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免疫儿童中HBsAg阳性者的来源、变化动态及再感染的转归,选取455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平均7.4年的随访。结果首次检查有63例HBsAg阳性,占观察人数的13.8%(63/455);随访中发现6例HBsAg阴转,阴转率为9.3%(6/63),阴转者的S/N值较低(26.7)。原HBsAg阴性者随访中发现7例HBsAg阳转,其中5例变为慢性携带者,占随访后总阳性者的8.1%(5/62)。结果表明:HBsAg阳性率在母亲双阳性免疫儿童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共发现6例阴转和5例阳转,其替换率<10%。并发现HBsAg阴转后5/6例无抗-HBs应答。阳转者中HBsAg阳转前均有低水平的抗-HBs,有1例HBsAg和抗-HBs同时存在。对上述病例的特征进行了讨论,表明对母-婴免疫阻断效果的全面评估至少需要3年。  相似文献   

2.
10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用10μg×3剂和以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接种后1年检测时,对其中抗-HBsS/N值>2.1的87人,及免疫接种失败者HBsAg阳性19人和未接种乙肝疫苗而HBsAg阳性婴儿28人作了为期9年随访研究.在抗-HBS阳转者抗-HBS水平的动态变化观察中未发现HBsAg阳转者.至9年时仍有29人(44.6%)抗-HBS水平>2.1,说明疫苗的免疫源性和9年的免疫效果是好的.HBsAg阳性19人与未接种疫苗而HBsAg阳性28名婴儿同时追踪结果,仍持续HBsAg阳性,提示这些婴儿系宫内或围产期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七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344例小学生追踪随访,并采集血标本,以AbbotRIA法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第七年时,抗-HBs≥10IU/L者为55.4%~75.0%,GMT为20.9~65.3IU/L;抗-HBs滴度越高,下降至10IU/L以下的时间越长;免疫后7年时,对66例抗-HBs不同滴度者给予第4针(10μg)疫苗后1月,抗-HBs升高6.3~57.7倍。说明儿童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7年内可不必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大规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未实行乙型肝炎疫 苗计划免疫管理的6~18岁中小学生1829名,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观测大规模酵母重组乙型 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对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性者,接种疫苗一年后,抗-HBs阳性 率为70. 55%,HBsAg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 56%和1. 96%;该人群接种前HBVM阳性率为 63. 31%,接种后为85. 51%,抗-HBs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以6~12岁低年龄组人群更明显,而HB- sAg和抗-HBc阳性率在接种后一年无明显变化。结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在 中小学生中形成了乙型肝炎高保护性、低感染状态,未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低年龄组人 群,是大规模接种的优选对象。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产痘苗病毒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和地鼠卵巢细胞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进行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剂量为20μg/支×3,接种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各40例,观察时间≥9个月者分别为33例和29例。结果:全部新生儿均无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T1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0%和13.8%;T9时达高峰,分别为78.8%和79.3%;疫苗保护率分别为79.2%和80.2%;抗-HBs滴度(S/N均值)T9时为高峰,分别为113.04和99.11。各组中均有1例抗-HBs和HBsAg同时持续阳性;并分别有1例和2例抗-HBs均持续阴性。结果表明国产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其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较同剂量血源疫苗好,与30μg血源疫苗的阻断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时间与免疫效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首针“0”和第3针“6”保持不变,将第2针分为30、40、50、60天组,于第2针免后和全程免后1个月各采血检测,各组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无组间差异。不论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母亲组的新生儿抗-HBs消长变化均与0、1、6程序结果相似。提示对山区、海岛等受客观条件影响大的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时间可在30~60天完成。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为了解HBV感染标志阳性者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效果,1997年10月至1998年12月对133名20~30岁HB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HBV感染者的筛选采用ELISA法,试剂盒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疫苗采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0、1、6月程序,上臂三角肌内接种,剂量为5μg/针,全程接种后1~3个月采血,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清抗-HBs滴度。