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的操作技术和初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完成的10例胸腔镜下Eclipse矫形融合术病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年龄11 ̄17岁,平均13.3岁。对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初步矫形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5h,固定融合节段5 ̄7个(平均6.3个)椎体,每一节段手术时间0.75 ̄1.70h(平均1.1h),手术总失血量200~600ml(平均360ml)。手术前后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4.0°和16.4°,手术矫形率63.2%;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9.0°和12.9°,自动矫形率54.4%。随访6 ̄24个月,平均14.7月,随访时胸、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0.1°和19.6°,分别丢失3.7°和6.7°。手术前后主胸弯的顶椎偏距分别为28.6mm和9.6mm,腰弯的顶椎偏距分别为14.1mm和8.6mm。手术前后矢状面上胸后凸的Cobb角分别为12.3°和23.9°。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小切口美容效果,对轻中度侧凸可获得良好矫形效果,但矫形容易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支点弯曲位X线片预测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侧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并与术后一周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胸弯组和腰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8°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37°和19°。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7°和13°,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2°和9°,术后Cobb角分别为41°和9°。严重侧弯组和中度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2°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9°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45°和20°。僵硬侧弯组和柔软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1°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8°和17°,术后Cobb角分别为43°和19°。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传统摄片能更好地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在脊柱矫形融合术中所获得的矫正效果,但对严重或较僵硬的侧凸矫形效果预测较差。  相似文献   

4.
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CD三维矫形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面三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CD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35例 ,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 1 0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2 5例。术前冠状面侧凸Cobb角 45°~ 90°,平均65° ;矢状面脊柱后凸Cobb法 - 1 2°~ 61°,平均 47.5°;旋转畸形Nash Moe法为Ⅰ~Ⅲ度。结果 :术后经 1~ 4年 ,平均 2年随访 ,冠状面畸形为 1 0°~ 45° ,平均 2 4 .5°,平均矫正率为 61 .6 % ;矢状面胸椎后凸 2 0°~ 35°,平均 2 7°,旋转畸形矫正 1度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D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 ,矫正效果好 ,固定牢固可靠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脊柱侧凸首诊的41例AMC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龄4~28岁(平均15.6±3.9岁)。记录侧凸类型、累及节段数,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软度,并对合并骨盆倾斜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中7例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单弯37例(90%),其中胸弯21例,胸腰弯16例;胸腰双弯4例(10%)。主弯平均累及节段数为9±1个,平均Cobb角为80°±29°,平均柔软度(20±11)%。22例(54%)合并骨盆倾斜,倾斜角平均为16°±5°;相关分析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12,P<0.05)。矢状面上,胸椎前凸20例(49%),胸椎后凸减小5例(12%),腰椎过度前凸24例(59%)。结论:AMC伴脊柱侧凸以单弯为主,畸形较为僵硬,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多合并骨盆倾斜,且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密切关联。典型的矢状面表现为胸腰椎的前凸畸形,而后凸畸形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腰弯融合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的重建与未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并有至少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观察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的变化,并对其与上胸弯、主胸弯、腰弯、远端未融合节段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37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3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2.0)岁;随访时间为2~8.9年,平均3.6年。术前患者腰弯Cobb角平均为44.2°,末次随访时为10.3°,最终矫形率为75.7%;术前主胸弯Cobb角平均为25.2°,末次随访时为13.6°,最终矫形率为44.9%;术前躯干偏移平均为2.2 cm,术后矫正为2.0 cm,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自发代偿至0.9 cm,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术后患者躯干偏移的变化仅与远端未融合节段角度的改变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躯干偏移变化量(cm)=1.248 7+0.137 8×远端未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值(°)。