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数初步认识章节需要学生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这一部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突破, 也是整个单元教学的起点.本文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脊柱侧凸首诊的41例AMC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龄4~28岁(平均15.6±3.9岁)。记录侧凸类型、累及节段数,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软度,并对合并骨盆倾斜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中7例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单弯37例(90%),其中胸弯21例,胸腰弯16例;胸腰双弯4例(10%)。主弯平均累及节段数为9±1个,平均Cobb角为80°±29°,平均柔软度(20±11)%。22例(54%)合并骨盆倾斜,倾斜角平均为16°±5°;相关分析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12,P<0.05)。矢状面上,胸椎前凸20例(49%),胸椎后凸减小5例(12%),腰椎过度前凸24例(59%)。结论:AMC伴脊柱侧凸以单弯为主,畸形较为僵硬,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多合并骨盆倾斜,且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密切关联。典型的矢状面表现为胸腰椎的前凸畸形,而后凸畸形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肾病综合征(NS)大鼠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影响及其对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模型组、肾病综合征模型LMWH治疗组,分别于2、3、4周留取24h尿,测定尿蛋白,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白蛋白,并离心沉淀备测TNF-α.结果:NS大鼠血清中TNF-α明显升高,且与24h尿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1).用LMWH治疗后血TNF-α浓度减低,24h尿蛋白减少,血清白蛋白升高.结论:LMWH可降低NS大鼠血TNF-α浓度,可能是其肾脏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毒物分析在中毒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毒物分析是中毒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毒物分析的作用、特点、技术手段、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质量控制,并提出了在分析过程和结果使用中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AccQ·Tag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添加的牛磺酸的方法。方法:实验采用AQC衍生试剂,将样品进行柱前衍生后,经C18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被测组分在浓度为20~800μg/ml时,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加标回收率为96.4%~112%;方法检出限0.5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结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因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接受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55例,女63例;年龄10~30岁,平均18岁。冠状面平衡类型:Ⅰ型(平衡状态),C7偏移小于2 cm;Ⅱ型(凸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凸侧偏移大于2 cm;Ⅲ型(凹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凹侧偏移大于2 cm。Ⅱ型和Ⅲ型为冠状面失平衡。结果 术后胸腰段侧凸和后凸均获得满意矫正。冠状面C7偏移从术前平均1.1 cm增加至术后1.5 cm。术前冠状面平衡Ⅰ型71例、Ⅱ型45例、Ⅲ型2例;术后Ⅰ型92例、Ⅱ型26例。26例(22%,26/118)有冠状面失代偿,且均为凸侧失平衡。术后Ⅱ型患者较Ⅰ型有较大的C7偏移(3.1 cm比0.2 cm)和C7偏移变化量(1.8 cm比-0.8 cm);术前Ⅱ型患者较Ⅰ型有更高的术后凸侧失平衡发生率(33%比15%)。远端固定于L5及骶骨者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高于固定于L4及以上者(36%比14%)。术后失代偿与术前C7偏移呈正相关(r=0.31,P=0.047)。22例在术后1年内凸侧失代偿改善。结论 顶椎区三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矫正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但术后易发冠状面失代偿。术后冠状面失代偿可能与截骨矫形和术前凸侧失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9例,L2/3椎间盘突出16例,L1/2和L2/3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例;正常无椎间盘突出志愿者58例为对照组。ULDH组年龄20~56岁,女10例,男19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女21例,男3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ULDH组测量突出节段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对照组测量L1/2、L2/3椎间盘;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滑脱及椎体楔形变,测量滑脱距离及楔形变角度。根据矢状面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并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结果。结果:ULDH组的PI、PT、SS和LL分别为36.0°±8.8°、12.5°±6.7°、23.4°±9.6°、36.1°±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8.6°、15.4°±6.7°、28.0°±9.1°、48.1°±9.0°(P均0.05);ULDH组的TK、TLJ和SVA分别为33.3°±11.0°、17.0°±6.6°、5.6±20.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1°、6.2°±5.8°、-18.2±16.6mm(P均0.05)。ULDH组的L1/2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1±1.9mm和5.1±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8mm和8.5±2.4mm(P0.05);L2/3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7.1±2.1mm和5.1±2.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1.9mm和8.3±2.6mm(P0.05)。ULDH组L1/2和L2/3椎间盘角度分别为4.9°±3.0°和5.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7°和3.1°±2.6°(P0.05)。ULDH组中后滑脱患者10例(34.5%),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5)。ULDH组后滑脱距离5.3±1.9mm,24例(82.8%)椎间盘突出节段邻近椎体存在明显楔形变(8.7°±2.4°);而对照组仅2例(3.4%)存在腰段椎体楔形变,比例明显低于ULDH组(P0.05)。ULDH组Roussouly分型Ⅰ、Ⅱ、Ⅲ、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3%、31.0%、17.3%和3.4%,对照组分别为10.3%、46.6%、32.8%和10.3%,其中Ⅰ型在U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分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LDH患者以Roussouly分型Ⅰ型居多,PI较低,且较正常人群相应节段椎间盘高度显著降低、椎间隙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