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瑕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27-2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连续2周透析的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值,同时计算G-S指数(KT/V)值,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透析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透析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良好(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者在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压控制不良(P〈0.05)。结论:透析不充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MH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残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甲状旁腺素(PTH)、透析时间、体质量变化率、Kt/V以及是否能够定期透析治疗等方面的差异,对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BMI、残肾GFR、PTH、透析时间、体质量变化率、Kt/V以及是否定期透析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体质量增加、Kt/V低(透析不充分)、未定期透析是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HD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相关因素较多,应掌握其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3.
于文艺 《中原医刊》2007,34(11):19-20
目的观察2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与透析充分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测量10次透析前、中、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并计算KT/V值。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中、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1)。透析较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的血压控制较好,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透析能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4.
胡蝶 《中外医疗》2011,30(19):54+56-54,56
目的探讨健康宣育对维持性血透透析患者干体重达标的作用。方法将本院40例维持性血透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由本中心护理负责人对其进行宣教,做出统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宣教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干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并发症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结论健康宣教强化干体重知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明显减少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并发症,延长了生存期。健康宣教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干体重达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DWG)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取ESRD接受MHD患者71例,根据患者透析间期平均体重变化(IDWG)分两组:控制良好者为A组(平均IDWG%3.5%),控制不良者为B组(平均IDWG%≥3.5%),分别检测每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DWG)、干体重(DW)、体重指数BMI、人体学指标、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1年后A、B两组DW、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体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比较HB、RBC、TC、TG、LPɑ、HCO-3、n PCR、SPKT/V、ALB、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i PTH、BS、G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IDWG控制良好者可减少MH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控制不良者促进MH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透患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病例,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力衰竭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等22项有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心力衰竭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透析总持续时间、每周促红素人均使用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值)、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高血肌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尿素清除指数、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它心脏器质性病变等。结论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透析不充分、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认为残余肾功能对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影响,本研究将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2-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透且透析间期24小时尿量 ≥ 200 ml的患者62例,根据依从性评定标准分为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2组,过程中因为移植、转院、感染、手术等原因,剔除10例患者,余下52例患者,每组26例,比较2组患者分组时及1年后透析间期24小时尿量,透析前后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钾、血钙、血磷、血清铁、铁蛋白、铁饱和度、白蛋白、C反应蛋白(CPR)、总维生素D、总尿素清除率(Kt/V),每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及透析前的血压。比较2组患者2015年5月和2016年5月的各项指标。 结果 1年后,依从性好的组较依从性差的组透析间期24小时尿量多,PTH、铁蛋白控制得更好,总维生素D高,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减少患者透析间期体重的增长率、尿量维持得更多更久,能保护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延缓残余肾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贫血的原因、相关因素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规律腹膜透析的5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记录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尿、腹透液中肌酐、尿素氮、尿量、透析剂量、超滤量,计算腹膜KT/V、腹膜CCR、残肾KT/V、残肾CCR、总KT/V、总CCR,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1)56例患者按血红蛋白小于110g/L与否,分为贫血组24例和正常组32例,两组在年龄、透析时间、EPO使用量、铁剂剂量、腹膜KT/V、腹膜CCR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残肾KT/V、残肾CCR、总CCR、总KT/V、尿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红蛋白与影响透析效能的透析剂量、超滤量、腹膜KT/V、腹膜CCR、总CCR、总KT/V之间无相关性,而与残肾KT/V、残肾CCR、尿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与残肾功能相关。进一步分析,在血红蛋白正常组的32例患者中无残肾者仅5例,占15.6%,而贫血组24例患者中无残肾者10例,占41.6%,两组间存在着明显差异。(3)腹膜透析患者虚证中以脾肾阳虚最多,为27例,占48.21%;实证中,血瘀和湿浊两型最多,分别为20例和19例,占35.71%和33.92%,这三个证型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最低。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与残肾功能相关,并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春林  祁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83-238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重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7例中,10例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超过干体重10%;6例为刚开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时脱水未达到其干体重水平。对体重控制不良患者,通过分析和健康指导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重控制不良与治疗依从性、生活习惯、医学知识、悲观抑郁情绪等有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影响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爱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4):1334-1335
目的:通过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平衡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1 a内干体重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观察,探讨干体重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与体液平衡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影响体液平衡的因素有:①干体重的保持;②患者透析时间的长短;③患者血红蛋白水平;④病人对疾病、透析及限水重要性的认识.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液平衡的管理,在药物调控之外要注意加强透析治疗中的护理措施及治疗外的生活指导,限制患者在饮食上水、钠的摄入量.在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4 %~5 %(一般不超过3.5 kg,最好控制在2 kg以内).每次透析达到并维持干体重,贫血患者应及时纠正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  相似文献   

11.