结论 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腰弯矫形术后,冠状面躯干平衡的重建主要由远端未融合节段来代偿;尽管手术保留了大部分胸椎节段,但其在躯干偏移的代偿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自然转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自然转归,找出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提出学校普查的改进办法。方法1985年5月~1986年1月,对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20418名中小学生行脊柱侧凸普查,共检出204例Cobb角>10°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5年后,对这些患者追踪随访,调查内容包括询问治疗史、体检及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与普查时原始资料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畸形的转归分为消退(现Cobb角<10°),减轻(现Cobb角>10°,但减少>5°),未变(现Cobb角>10°,加重<5°),及进展(现Cobb角>10°,加重>5°)四组。结果共追踪随访了111例患者,其中90例随访时摄X线片,女66例,男24例。消退29例(32.2%),减轻21例(23.3%),未变30例(33.3%),进展10例(11.1%)。进展组中,女8例,男2例;Cobb角10°~19°者6例,20°及以上者4例;双胸弯型2例,胸腰双弯型2例,右胸弯型3例,左胸弯型无,胸腰弯型2例,腰弯型1例。结论Cobb角在20°以内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数不会进展。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Cobb角>20°,畸形发生在女性,双胸弯、胸腰双弯、右胸弯型,侧凸顶椎旋转度在Ⅱ度及以上。实施青少年脊柱侧凸普查的学校医护人员应由专业人员培训,由他们在普查时进行初筛,专业人员复查初筛可疑者并定期监测高危进展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研究4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分析侧凸分类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4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2岁,平均随访时间6.8年。其中6例为非营养不良型侧凸,39例为营养不良型侧凸。后者按照顶椎位置分为3组:胸弯组、胸腰弯组、单纯腰弯组。根据侧凸类型和位置选择后路脊柱融合或前后路脊柱融合。所有病例行完整的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侧弯角度与手术效果之间关系的评估。结果术中平均出血600 m l,平均输血670 m l。在非营养不良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61.77%和40.19%,随访平均Cobb角丢失分别为2.9°和5.2°。营养不良组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胸弯组分别为48.91%和47.74%,随访平均Cobb角丢失分别为4.8°和3.6°;胸腰弯组分别为58.40%和52.00%,随访平均Cobb角丢失分别为6.3°和5.0°。腰弯组冠状面矫正率为65.10%,随访平均Cobb角丢失为12.8°。在45例患者中有6例随访时出现大于10°的角度丢失,3例出现内固定失败,6例进行了共7次翻修手术。结论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治疗较为复杂,难度较大。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治疗此类侧凸尤其是营养不良型NF-1型侧凸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间盘平均4.2个。术后1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9.4°,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8°,1例胸椎后凸Cobb角被纠正到58.5°。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和其它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松解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Zhang YG  Zhang GY  Zhang XS  Wang Z  Mao KY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2):1705-1708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PSO)矫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7月至2007年11月共25例采用脊柱后路PSO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手术时年龄29~48岁,平均35岁.弯曲类型为胸腰双弯9例,胸腰/腰单弯16例.截骨部位均选择在顶椎,其中T11 1例,T12 7例,L1 11例,L2 6例.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判断矫形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0~380 min,平均274 min;术中失血量1500~5000 ml,平均2328ml.腰弯/胸腰弯的侧凸Cobb角术前70°~121°,平均88°;术后矫正至35°~70°,平均43°;矫正率44%.腰弯/胸腰弯的后凸Cobb角术前50°~90°,平均63°;术后矫正至-40°~21°,平均10°;矫正率86%.矢状面的矫形效果明显优于冠状面.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神经根损伤3例,术后表现为根性疼痛;无脊髓损伤、迟发性瘫痪、感染和固定失败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4年,无明显矫形丢失,无躯干失代偿发生,腰背疼痛均得到满意的缓解,患者外观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PSO矫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79名正常志愿者(正常组)、83例轻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60°)以及69例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80°),再根据主弯部位分为胸弯组及胸腰弯/腰弯组,测量各组冠状面参数包括主弯Cobb角、冠状面偏移(CB)以及顶椎偏移(AVT),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偏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骨盆厚度(PTH)、骶骨股骨距离(SFD)、骶骨骨盆角(PRS1)、PI与LL差值(PI-LL)、PT与PI比值(PT/PI)以及C7铅垂线与骶骨中心距离(HA-C7PL)。比较各组间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疾病组同一参数间的对比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q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L、TLK、TK及PRS1显著增大,PI、PT、PTH、SFD及PI-LL显著减小,重度胸腰弯/腰弯组的SVA显著增大而SS显著减小,但SVA在平衡范围内。正常组与轻中度胸弯组,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间无相关性。在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Cobb角与TK、TLK具有相关性。在所有组中,LL与TK、LL与TLK、PI与PT及PI与SS均具有相关性。在正常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TK与TLK具有相关性。