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耐受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07例,术后第1天经空肠营养管以20 mL/h的速度输注500 mL饮用水;术后第2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初始用量分为200、400、500 mL.观察患者性别、年龄(>4岁和<60岁)、早期EN的不耐受情况及处理方式、早期EN的起始剂量、过渡到目标总量所用的时间对患者耐受性的影响.结果 107例患者于术后平均(2.32±0.71)d开始早期EN,在(5.47±2.57)d内过渡到目标用量;有44例(41.1%)患者发生腹泻或腹胀等不耐受情况,其中12例患者(11.2%)既有腹胀又有腹泻;出现腹胀的时间为术后平均5(3,7)d,出现腹泻的时间为术后平均7(4,10)d.有9例(8.7%)患者因腹痛或腹泻不能耐受而停止早期EN.男性和女性〔41.1%(37/90)比41.2%(7/17)〕、年龄<60岁和>60岁〔37.9%(25/66)比46.3%(19/41)〕、过渡到目标用量所用时间<4 d和>4 d〔42.6%(23/54)比39.6%(21/53)〕对EN不耐受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肠内营养液起始剂量的增加(200、400、500 mL),患者不耐受情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增加的趋势〔分别为:33.3%(11/33)、40.4%(11/27)、46.8%(22/47)〕.结论 大部分食管癌患者术后可耐受早期EN 支持,出现不耐受的患者基本可在治疗后缓解;缩短达到EN支持目标值的时间并不会增加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性,62岁,因咳嗽、喘憋、呼吸困难2d,加重3h入院。患者于2d前出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伴有脓性痰液及发热,体温最高达39.2℃,3h前患者呼吸困难加重,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来我科住院。患者既往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年,呈植物状态,鼻饲饮食4年多。  相似文献   
3.
地佐辛是阿片类药物,镇痛作用强,成瘾性小,但其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使临床用药有所顾忌。帕瑞昔布钠是选择性环氧酶-2(COX-2)抑制药,镇痛作用强、胃肠道反应轻,并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1]。本文旨在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小剂量地佐辛用于妇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七氟烷对新生大鼠海马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作用方式。方法7日龄健康SD大鼠24只,体质量10~14 g ,雌雄不拘,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n=12):A组为七氟烷组,B组为吸氧对照组。将A组急性暴露于2.3%七氟烷4h。暴露结束后等候4h。从两组大鼠中各取六只处死,取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半定量检测Bcl-2的表达。剩余的12只饲养二周后做跳台试验。结果与吸氧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 P<0.05)。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七氟烷组Bcl-2表达降低。跳台试验证实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结论七氟烷急性暴露可致发育中神经元的凋亡,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Bcl-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中颈浅丛阻滞改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块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滞颈浅丛).对照组:采用C4横突一针阻滞法.局部麻醉药均为0.25%罗哌卡因.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评价阻滞效果,监测抬头肌力,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切皮时(T2)、分离瘤体时(T3)、手术结束时(T4 )5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1、T2、T3时间点的HR均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HR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2、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的阻滞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40,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阻滞后,两组患者头颈活动均自如,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单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CT扫描是目前检查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常作为器质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在颅脑疾病。正确地评价CT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有益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的优化和早期诊断。因此,我们从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筛选CT资料完整的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6例,男…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8岁,干部。主因突然失语5天入院。于入院前5天,患者在工作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2分钟左右意识恢复、失语、无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未用特殊药物治疗。入院查体:T36℃,P86,R22,Bp18.6/10.6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智清楚,完全运动性失语,定向力好。双侧额纹对称,眼睑无下垂,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颈软无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痛温觉正常存在,关节位置觉正常存在,Babinski征(-),GordOn征(-),Hoffmann征(-)。颅脑CT:第四层面左侧基底节区局限性低密度阴影,边缘模糊,其它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入院后给予藻酸双脂钠、胞二磷胆硷、脑益嗪等药物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急性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与脑CT的对比研究。介绍了急性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改变,对脑电地形图与脑CT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上的优劣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讨论了脑电地形图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排量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共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45例。右美托咪定组给予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25μg/kg负荷量),并以0.25μg/(kg·h)的速率输注。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诱导前(T0)、植入试模后(T1)、术后8 h(T2),抽取患者动脉血1.5 ml,检测各时段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在T0时刻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B型尿钠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右美托咪定组术中的肌红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T1时刻的肌钙蛋白、B型尿钠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右美托咪定组B型尿钠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右美托咪定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于临床预防术后心肌损伤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琦峰  黄文亮  段宏伟  刘晓梅 《癌症进展》2021,19(5):471-474,510
目的 探讨能谱CT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定性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行胸部能谱CT增强检查的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获得淋巴结148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66枚(转移组),非转移性淋巴结82枚(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中的宝石CT能谱成像(GSI)模式进行双期(动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能谱参数[动静脉期碘密度值(IC)、水密度值(WC)、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密度值(NIC)、标准化水密度值(NWC)、标化有效原子序数(Neff-Z)]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定性评估价值.结果 转移组动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的IC、NIC、λHU、Neff-Z均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AUC分别为0.79(95%CI:0.72~0.86)、0.73(95%CI:0.64~0.82)、0.85(95%CI:0.77~0.92)、0.71(95%CI:0.63~0.79).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AUC分别为0.81(95%CI:0.73~0.88)、0.84(95%CI:0.77~0.90)、0.86(95%CI:0.79~0.93)、0.74(95%CI:0.69~0.82).结论 术前能谱CT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一定的定性评估价值,有利于术前明确淋巴结转移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