结果:①HBsAg单项阳性的6人中,有3人在接种后抗-HBs转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1018名1~7岁新生儿期接种3针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的儿童,检测HBsAg、抗BHs和抗HBc,以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施低剂量免疫策略7年后的效果。结果显示HBsAg阳性率为2.0%,与1985年该免疫计划实施前儿童HBsAg阳性率12.7%比较,疫苗保护率为85.0%,保护率从免疫后1~2年的82.0%逐年上升为免疫后7年的96.4%;抗HBs阳性率为79.7%,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54.2%;两者从免疫后1~2年的91.8%和75.0%明显下降为免疫后第7年的73.7%和48.2%;抗HBc阳性率为3.0%,显著低于免疫前的18.4%。结果说明低剂量免疫策略控制乙肝是成功的,实施7年后是否需加强免疫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研究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中、长期免疫效果,为控制乙型肝炎制定科学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太原和阳泉市1995、1996、1997和1998年出生、筛查HBsAg阴性的儿童,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严格按程序完成3针免疫,分别检测其免疫后1、2、3和4年的抗-HBs和GMT持久性水平。结果 免疫后1年的抗-HBs和达保护水平率均在92.31%,嗣后逐年下降。抗-HBs的下降速率不大,年平均下降1.44%,免疫后4年还保持在88.00%水平,各年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达保护水平率的下降速率较快,每年平均达8.77%,免疫后4年的达保护水平率降至66.00%,免疫后1年与3、4年的保护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据本研究结果与疫苗本身的免疫学考虑,免疫后3~5年可不考虑加强问题,5年以后应考虑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2.
乙肝基因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乙肝基因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对56例广州市区HBsAg单阳和HBsAg、HBeAg双阳孕妇所产婴儿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基因疫苗。结果未发现一例婴儿出现不良的疫苗反应;其中对14例单阳孕妇婴儿的保护率为100%,而对34例双阳孕妇婴儿为88.2%,两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1.34P>0.1);全程免疫1年后随访了54例婴儿,虽然79.6%由母亲照料,33.3%用母乳喂养,但均未发现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提示乙肝基因疫苗具较高的安全和有效性,是替代乙肝血源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理想免疫制剂。  相似文献   

13.
161例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良好。接种2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1:448.9;接种1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97.3%,滴度为1:217.8。母亲的HBV感染状态与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母亲单独抗-HBs阳性的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抗-HBs应答最佳(阳转率为100.0%,几何平均滴度1:670.4),依次为母亲HBV感染标记全阴性的婴儿(100.0%,1:376.4)。母亲抗-HBs和抗-HBc共阳性的婴儿(100.0%,1:218.2);而母亲为HBsAg阳性或单独抗-HBc阳性的婴儿的抗-HBs应答较差(75.0%,1:40.3;或100.0%,1:28.5)。本次研究提示机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母体HBV传染性强弱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比较5周岁儿童加强乙肝免疫对乙肝疫苗初免人群抗-HBs水平和HBsAg携带率的影响,评价5周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Bc,RIA定量检测抗-HBs,比较观察5周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组和未加强免疫组乙肝免疫水平。结果:初免5周岁儿童普遍进行加强免疫,可使人群抗体水平超时间(3年)明显提高,使抗-HBs阳性率及滴度水平持续时间延长,但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6年观察期内与未加强免疫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在基础免疫5年后普遍实施加强乙肝免疫未能进一步降低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接种小学生抗体反应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国产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批国产、2批进口酵母乙肝疫苗和4批国产仓鼠卵巢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对550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免疫效果观察。结果未发现所有接种对象出现严重副反应。完成3针免疫后1个月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其后开始缓慢下降。除两组外,2批国产酵母疫苗组免疫后7个月时抗体滴度显著低于进口酵母疫苗和国产CHO疫苗组,但在第一针免疫后1年时,与Merck公司疫苗和CHO疫苗差异无显著性。除Amgen公司酵母疫苗外,其他各批疫苗抗体滴度峰值均出现在免疫后7个月。