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压对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BMI在正常范围内并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管电压采用120 kV,B组40例,管电压采用100 kV,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别对两组检查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分级差异和图像信号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较A组增高(P<0.001),B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平均有效剂量(ED)较A组显著减低,有效剂量由(16.25±2.35) mSv降至(7.89±0.67) 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01)。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采用100KV检查,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TACE治疗中患者入射体表剂量(ESD),探讨影响患者辐射剂量的因素。方法选取日本群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表放置荧光玻璃剂量计,以测量治疗中患者ESD。治疗设备使用IVR-CT设备为AXIOM Artis dTA/i-CT (AXIOM Artis dTA/i-CT, Siemens Japan K.K.,日本东京)。记录设备显示的CT扫描次数、CT计量指数、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DI、DSA透视时间、摄片次数及透视DI用来探讨影响患者辐射剂量的因素。结果测量得出治疗中患者ESD中间值为579.12 mGy,平均值为719.8 mGy,范围为164.08~3 003.58 mGy。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患者辐射剂量是DSA摄片次数及体重指数(BMI)(P<0.05)。而CT扫描次数及透视时间影响较小。结论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为DSA摄片次数及BMI。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介入术中减少辐射计量的应用体会。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介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5组,即:CAG组43例,PCI组20例,RFCA组15例,CHD组6例,PCPI组2例。通过造影机随机配置的剂量测量系统,对辐射剂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记录,包括面积剂量乘积(DAP)、在线随机的参考点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最高皮肤剂量(PSD)及透视时间(minute)。结果:在平均CD、DAP及PSD值上,PCI组PCPI组RFCA组CAG组CHD组,P0.05。在辐射剂量均值上,左胸甲状腺眼晶体下腹下肢,不同部位比较,P0.05。结论:介入术中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因介入治疗的方式不同及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据具有高辐射剂量的手术方式及部位,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调查介入放射治疗的患者术中所受X射线辐射的剂量并探讨降低辐射的方法。【方法】 采用DSA 机配置的穿透电离室型剂量监测系统(AEP),实时读取记录947名患者在1651例次介入放射操作中的透视时间、摄影帧数、面积-剂量乘积(DAP)和入射表面剂量(ESD),运用秩和检验、关联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数据,比较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患者、介入操作辐射数据的差异性及相互关系。【结果】 患者的透视时间、摄影帧数、DAP、ESD的均值分别为(13.5 ± 12.1) min、(230 ± 180)帧、(194 ± 192)Gy、cm2,(0.60 ± 0.17)Gy,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同一部位的所有栓塞操作均有较高的ESD(或DAP),相关性分析则只有ESD与DAP 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呈线性正相关(r = 0.978,P < 0.01)。【结论】 患者的辐射剂量因介入放射操作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的不同存在着显著差别,使用总ESD比单独摄影帧数和透视时间预测总DAP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放射介入治疗肝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 261例肝癌患者分为肝叶超选择介入组和肝段超-超选择介入组,分析随机记录的辐射参数。结果 介入治疗患者接受的透视时间为(9.67±6.44)min、造影次数(4.29±1.68)次、造影时间为(48.3±19.1)s、面积剂量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为(29531±10798)μGym2、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为(4.43±1.62)mSv、累积剂量(cumulative dose,CD)为(1029.6±526.8)mGy、最高皮肤剂量(peak skin dose,PSD)为(864.9±442.5)mGy。肝段超-超选择组的透视时间、造影次数、造影时间、DAP、ED、CD和PSD均高于肝叶超选择组。117例(44.8%)患者的CD值>1 Gy。结论 接受放射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接受了较高剂量的辐射,术者应优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CTA在降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低管电压技术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CTA检查.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CPR等处理.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回顾性分析30例经常规CTA检查患者的辐射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依据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并使用iDOS3技术来减少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辐射剂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10~12月289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检查,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者168例(A组);2530者16例(C组)。每组患者分别降低辐射剂量的30%(方案1)、40%(方案2)及50%(方案3)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iDOS3技术。对不同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图像质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80±0.47)分、(3.69±0.51)分和(3.37±0.62)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858>0.05)。结论在降低不同百分比辐射剂量条件下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不同BMI患者的图像质量虽然均有所降低,但均符合诊断要求。因此,对不同BMI值人群可采取不同的扫描条件,可达到既使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孙潇  陈泳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22,44(5):396-399
目的 比较不同体脂率组肥胖患者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分析肺动脉CT值、对比信噪比、噪声及有效剂量与体重、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LBM)、体脂量及体脂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体脂率分为肥胖(体脂率28%~34%)和超肥胖(体脂率≥35%),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肺动脉CT值、噪声、CNR及辐射剂量,并分析肺动脉CT值、CNR、噪声及有效剂量与体重、BMI、LBM、体脂量及体脂率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体脂率组的肺动脉CT值、肺动静脉CT值比值、噪声及辐射剂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R、CN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BMI、LBM、体脂量及体脂率与肺动脉平均CT值呈一般程度负相关;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相关性较强,且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重影响最大(r=0.783)。结论 患者体脂率增加,会导致CTPA图像的SNR及CNR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增加;不同肥胖标准与图像质量相关性一般,与辐射剂量相关性较强,并受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HSG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并对该检查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片贴敷于HSG受检者体表,测量入射体表剂量.结果 33例HSG受检者平均入射体表剂量为25.99mSv,其大小与mAs、透视电压与电流乘积、透视时间、受检者体厚等因素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8028,0.7981,0.6184,0.6488(P<0.05).结论 HSG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低于安全阈值,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缩短透视、减少点片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张兴雨 《中外医疗》2013,32(10):178+180-178,180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前门控左心房肺静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0例心房颤动患者(男36例,女14例),行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按不同体质量指数(BMl)分为3组:BMI〈22kg/m2,BMI22~28kg/m2及BMI〉28kg/m2,分别评价左心房肺静脉图像质量(优、良、差),测量左心房及各肺静脉分支的CT值,计算有效剂量(ED)等辐射剂量指标。