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在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完全失败的306个周期,根据补救ICSI的时间不同分为6~8h补救ICSI组(A组)和18~20h补救ICSI组(B组),其中行新鲜胚胎移植且有胚胎冷冻的分别记为AI组(n=108)和BI组(n=51),随后行冻融胚胎移植的分别记为AⅡ组(n:74)和BⅡ组(n=46),观察各组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BⅡ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BI组(32.61%VS11.76%,15.08%VS5.04%,P〈0.05);AII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较AI组高(44.59%VS34.26%,21.86%VS19.40%),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补救时间是影响补救ICSI结局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的冻融胚胎移植可以改善补救ICSI治疗周期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half-ICSI与备早补救ICSI 2种授精方式在体外受精周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可疑受精失败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half-ICSI组(A组,half-ICSI授精,138个周期)和行备早补救ICSI组(B组,行备早补救ICSI授精,112个周期)。分析受精率、胚胎质量、种植率和妊娠率。结果:A组与B组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37%和70.78%,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59%和3.08%,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6.76%和73.7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6.64%和35.59%,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分别为46.09%和57.8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IVF受精成功周期中,A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而在IVF受精失败周期中,ICSI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B组间均无差异(P>0.05),但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备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优于half-ICSI授精方式,但有增加多精受精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对体外受精失败后不同授精时间进行补救ICSI的结局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初次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失败后不同时间进行补救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对胚胎发育潜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率的常规IVF周期分为6 h后行补救ICSI短时授精组(A组,再将A组按补救ICSI时间分为6~8 h的A1组和8.1~12 h的A2组)及晚时授精(22 h后行补救ICSI)组(B组),比较各组间的治疗结局。结果:A组总的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1组与A2组相比,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缩短卵龄有利于补救ICSI结局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同周期同胞卵研究较早期实施补救ICSI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同周期同胞卵不同时间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果。方法:选取常规体外受精(IVF)治疗失败的26个周期312枚卵子(每周期未受精卵≥8枚,受精率<25%),分为两组:观察组受精后8h实施补救ICSI,对照组20h实施补救ICSI,对比两组受精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囊胚形成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受精率分别为81.4%、74.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质胚胎形成率和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8.82%、38.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62%,22.41%(P<0.01)。结论:对常规IVF受精失败及受精率较低的周期受精后8h实施补救ICSI得到的结果优于受精后20h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激活技术在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和可疑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至少有1次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的患者lO例,再次接受助孕治疗时,实施卵母细胞激活技术(作为激活周期);对可疑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3例,实施半数卵母细胞激活处理,将获得的67枚卵子分为常规ICSI组和激活组。观察卵母细胞激活前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的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在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既往周期的受精率为29.67%(27/91),激活周期的受精率为72.58%(45/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既往周期和激活周期的卵裂率分别为85.19%(23/27)和95.56%(43/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量由既往IC$I周期的(0.25±0.45)个提高到激活周期的(1.18±1.33)个(P〈0.05);5例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在可疑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常规ICSI组和激活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卵母细胞激活技术可提高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史患者的受精率,但是对于没有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史的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孔风云  管群  张琪瑶  菅福琴  孙伟 《生殖与避孕》2011,31(3):196-199,204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和half-ICSI 2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个周期女性原发不孕患者体外助孕资料,分为短时受精和/或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组(A组,114个周期,其中A1组103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1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及half-ICSI周期组(B组,61个周期),分析比较各组IVF/ICSI-ET结局。结果:B组较A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正常受精率明显低于A2组(P<0.05),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对A、B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时受精和/或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8.
宁冰雪  王青丽  祁静  腊晓琳 《生殖与避孕》2013,(11):776-780,785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ATA)阳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泐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Ⅳ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不孕的患者资料。选取甲状腺抗体阳性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65例(共71个周期)作为研究组(ATA+组),492例甲状腺抗体阴性患者(共5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组(ATA组)。结果:ATA+组与ATA-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使用总量(Gn总量)、hCG注射日E2水平、获卵数、ICSI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和妊娠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TA+组IVF受精率(59.73%)、优质胚胎率(26.94%)明显低于ATA-组(70.86%和36.31%);ATA+组的流产率(37.50%)明显高于ATA组(1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对IvF—ET妊娠结局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ATⅣ患者在接受IVF—ET治疗前调节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可对妊娠结局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透明带形态异常卵母细胞的受精、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方法:以在IVF完全受精失败(TFF)周期中透明带形态异常的15名患者为研究组(A组),非透明带形态异常的完全受精失败周期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IVF结局及行补救ICSI(R-ICSI)的临床结局。结果:除受精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65.52%vs 78.86%,P<0.01)外,其余各指标(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内分泌水平、基础卵泡数、降调节天数、Gn使用天数、Gn使用总量、hCG注射日直径≥16 mm卵泡数、hCG注射日E2、P和LH水平、获卵数、MII卵数、行R-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透明带形态异常卵母细胞行R-ICSI虽受精率较低,但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行R-ICSI,可使65.52%的卵子受精,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早期补救ICSI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素英  曹英  曹翔  王宁怡  滕彬  黄斌  韩金兰 《生殖与避孕》2010,30(11):742-744,778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失败、取卵后20h行补救ICSI者19例(晚补救ICSI,A组)及加精子(IVF)4~6h后未见第二极体(Pb2)的成熟卵行补救ICSI者31例(早补救ICSI,B组),并与544例同期常规ICSI(C组)进行比较,观察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评价早补救ICSI有效性。结果:3组年龄及基础FSH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C组(71.27%vs55.69%vs81.08%,P<0.05),>2原核(PN)率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C组(7.73%vs7.78%vs2.73%,P<0.01),卵裂率B组显著高于A组(100%vs94.62%,P<0.05),有效胚胎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但低于C组(51.16%vs22.73%vs60.19%,P<0.01),胚胎种植率B组显著高于A组(1.75%vs17.54,P<0.05),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7.54%vs18.90%,P>0.05),3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6%,26.67%和34.57%,与C组比,A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与晚补救ICSI相比,早补救ICSI获得了更高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种植率,但多PN率高于常规ICSI,优质胚胎率仍低于常规ICSI。  相似文献   

12.