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CB与PT具有相关性;重度胸弯组中,CB与TLK、SS具有相关性;重度胸腰弯/腰弯组,冠状面Cobb角与LL及CB与PT、SS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LL与SVA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脊柱侧凸组中,TK与SVA具有相关性。结论: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矢状面排列具有自身特点,表现为TK、TLK、LL的显著增大与PI、PT的显著减小;冠状面参数中冠状面主弯Cobb角与TK、TLK及CB与SS均具有相关性,矢状面参数中TK、TLK与LL三者之间及TK与SVA之间均具有相关性;骨盆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狭长水平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Marfan综合征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侧凸程度、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38例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的X线资料,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42.03%)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男38例,女20例,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18∶1,其中≤10岁6例,11~20岁12例,21~30岁19例,31~40岁11例,41~50岁7例,51~60岁3例;平均冠状面Cobb角为26.8°±27.8°;胸弯36例,胸腰弯11例,腰弯2例,双弯6例,三弯3例;单弯中顶椎凸向右侧38例,凸向左侧11例;矢状面胸椎后凸平均为14.3°±13.2°,其中胸椎前凸5例,胸椎后凸不足40例,胸椎正常后凸12例,仅1例胸椎后凸45°;11例患者冠状面Cobb角>40°,平均年龄15.9岁。结论:在接受心脏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中脊柱侧凸患病率为42.03%;脊柱侧凸类型多样,冠状位畸形以胸弯和胸腰弯多见,胸椎凸向右侧发生率较高,矢状位畸形以胸椎后凸不足为主;在青少年表现较为严重,需要严密的随访及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oss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53°,术后平均5°,矫正率为90%。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术前平均17°,术后矫正至平均5°。下方代偿性腰骶椎侧凸术前平均43°,术后自发矫正至19°。随访12~24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19.7°,胸腰段(T11~L1)术前平均前凸0.3°(0~4°),术后平均后凸3°(0~5°)。躯干侧方位移从术前平均26mm矫正至术后5mm。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交感神经切断症状,2例术后并发气胸。无感染、截瘫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ossMiami前路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和低切迹的优点。棒的预弯、去旋转矫形、正确选择螺钉置入部位和椎间植骨可防止固定节段后凸畸形的形成。对Risser征小于4度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TSRH系统后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附36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矫形效果。方法 ,1 998~ 2 0 0 0年共 36例行TSRH系统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2 1个月 (6~ 39个月 )。结果 :术前平均Cobb角为 57°,术后为 1 8°(平均矫正率为 68% ) ,最后随访时平均Cobb角 2 1°。躯干失平衡及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 1例患者术后 3个月横突钩脱出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侧凸TSRH系统后路矫形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53-1158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0~22岁,平均13.6岁;其中胸弯13例,胸腰双主弯4例,胸腰弯3例,双胸弯2例,腰弯1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8.9°~91.4°,平均68.3°;凸侧Bending相Cobb角40°~79.2°,平均57.4°;柔韧性8.3%~28.1%,平均15.7%;顶椎旋转度2°~3°,平均2.3°;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46.4°~79.6°,平均58.2°,胸腰段后凸Cobb角21.1°~35.7°,平均28.3°。均采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进行矫形融合固定。[结果]随访12~9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16.3°~46.7°,平均28.4°;顶椎旋转度1°~2°,平均1.2°;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16.1°~38.3°,平均25.3°,胸腰段后凸Cobb角-4.3°~18.7°,平均8.9°;术后各指标均获得良好的矫正,侧凸矫正率为46.3%~74.1%,平均56.9%。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丢失率仅3.1%,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仅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凸侧骨骺阻滞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0月至2008年2月行Ⅰ期前后路联合骨骺阻滞术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及代偿弯角度,同时计算术后进展率及年进展量。观察侧凸进展率和年进展量与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术前主弯Cobb角及代偿弯Cobb角之间有无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以及术前主弯Cobb角对术后侧弯进展的影响。结果:22例主弯Cobb角术前为(40.5±9.8)°,术后3个月为(39.5±11.1)°,末次随访时为(46.8±13.9)°。代偿弯Cobb角术前为(20.1±10.8)°,术后3个月为(23.0±11.1)°,末次随访为(29.9±11.5)°。术前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共有20例出现主弯角度进展,平均进展率为(19.2±17.9)%,年进展量为(1.5±1.4)°,共有20例患者出现代偿弯进展,平均进展率为(39.6±37.0)%,年进展量为(1.4±1.3)°。3例因术后侧凸进展明显行侧凸矫形内固定。