2批国产酵母及2批同年CHO疫苗不同批号间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国产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的安全性好,对小学生免疫效果达到进口基因重组疫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状况和转归,为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选择湘潭市和正定县现场829例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平均10~11年的随访.结果首次检查有6例HBsAg阳性,7例抗-HBc阳性,均发生在农村现场,在那里首针免疫时间为101天.据此推测,上述感染很可能是发生在免疫之前.在随访中共发现17例执-HBc阳转,其中6例变为持续阳性。抗-HBc阳转者的持续阳性率为0.72%(6/829).随访中未发现任何HBsAg阳转者.这表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在乙肝疫苗免疫后HBV再感染的机率很低(0.72%),而且多为一过性(11/17).对此种再感染的性质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解 2 0 0 0年 1月 1日本县启动“乙肝疫苗扶贫项目” ,实施以来的免疫效果 ,以便对今后工作加以改进。方法 调查 2 0 0 0年出生儿童及其母亲各 2 5 0名 ,1998、1999年度出生儿童各 5 0名并现场进行HBsAg检测。结果 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率 ,全程及时接种率 ,全种接种率 :1998~ 1999年度出生儿童分别为 0 %、0 %、4 6 % ,2 0 0 0年出生儿童分别为 72 .81%、6 6 .4 %、96 .4 % ;1998~ 1999年度出生儿童HBsAg阳性率 5 % ,2 0 0 0年出生儿童HBsAg阳性率 0 .8% ,2 0 0 0年儿童母亲HBsAg阳性率 9.2 %。 结论 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让群众从被动防病转变为主动参与式防病 ,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初生住院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抗-HBs水平及其关系。方法对157名单胎新生儿出生后1 h内进行血清抗-HBs定量检测,同时对入选患儿母亲在住院分娩时行血清抗-HBs定量检测。结果 1.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46.50%(73/157),母体阳性率为48.41%(76/157)。2.对于母体血清抗-HBs阳性的76对母婴,出生胎龄28~31+6周的11例新生儿,其血清抗-HBs水平均较母体低;出生胎龄32~36+6周36例新生儿,16例(44.44%)血清抗-HBs水平高于母体;出生胎龄37~40+6周29例新生儿,16例(55.17%)血清抗-HBs水平高于母体,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2,P0.05)。3.母体血清抗-HBs阳性而初生新生儿阴性者6例,其母体血清抗-HBs浓度集中于10~49 mIU/ml,其中4例出生胎龄集中于28~31+6周。4.对于母体血清抗-HBs阳性76对母婴,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浓度与母体抗-HBs浓度成正相关(r=0.946,P0.01)。结论初生新生儿可以从母体获得抗-HBs,其血清浓度与其母血清抗-HBs浓度成正相关,并受出生胎龄影响;母体血清抗-HBs浓度10~49 mIU/ml、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可表现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遂宁市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接种后儿童乙肝免疫与感染发病状况,评价现阶段预防控制儿童乙肝效果。方法单纯随机抽样采集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3~7岁儿童血清1677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固相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利用报告乙肝发病和疫苗接种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1677名儿童HBsAg阳性率为1.8%,其中城市、农村分别是1.58%、2.1%,男、女分别是1.62%、1.97%;3~7岁分别为1.23%、1.5%、2.02%、1.74%和2.43%。抗-HBs阳性保护率为55.1%,其中城市、农村分别是60.4%、47.08%,男、女分别是55.44%、54.74%,3~7岁分别为66.67%、59.76%、59.25%、44.34%和45.9%。对应1~7岁出生队列,2000-2006年乙肝疫苗接种率的逐年增高与乙肝发病率、HBsAg阳性率呈负相关(rs=-0.821,P〈0.05;rs=-0.866,P〈0.05),而与抗-HBs保护率呈正相关(rs=0.920,P〈0.05)。结论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接种有效降低了乙肝感染率与发病率,新生儿接种疫苗后随年龄增长其保护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全省6县区3 927名1-59岁人群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调查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广东省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经标化后分别为15.46%、61.51%、49.46%和66.20%。1-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低于5-14岁人群,而抗-HBs阳性率高于5-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城市人群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1.90%,全程接种率89.01%,首针及时接种率为58.38%,明显高于5-14岁人群。结论广东省仍是乙肝高流行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效果显著,1-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和HBV感染有不同程度下降,1-4岁下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