刘国茹  郝峥  马云伶 《河北医学》2014,(7):1142-1145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成三组: HD组20例,HP+HD组23例, HDF+HD17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血色素变化;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β2-MG、iPTH、CRP、ALB 、KT/V、 EPO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血色素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HP+HD、HD+HDF组治疗后血素色提高更明显,与HD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05), HP+HD与HD+HDF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P+HD与HD+HDF两组患者β2-MG、iPTH、CRP治疗后明显降低,较治疗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HD组患者β2-MG、iPTH、CRP 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KT/V、ALB无明显差异( P>0.05);三组患者在观察结束时EPO用量均有所减少,但三组间以及与入组时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P+HD及HD+HDF能更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二者有效的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大、中分子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高血压(HTN)患者难治性高血压(RH)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四川省泸州市3家大型医院血液透析(HD)中心的225例MHD合并HTN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RH患者70例,非RH患者15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电解质、血红蛋白、干体重等临床资料,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合并HTN患者RH的影响因素。结果  MHD合并HTN患者RH患病率为31.1%,MHD合并HTN患者RH组HD前血钠浓度≥140 mmol/L的比例、尿素清除指数(Kt/V)<1.2的比例、血甲状旁腺激素(PTH)≥150 ng/L的比例以及血液灌流(HP)<2 h/月比例均高于非RH患者(P <0.05),而干体重达标率低于非RH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D合并HTN患者发生RH与Kt/V、血PTH以及HP频率独立相关。结论  MHD合并HTN患者RH的患病率高;Kt/V<1.2、血PTH≥150 ng/L、HP频率<2 h/月是MHD合并HTN患者RH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非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101例,将其分为3组,分别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DF).透析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DF组和HFHD组的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明显低于LFHD组,而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LFHD组(P<0.05);HDF组β2-微球蛋白(β2-M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HOMR-IR明显低于HFHD组和LFHD组(P<0.05),且HDF组β2-MG清除率(β2-MGCR)明显高于HFHD组和LFHD组(P<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HOMA-IR与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r=0.346,P=0.014),与β2-MGCR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412,P=0.002;r=-0.204,P=0.042).Logistic回归性分析表明,BMI(OR=1.538,95%CI:1.364~1.759,P=0.021)和HDF(OR=0.137,95%CI:0.045~0.632,P=0.012)为影响HOMA-IR的独立因素.结论 相较于HFHD和LFHD,HDF可以改善非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IR状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英姿  胡宏  刘金洪 《西部医学》2009,21(9):1494-1496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与血液透析滤过(HDF)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MHD贫血患者40例,随机均分成HP+HD组与HDF组,HP+HD组在每周2次常规HD的同时,每周行一次HP4-HD;HDF组在每周2次常规HD的同时,每周行一次HDF;每次透析时间均为4小时。均接受促红素皮下注射,口服铁剂、叶酸补充造血原料。观察6个月,检测中小分子溶质及贫血指标。结果两组透析后小分子溶质的下降率无明显差异,中大分子溶质(β2一Mg、PTH、炎症因子等)的下降率HP+HD组优于HDF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上升HP+HD组亦优于HD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HP+HD在保证对小分子量毒素充分清除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大分子量毒素的清除,治疗尿毒症贫血较HDF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次中、高通量透析器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对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小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70例患者,根据使用透析器的不同和透析方式的不同,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4组:B1-1.6H(日本东丽PMMA膜)中通量透析组,F7HPS(费森尤斯聚砜膜)中通量透析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来作者医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对调查的危险因素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孕次、血压、流产史、高血压史和妊娠期高血压史进行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流产史、高血压史和妊娠期高血压史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流产史、高血压史和妊娠期高血压史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流产史、高血压史和妊娠期高血压史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慢性血透病人视功能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我们对30例(60眼)慢性血透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测定其透析前后视功能变化,包括视力、眼压、眼底、视野检查,同时测定透析前后血Cr、BUN、电解质和血压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野异常检出率高于眼底检查,视野异常与透析前BUN水平成负相关,视野改善与BUN下降率、KT/V正相关。结论:血透病人视功能损害以高血压性病变为主,并与透析充分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06~2013—06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85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住院原因,比较住院和非住院患者的年龄、透析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透析前血肌酐、透析前血钾、血浆白蛋白(Alb)、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下降率(URR)和尿素清除指数(KT/V)等临床指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个月中,85例患者中33例有住院记录,共住院79次。住院的主要病因是心血管疾病、感染和脑血管疾病。住院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住院组[BMI:(20.91±2.10) vs (22.95±2.80)kg/m^2;Hb:(94.94±12.95) vs (108.51±7.80)g/L;Alb:(29.91±3.48) vs (36.88±2.25)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指数和低白蛋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危险因素(β=-0.323和-0.736)。结论心血管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其次感染和脑血管疾病。低体重指数和低自蛋白是住院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S组和非MS组,计算MS的发病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格测量数据、实验室指标、透析处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与MS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2例患者中MS发病率为29.2%。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CRP)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iPTH),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及透析频率和每周透析时间。MS组与非MS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5.4%vs1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优势比OR=24.625)、女性(OR=8.000)、CRP(OR=4.700)、iPTH(OR=2.525)与MS的发生相关。结论 MS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并不少见,女性、肥胖、高iPTH和高CRP是MS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