22例患者手术时年龄及半椎体数分别与术后主弯进展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手术时年龄、主弯角度及术前代偿弯角度分别与术后主弯年进展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凸侧骨骺阻滞术不能获得即刻的矫形效果,长期随访发现,也不能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可认为凸侧骨骺阻滞术对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者而言是一种无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Qiu Y  Wang B  Zhu F  Yu Y  Zhu ZZ  Zhu L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21-223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与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前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72例特发性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34例,行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男3例,女31例,平均年龄16岁(12~25岁),术前Cobb角平均58°(42°~76°),内固定节段T11~L318例,T11~L410例,T11~L26例;B组38例,行传统开放胸腰段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男4例,女34例,平均年龄17岁(13~26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4°(40°~74°),内固定节段T10~L37例,T11~L320例,T11~L411例。结果A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Cobb角平均12°,纠正率为81%,4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术后矢状面恢复形态良好。最终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14°,丢失率4%。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3例,术后渗出性胸膜炎2例,胸腔积液2例(其中1例行穿刺引流)。B组随访6~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冠状面侧凸术后平均15°,矫正率73%,最终随访Cobb角平均18°,丢失率5%。5例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胸腔积液2例。结论保护膈肌的小切口微创胸腰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是可行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柔韧性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4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204例AIS患者,男性36例,女性168例,平均年龄15.0岁;平均Cobb角50.1°;平均Risser征3.4度;主弯跨度平均6.8个椎体;主弯顶椎旋转度平均2.0度.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仰卧左右侧屈位X线片,计算主弯柔韧性.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主弯柔韧性的相关性.结果:女性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胸腰弯组和腰弯组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显著大于胸弯组(P<0.05),胸腰弯和腰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AIS患者中的年龄及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且胸弯女性AIS患者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及顶椎旋转度也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男性胸弯AIS患者中侧屈位主弯Cobb角、胸腰弯/腰弯组中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主弯跨度及Risser征与脊柱柔韧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AIS患者脊住柔韧性受年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弯型及顶椎旋转度等因素影响;男性AIS患者的脊柱侧凸柔韧性主要受主弯Cobb角及弯型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矫形手术模拟的方法探讨关键椎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及矫形效果,分析Lenke 6型脊柱侧凸是否适合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方法]通过CT图像建立1例Lenke 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利用后路CD矫形手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矫形工况、关键椎置钉技术矫形工况、胸腰弯选择性融合工况等.测量各种工况完成后双弯Cobb角度、计算矫形率,分析各种工况的矫形效果.[结果]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非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7.8%,主胸弯矫形率43.9%;关键椎置钉技术:胸腰弯矫形率44.2%,主胸弯矫形率19.1%;胸腰弯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3.5%,主胸弯矫形率14.3%.[结论]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因矫形力施加点更多,矫形效果较关键椎置钉技术更佳;Lenke 6型脊柱侧凸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应慎重,非选择性融合策略能明显矫正双弯,纠正脊柱序列,更适合该类型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术前无上胸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新发上胸弯的情 况进行转归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1 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平均随访时间19.8 个月, 对新发上胸弯 的冠状面Cobb 角、T1倾斜、放射学肩高度等影像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 结果 21 例患者术前主胸弯 冠状面Cobb 角平均为54.3°, 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4.1°, 手术矫形率平均为74.6豫。术前5 例患者为负性 T1倾斜, 16 例为T1水平;术后均出现正性T1倾斜及新发上胸弯, T1倾斜平均6.0°, 新发上胸弯冠状面 Cobb 角平均为16.0°;末次随访时T1倾斜平均4.0°, 上胸弯平均为13.2°, 18 例患者仍存在正性T1倾斜, 17 例患者仍存在10°以上的上胸弯。术前5例患者放射学肩高度为双肩等高, 16 例为右肩高;术后19 例患者为左肩高, 6 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衡;末次随访时有14 例患者为左肩高, 5 例患者存在双肩不平 衡。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 T1倾斜程度、上胸弯冠状面Cobb 角均有改善(t=2.755, P=0.009;t=2.142, P= 0.038), 但上胸弯比例、左肩高发生率、双肩失平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421, P=0.107;χ2= 0.123, P=1.000;χ2=3.535, P=0.130)。 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手术矫形时新发上胸弯不易 自行代偿, 且易对双肩平衡产生影响, 应以预防其发生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