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sCD40L、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关系,评价血浆sCD40L及MMP-9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浆学指标意义。方法: 选取ACS患者48例,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组1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sCD40L、MMP-9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MMP-9水平亦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浆sCD40L与MMP-9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sCD40L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张浩  孙文文  汪奕斌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22-1524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105 (sCD10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150例研究对象分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0例、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I05和MMP-9.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形态积分,并与血清sCDI05,MMP-9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S组sCD105、MMP-9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t1=2.362,t2=2.875,P均<0.05),SA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8,P>0.05);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积分明显高于SAP组(t=-2.164,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105及MMP-9水平均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病变形态积分呈正相关(r1=0.60,r2=0.54,均P<0.01);sCD105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105水平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联合检测血清sCD105、MMP-9有助于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IA)对入选的60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的外周血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及6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CD40L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ACS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AMI血清sCD40L明显高于UA组高(P<0.05);随访期ACSsCD40L增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sCD4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ACS患者52例(ACS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23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AMI组);另选取同期CAG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者58例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Fas、sLOX-1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升高(P<0.01);UA组和AMI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均高于NC组,且AMI组患者血清sFas、sLOX-1水平高于UA组(均P<0.01).ACS患者血清sFas与sLOX-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25,P=0.001),但二者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高水平sFas和sLOX-1可能是AC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外周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并探讨其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72 h内的AACI患者38例,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其入院后第1、7天血清sCD40L水平,同时观察不同梗死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ACI患者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与健康人组33例测定值作对照.结果 ACI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sCD40L水平(8.0061±5.00198)n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组(1.5353±1.0005)ng/mL(P <0.01),第7天患者sCD40水平(6.4123±3.3168)ng/mL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健康人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sCD40水平(10.0960±2.2117)ng/mL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组(7.6143±5.2981 )ng/mL(P <0.01);脑梗死体积与MBI呈负相关(γ =-0.582,P<0.01).结论 sCD40L是AACI脑缺血损伤的重要炎性致病因素之一,检测sCD40L水平有益于AACI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CD40 ligand,sCD40L)和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89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40L和oxLDL-Ab水平,189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与无大血管病变组,比较三组间sCD40L和oxLDL-Ab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清sCD40L与oxLDL-Ab水平较高,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40L与oxLDL-Ab水平高于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sCD40L与oxLDL-Ab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r=0.78,P0.05)。结论 sCD40L与oxLDL-Ab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联合检测可能对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改善ACS患者预后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开封市中心医院的75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不良组。比较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IMA、sCD40L水平表达,分析血清IMA、sCD40L水平表达与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75例患者中57例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不良组血清IMA、sCD40L水平高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IMA与sCD40L水平呈正相关(r=0.790, 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MA、sCD40L水平高表达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 P0.05)。结论血清IMA、sCD40L水平与AC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清IMA、sCD40L水平高表达会导致ACS患者预后不良,通过持续监测血清IMA、sCD40L水平可预测ACS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鼻咽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10名鼻咽癌患者和5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成人的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CD40L、sP-selectin和sICAM-1在血浆中的表达. 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和sICAM-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者高于非转移者,且sCD40L和sP-selectin在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而sICAM-1只在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表达有下降. 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和sICAM-1存在高表达现象,并且sCD40L、sP-selectin和sICAM-1在鼻咽癌的转移和疗效判断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曾知恒  吴海珊 《广西医学》2004,26(11):1591-159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同亚型间的血清可溶性CD4 0配体 (sCD4 0L)浓度变化及其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5 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 0L、血浆sICAM - 1、sE selectin浓度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之间进行对比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清sCD4 0L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CS组、SAP组血浆sICAM - 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vsP <0 0 5 ) ,ACS组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1)。ACS组血浆sE selectin浓度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sCD4 0L、sICAM - 1和sE selectin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 ,sCD4 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而促进AC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 0配体 (sCD4 0L)的变化 ,并探讨其与血脂各组份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2 9例冠心病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组 4 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37例 ,稳定性冠心病组 4 6例 )及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sCD4 0L的浓度。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 0L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 (2 .99± 2 .19) ,(2 .2 3± .0 .6 7)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 [(1.12± 0 .4 2 )ng/ml,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 [(0 .89± 0 .5 5 )ng/ml,P <0 .0 5 ],而在稳定性冠心病组和N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sCD4 0L水平与ApoB10 0 (r =0 .15 9,P =0 .0 4 6 )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r = 0 .192 ,P =0 .0 1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CD4 0L水平明显升高 ,这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且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为(1.96± 0.84) ng/ml,(2.23 ±0.99 )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1.20±0.76)ng/ml (P<0.05),而在UAP和AM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401, P<0.01)。sCD40L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54, P=0.039),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4, P=0.03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appa B(NF-κB)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清sCD40L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结果 ACS组外周血清sCD40L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sCD40L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CD40L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noary syndrome,ACS)患者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指标。方法将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ACS组和稳定型冠心病组(SCHD组),同时选择38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别测定3组受检者的血清CRP、TG、TC、HDL-C和LDL-C,并进行比较。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RP浓度;酶法测定血清TC和TG;直接法测定HDL-C和LDL-C。结果ACS组(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和对照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SCHD组患者,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RP水平与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与LDL-C含量亦呈明显正相关(r=0·31,P<0·05);与HDL-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增高;CRP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48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安慰剂组),B组(洛伐他汀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常规酶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2、4和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及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同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浆TC含量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B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降低与血浆TC含量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sCD40L的水平,对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及非冠心病患者炎症相关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中性粒细胞胶原酶-8(MMP-8)、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脂质过氧化和自身免疫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9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组3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8例,稳定心绞痛组35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36例外周血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水平均高于稳定心绞痛患者(P〈0.05)和非冠心病对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上各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稳定心绞痛组各指标水平除PAPP—A外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指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0.9)。结论:外周血sCD40L,MMP-8,PAPP—A,ox-LDL和ox-LDLAb水平升高,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判定]和可溶性黏附分子CD40配体(sCD40L)及其他血管因子的定量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ACS患者,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sCD40L及相应的炎性因子水平;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IVUS检测42个靶病变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及性质特征。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sCD40L浓度在易损斑块破裂组高于非破裂组[(474±126)pg/mlvs(238±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P选择素(sPE)在易损斑块破裂组高于非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白介素-8(IL-8)和IL-6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sCD40L与sPE、MCP-1呈高度正相关(依次为r=0.93,P<0.01;r=0.57,P<0.01),而与IL-8和IL-6未见相关性。sCD40L在ACS中合并高血压组(279.8pg/ml±95.7pg/ml)较非合并高血压组(99.2pg/ml±56.4pg/ml)升高(P<0.05)。结论sCD40L、MCP-1和sPE可能是冠脉易损斑块发生急性破裂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ACS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探讨氯吡格雷治疗对ACS患者PCI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及施行PCI术本身对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未服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后PCI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的血清sCD40L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抗缺血治疗。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未服氯吡格雷前血清sCD40L水平为(17.47±2.69)ng/ml,显著高于服用氯吡格雷后PCI术前(13.83±2.69)ng/m(lP<0.05)。术后第1天(19.05±3.05)ng/ml显著高于服用氯吡格雷后PCI术前(13.83±2.69)ng/m(lP<0.05)。术后第5天(9.45±2.37)ng/ml显著低于术后第1天(19.05±3.05)ng/m(lP<0.05)。结论早期服用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