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81岁。主诉“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半月余,加重3 d”入院。患者于2015年9月初突感左眼疼痛不适,伴视力下降,9月8日至外院就诊,眼科检查:Vod:0.15, Vos:手动,右眼角膜清亮,左眼角膜混浊,左眼前房浅,瞳孔中等大,晶状体混浊呈乳白色、膨隆,眼压:右眼17 mmHg,左眼71.0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B超示:左眼玻璃体混浊。诊断为“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予“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9月23日患者复诊,查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60 mmHg,诊断及治疗用药如前,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因患者用药后左眼自觉症状改善,故未予重视,未行手术治疗。11月20日左右,患者又感左眼疼痛,随即至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左眼疼痛加重,视物模糊不清症状渐进性加重,左眼分泌物增多,伴左侧头痛加重。12月4日患者因左眼疼痛剧烈,视物模糊不清,夜不能寐来我院眼科就诊并收治入院,眼科检查:Vod:0.15,Vos:手动,左眼球结膜混合充血,左眼角膜水肿,角膜中央可见溃疡灶,大小约3 mm,溃疡灶底部干净平整,鼻上及鼻侧溃疡灶边缘可见大小约0.5 mm的基质混浊灶,混浊灶位于瞳孔缘处,角膜后灰白色KP (+++),前房浅,前房少许絮状混浊,下方白色积脓,高度约2 mm,瞳孔欠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晶状体全混浊,呈乳白色,晶状体囊膜膨隆(图1),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T+3。左眼B超检查示:左眼玻璃体混浊。  相似文献   
2.
细胞黏合素C(tenascin-C, TNC)是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糖蛋白,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早期发育阶段及成熟阶段的相应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各类神经细胞中表达,同时在CNS中发挥神经再生、损伤修复、促进肿瘤侵袭生长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TNC在CNS中表达和功能作用以及相应信号传导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本地区COVID-19患者,探讨其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北院区(安庆市传染性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23日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83例,其中轻型5例、普通型77例、重型1例。按流行病学分为有武汉暴露史组和无武汉暴露史组,两组病例均按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诊治,将相关实验室检测、胸部CT、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47例有武汉暴露史,36例无武汉暴露史。通过及时有效的综合诊疗,全部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两组患者大多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首发症状,白细胞、淋巴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胸部CT大多为特征性斑片、磨玻璃影改变,经治疗后均吸收好转。从首发症状出现到口咽拭子核酸检测连续2次(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h)阴转的中位时间是17天。两组病例经治疗后病灶均明显吸收好转。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胸部CT、临床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普通型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首发症状到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对抗病毒疗程和解除隔离时机有借鉴意义,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达到临床治愈。初步表明SARS-CoV-2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病毒致病性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6年8月~2009年5月3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患者分成颞叶性癫痫发作手术组和颞叶性癫痫发作非手术组,每组分别随机给予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监测各组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下观察治疗有效率,将增加给药剂量仍效差或无效的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观察有效血药浓度下的治疗有效率。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对外伤性颞叶性癫痫的治疗有效率比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而在高于效血药浓度时其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增高(P0.05)。若单种药物在增大血药浓度时还治疗无效的患者,其在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之内治疗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联用时可使后者血药浓度下降,使前者血药浓度升高,因此临床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仍控制不好的外伤性颞叶性癫痫,即使增加其血药浓度也不能增强抗癫痫作用,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能及时更换或加用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subarachnoidheinorrhage。sSAH)患者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的356例sSAH患者.对其中51例sSAH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sSAH并发脑积水的高危因素主要有Hurt-Hess分级、Fish分级、动脉瘤部位、反复多次出血等。51例患者分别实施脑室外引流术、V-P分流术后,经GOS评分:良好25例,轻度残疾16例,中度残疾7例,重度残疾3例。结论: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早期选取介入栓塞或者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并配合使用相对应的引流术.可降低术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福赛斯坦纳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比较N-乙酰胞壁酸及不同营养因子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筛选该菌体外培养的最佳营养条件,建立其体外培养的技术方法。方法 (1)培养基制备:在血平板中加0.005%N-乙酰胞壁酸形成改良培养基;制备血平板与不同浓度(0.5、3、10、50、100 mg/L)的N-乙酰胞壁酸形成的培养基;制备10 mg/L N-乙酰胞壁酸与氯化血红素、酵母提取物、维生素K3、脱纤维羊血组合形成不同组别的培养基。(2)接种培养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将细菌洗脱,并用酶标仪(OD_(600))测定其吸光度。结果福赛斯坦纳菌在含N-乙酰胞壁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且细菌形态更为典型。在组3培养基中生长最快。结论 N-乙酰胞壁酸能促进福赛斯坦纳菌的生长繁殖,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N-乙酰胞壁酸及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酵母提取物和脱纤维羊血组合能使其生长周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PA 305株.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出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的P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菌株进行TEM、SHV、CTX-M基因检测,对耐碳青霉烯PA进行VIM、IPM、OXA-23基因检测.结果 3年中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305株PA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57株耐碳青霉烯.PCR检测出5株PA含TEM基因,2株含SHV基因.CTX-M、VIM、IPM、OXA-23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产ESBLs是我院耐药PA的重要原因,耐碳青霉烯的PA不含VIM、IPM、OXA-23基因.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病理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临床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讨其好发因素及干预方法,对预防和减少PHN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方法对3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及152例未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康复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可能为患者年龄较大、发病时有严重的前驱痛、治疗时间不及时、早期未合并使用小剂量激素、皮损的严重程度、疗程过短、伴有原发疾病及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等。结论高龄、急性期有严重的前驱痛、治疗过晚、疗程过短、伴有其他原发病及伴有焦虑及相关症状的患者易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早期综合治疗,适量使用激素,适当的心理干预均可能减少PHN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游离DNA的含量及完整性,探讨其对脑胶质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术前采集7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其中30例胶质瘤患者同时采集脑脊液.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qPCR)方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游离DNA短串联重复序列(ALU)的长片段(247 bp)与短片段(115 bp)的含量以及DNA完整性.结果 血清中ALU-247 bp与115 bp含量以及游离DNA完整性在胶质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游离DNA ALU-247 bp与115 bp含量均较非肿瘤对照组高,DNA完整性(ALU-247/ALU-115 bp)较对照组也显著增高.ROC曲线分析ALU-247 bp,ALU-115 bp含量与DNA完整性的AUC分别为0.775、0.875和0.912.结论 胶质瘤患者术前脑脊液中游离DNA ALU-247 bp、ALU-115 bp的含量以及DNA完整性对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部分半椎板入路与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以及同期采用半椎板入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脊柱稳定性、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除,患者症状和体征术后均明显改善。与半椎板入路组相比,部分半椎板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与脊柱畸形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较半椎板入路创伤更小,不增加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用于治疗椎板节段间椎管内神经鞘瘤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