原发不孕患者IVF/ICSI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不孕患者伴有不同病因时,如何选择IVF(体外受精)/ICSI(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方案。方法:将200例200个周期行IVF方案的原发性不孕症患者,根据有无明确导致不孕的因素分为A、B两大组,再按受精率(受精卵子数/取卵所获的M II期卵子总数)高低划分为受精率高、低各两组,比较4组之间人数所占比例、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有无差异;观察受精率低人群不孕年数分布;比较受精率高、低两组平均不孕年数有无差异。结果:受精率低的患者例数在A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受精率高组vs受精率低组:χ2=18.632,P<0.05),B组妊娠率和优质胚胎平均数低于A组;总体受精率低的患者平均不孕年数长于受精率高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受精率高组vs受精率低组:6.26±3.287 vs 5.75±2.795;P>0.05),受精率低的患者不孕年数分布在5~7年。结论:无明确病因且多年不孕的患者,需告知有不受精的风险,选择ICSI或部分ICSI是有必要的,而这部分患者如能有足够的优质胚胎移植,妊娠率则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形态无改变的肌壁间子宫肌瘤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IVF/ICSI-ET治疗伴单发或多发肌壁间子宫肌瘤且宫腔形态正常的93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行胚胎移植104个周期(研究组);按对照组与研究组1:3比例随机抽取同期行IVF/ICSI-ET且无子宫肌瘤的30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行IVF/ICSI-ET周期312个,分析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体外受精参数和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获卵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Gn用量、双原核(2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活产率、单胎活产率、双胎活产率、早产率、低体质量儿率、出生缺陷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形态无改变的肌壁间子宫肌瘤对IVF-ET的临床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潜在的可能导致体外授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技术单卵双胎(MZT)高发生率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的2 885个周期,其中新鲜胚胎移植2 184个周期(常规IVF-ET周期1 473个,ICSI周期711个)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701个,统计各个周期MZT妊娠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2 885个周期中临床妊娠1 102例,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为20.78%(229/1 102),其中MZT(双绒毛膜双胎及单绒毛膜双胎)妊娠20例,占临床妊娠的1.81%(20/1 102),占多胎的8.73%(20/229)。MZT中单卵双绒毛膜双胎5例,占MZT的25%(5/20),单卵单绒毛膜双胎15例,占MZT的75%(15/20)。ICSI中MZT的发生率为1.76%(5/284),高于常规IVF-ET周期(1.56%,9/57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701个周期中临床妊娠243个周期,多胎34例,MZT 6例,占多胎发生率的17.65%(6/34);新鲜移植的2 184个周期中临床妊娠859个周期,多胎195例,MZT 14个周期,占多胎发生的7.18%(14/195),FET组和新鲜周期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囊胚移植204个周期中妊娠95例,多胎12例,MZT3例,占多胎发生的25%(3/12),非囊胚移植2 681个周期中妊娠1 007例,多胎217例,MZT 17例,占多胎发生的7.83%(17/217),囊胚移植组与非囊胚移植组间多胎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冻融囊胚移植发生MZT的几率显著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P0.05)。IVF-ET中MZT妊娠与非MZT妊娠患者的年龄、促排卵方案、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Gn)剂量与时间、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ZT的发生率IVF/ICSI-ET明显高于自然妊娠;冻融囊胚移植明显高于冻融非囊胚移植,这可能与体外培养条件和冷冻复苏技术的应用有关,使其透明带硬度有所增加,致使囊胚在孵出时较易嵌顿,从而导致了MZT的发生。单纯显微授精技术不会明显增加MZ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寻找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最佳显微穿刺时机。方法:单纯因男方因素不孕接受ICSI治疗的146例患者的167个周期,在注射hCG后36~38h取卵。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为A组,共576个卵,在注射hCG后41~48h行ICSI为B组,共449个卵。观察和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A组ICSI卵的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9.51%和97.38%,与B组的受精率(80.85%)和卵裂率(97.5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在A组达76.91%,高于B组(70.06%),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8.91%和19.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hCG后37~48h期间行ICSI,穿刺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但对胚胎种植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时,卵子因素对胚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因前次IVF-ET中受精障碍或受精率≤30%而行ICSI治疗的38个周期(A组)和因严重精液异常而行ICSI治疗的181个周期(B组)的ICSI结局。结果:A、B组的受精率(FR)、卵裂率(CR)、胚胎利用率(URE)、胚胎着床率(EIR)、临床妊娠率(CPR)和早期流产率(EAR)分别为82.5%vs78.0%(P<0.05),97.5%vs97.6%(P>0.05),76.4%vs73.1%(P>0.05),10.0%vs19.8%(P<0.05),27.0%vs31.8%(P>0.05),40.0%和16.1%(P>0.05)。结论:常规IVF-ET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受精率提高,由于卵子异常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部分胚胎着床和着床后的远期发育潜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