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下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0 例(20 侧)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观察下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 下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PICA 及其穿支、VA 及其穿支.舌咽神经起于延髓橄榄后沟上1 /3,多以单干起源,本组18 侧,双干起源较少见,本组2 侧,向外经颈静脉孔出颅,Ⅶ、Ⅷ和Ⅸ出脑处间距(2.30±0.32)mm.PICA 多起源于VA,本组18 侧(其中1 侧起自VA 颅外段,距VA 穿入硬膜处0.72 cm),偶有起源于BA,本组2 侧.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与经口咽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比较,更适用于下岩斜区显露;对下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相关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肿瘤手术人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18例,部分切除6例。效果良好42例,中残9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①不同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②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岩骨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治疗岩斜区病变的前提。经岩骨入路,或经岩-颞下-乙状窦前人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主要科路之一。我们从2000年2月-2004年2月在10例(20侧)尸头上学习和模拟Al-Mefty等描述的经岩骨入路,同期在临床上运用该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岩斜区手术入路名称繁多,且多有重复。根据手术入路方位的不同,岩斜区手术入路可大致分为经岩骨前方、侧方或后方入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经岩骨侧方(经岩入路),依据岩骨切除范围的多少可分为: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部分经迷路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全岩骨切除。不同的手术入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没有一种入路在处理岩斜区的病变中是完美无缺并适合于不同的情况。如何结合临床实际、岩斜区肿瘤的生长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成为岩斜区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岩斜区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手术入路方位与岩斜区的关系,岩斜区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额颞-眶-颧入路、扩大中颅底入路等),侧方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入路等),后方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等),联合入路(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等)。Kawase入路、各种经岩入路可至上、中斜坡,枕下远外侧入路可至中下斜坡,联合入路可至全斜坡。没有一条入路是"完美"的,每一条入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上述入路应用指征、操作要点、优缺点及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 结果 59例中侵袭上岩斜区(A区)51例(86%),侵袭巾岩斜区(B N)45例(76%),侵袭下岩斜区(C区)13例(22%),侵袭桥小脑角区(D区)19例(32%),侵袭鞍旁海绵窦区(E区)28例(47%).59例中仅累及单个分布区的占12%,2个分布区的占36%,3个分布区的占31%,4个分布区的占14%,5个分布区的占8%.行眶颧入路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14例,乙状窦前入路33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3例.根治性切除23例,次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10例.结论 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区域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由于术中无法完全切除颅底骨质及硬脑膜,本研究未采用Simpson分级评价。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发生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各6、3、1例,术后3个月随访均不同程度恢复。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27例,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12例,远外侧入路9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0例,发生脑水肿或血肿9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脑干损伤1例、癫痫1例。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难度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显微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上,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幕上下锁孔入路的重要显微结构;对手术前后共10例标本进行3D-CT颅骨重建: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结果通过幕上下锁孔入路,可涉及的重要解剖区域包括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岩斜区幕上下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灵活运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 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 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比较远后颞下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两种手术入路,为外科治疗中脑背外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0例尸头模拟远后颞下入路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测量比较两者的暴露范围.结果 Labbe静脉位于远后颞下入路视野中,使颞叶牵拉受限,离断后可较好暴露中脑背外侧区;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可充分暴露中脑、脑桥上段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域结构,轮廓化乙状窦和横窦扩大了对此区的显露.结论 远后颞下入路可暴露中脑背外侧区,Labbe静脉损伤是此入路的主要缺陷.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适合于中脑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病变手术;轮廓化横窦乙状窦,有利于术野的显露.  相似文献   

15.
正岩斜区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手术全切肿瘤可治愈;但岩斜区位置深在、解剖的复杂性及肿瘤占位的隐蔽性使其手术风险高、肿瘤全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欠佳。目前,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很多,不同的入路各有其优缺点,但没有一种入路可以完美解决所有岩斜区肿瘤的切除问题。本文就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现状和进展以及如何结合肿瘤的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等进行综述。1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许多作者对其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讨。其主要入路有额颞-眶-颧弓联合入路、改良颞下入路、颞下经”锁孔”入路、颞下经颧弓入路、前颞下经岩骨内侧入路、迷路后入路、扩大的迷路后入路、经半规管脚入路、经耳蜗入路、迷路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获得岩斜区部位肿瘤的最佳显露,并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牵拉和损伤。  相似文献   

17.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部位特殊,毗邻重要结构,相关解剖包括岩骨、脑干、第Ⅲ~Ⅻ脑神经、幕下重要血管等。岩斜区手术难度大,手术入路众多,目前,主要采用岩前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岩斜区解剖和手术入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5例累及海绵窦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同时选择10例20侧解剖标本进行3种改良切口模拟微创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研究;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合实验标本解剖数据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优缺点.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全切1例;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7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0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5例,出现新神经功能障3例.结合解剖学数据发现,3种改良切口对不同类型岩斜区肿瘤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暴露. 结论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的优先选择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