其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高度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应用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24B0-McAb,用ELISA法对25例运动神经元病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抗原成分进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将25例病人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脊肌萎缩症(SMA)及进行性球麻痹(PBP)3组,再按年龄段分3个亚组(<20岁组、20~39岁组、>40岁组)。结果发现85%(22/25)临床确诊的MND病人存在较高浓度的特异抗原成分,MN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对24B0-McAb的反应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LS、SMA及PBP亚型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年龄组之间差异虽有显著性意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性别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ND病人血清中存在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成分。用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以ELISA法检测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可以作为诊断MND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文摘01介绍三种抗精神病新药【英】/APA//AmJPsychiatry.-1997,154(4Suppl).-21~23.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997年第4期的增刊上,全文发表了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实践方针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精神分裂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实验在17只麻醉、自主呼吸的SD大鼠上进行,用多管微电极在旁巨细胞外侧核尾侧半(cPGCL)观察了微电泳乙酰胆碱(ACh)及其桔抗剂Atropine(阿托品)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效应及Atropine对ACh效应的影响。ACh可引起大多数被测神经元(79.6%)兴奋,少数(20.4%)无反应;Atropine可引起神经元兴奋(占被测神经元数的8%)、抑制(占48%)或无反应(占44%)。ACh的兴奋效应和Atropine的抑制效应呈量效依赖关系。Atropine可部分或完全阻断大多数被测试神经元(80.3%)对ACh的兴奋反应。本结果提示PGCL区可能存在着起递质作用的内源性ACh,某些神经元存在着M受体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免疫指标与精神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评估抗精神病药对免疫指标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用固定剂量氟哌啶醇治疗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周,在治疗前后测查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细胞,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前CD3阳性细胞(CD+3)、CD4阳性细胞(CD+4)、CD4/CD8阳性细胞比值(CD4/CD8)和IL-2分泌细胞均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CD+4呈显著性增高;治疗前CD4/CD8与SAP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BPRS、SAPS和SANS减分率与治疗前CD+3细胞数均呈显著正相关,SANS减分率与治疗前CD+4细胞数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在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也使其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丹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进一步了解丹参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它能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有关。方法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栓塞2h再灌注1h后,给予丹参(15g/kg,ip)或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NS),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测量给药或NS后1h、6h、12h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及12h外周血中白细胞表面CD18、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24h后行脑组织HE染色。结果丹参明显增加缺血侧MCA分布区血流量,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CD1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抑制MCA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神经元的坏死。结论丹参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封闭外周血中白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位点,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Ⅱ类抗原(HLA-Ⅰ、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HLA-Ⅰ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LA-Ⅰ、HLA-Ⅱ类分子在PM和D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I,Ⅱ类抗原(HLA-I,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 HLA-1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  相似文献   

18.
慢性分裂症的自身抗核抗体【英】/SpivakB…∥ActaPsychiatrScand-1995,92(4);-266~269患精神分裂症时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失调已得到广泛研究,尽管尚未获得直接证据,但提示分裂症时可能有自身免疫障碍。其中报道得最多的是...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估银杏叶片(银杏叶提取物,ECb-761)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副反应,对38例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角杏叶片合并原抗精神病药物12周的动态观察治疗,选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精神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显示,银杏片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明显疗效,临床有效率为73.7%,BPRS,SANS和TESS评分均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内分泌,免疫,自由基代谢的作用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固定剂量(利培酮为6mg/d,氟哌啶醇20mg/d,在1周内增至治疗量)利培酮,氟哌啶醇随机,双盲治疗78例精神分裂症例患者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阳笥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并测定帕罗西汀激发的神经内分泌试验,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