结果 50例患者扫描辐射剂量为:ED(2.89±0.36)mSv(2.7~3.25mSv);图像质量评价优40例,良10例。左心房及各肺静脉分支近段CT值在BM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前门控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优良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诊断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双源CT不同剂量扫描方案诊断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个性参数(性别比、年龄、BMI)和扫描长度等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诊断一致性较高,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43±0.76)m Sv,对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4.21±1.33)m Sv,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不同剂量扫描方案下影像诊断准确率,两组诊断肠系膜血管性病变准确率为100%。结论双源CT低剂量诊断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拟行肺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0.6,对比剂碘海醇用量为50 ml);B组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1.2,碘海醇用量为25 ml).记录两组的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B组的CTDIvol、DLP、ED值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行肺动脉CTA,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60% R-R间期;B组(60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采集3~4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70% R-R间期?由2名医师分别对两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分,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两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8 ± 0.62)分,B组为(4.55 ± 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1,P = 0.787);A组辐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75 ± 0.13) 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35 ± 0.1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621,P = 0.000)?结论: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前提下,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可在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27-330
目的:通过采用降低管电压和改良ml/kg法相结合,探讨在超重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A检查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拟诊冠心病患者(BMI≥24.0kg/m2)162例,分成三组,每组54例,分别为低对比剂用量低辐射剂量组(A组)、低对比剂用量常规辐射剂量组(B组)、常规对比剂用量常规辐射剂量组(C组)。对右冠脉近段(RCA-p)、左主干(LMA)、左前降支近段(LAD-p)和左回旋支近段(LCX-p)四个节段进行冠脉图像质量评分;测量上述4个冠脉节段增强后管腔CT值、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三组人群临床资料与扫描参数两两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常规两两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CTDI、DLP、ED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D分别为(8.66±1.11)mSv、(13.65±1.10)mSv,对比剂用量无统计学差异;B组对比剂用量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22±5.98)ml、(61.57±6.36)ml],而CTDI、DLP、E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C组比较,CTDI、DLP、ED值和对比剂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32.06±1.21)mGy、(618.42±78.47)(mGy·cm)、(8.66±1.11)mSv和(54.51±5.97)ml,C组为(52.70±2.15)mGy、(977.04±74.49)(mGy·cm)和(13.41±1.34)mSv。结论:对于超重肥胖患者,可通过联合降低管电压和改良ml/kg法的方法达到降低对比剂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的目的,冠脉图像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的冠状动脉图像,比较三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分析407例利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回顾性螺旋扫描(RES-SPIRAL)、前瞻性序列扫描(SEQ)、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方法(Flash)行CCTA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由剂量长度乘积×0.014转化系数获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脉15段分法,分别进行5等级评分;客观方法采用将主动脉根部的CT值的标准差设为图像噪声,然后分别评价左主干近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单样本方差分析比较3种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扫描方法、管电压、管电流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3种扫描方法客观图像质量的评价中,RES-SPIRAL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最好,且三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扫描方法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辐射剂量的比较中发现,SEQ[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Flash[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均较RES-SPIRAL扫描方法明显降低[DLP=(951.78±197.92)m Gy,ED=(13.33±2.77)s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Flash扫描方法剂量最低。Logistic回归分析辐射剂量控制在DLP<364 m Gy·cm的较强预测因子为管电压(OR=1.336)及扫描方法(OR=0.006)。结论:CCTA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扫描方法扫描速度快,并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为CCTA检查安全推荐剂量修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下肢血管成像(CTA)检查中,联合应用低管电压及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间,因下肢血管疾病在长沙市第一医院进行下肢CTA的患者共90例,按照管电压不同将其分为120 kV组、100 kV组、80 kV组,每组30例,其余扫描条件及比较剂注射方案完全一致.对三组患者的图像进行重建、测量和图像质量评分,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120 kV组、100 kV组和8 kV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8.2±0.9)mGy、(6.7±1.0)mGy和(5.9±1.1)mGy,有效剂量(ED)分别为(5.2±0.7)mSv、(3.9±0.8)mSv和(3.5±0.7)mSv,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120 kV组相比,100 kV组患者的ED下降25.0%,80 kV组与100 kV比较,ED下降10.3%.120 kV组图像评分1~4分的分别为0例、0例、9例、21例,100 kV组分别为0例、0例、11例、19例,80 kV组分别为0例、2例、15例、13例.120 kV组与100 kV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kV低管电压联合ATCM技术能在保证临床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单源光子CT较低管电压联合Care Dose 4D技术,评价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43例患者按照扫描管电压随机分为2组,即120 kV组(n=19)和100 kV组(n=24).平扫采用固定管电压(100、120 kV),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调节技术(Care kV),参考管电压预设为100、120 kV,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联合Care Dose 4D技术.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2组患者主动脉图像质量、CT值和辐射剂量变化,包括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 平扫,2组主动脉上中下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kV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明显低于120 kV组.平扫和增强扫描,100 kV组有效剂量ED较120 kV组分别降低41.36%和67.80%.Care 100 kV组主动脉各段的CT值均高于120 kV组(P<0.05),两组主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Care Dose 4D技术,Care kV低管电压能够明显降低主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压对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BMI在正常范围内并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kV;B组管电压采用100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36例患者检查均成功,图像质量分级与kV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7,P=0.258),两组间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8,P=0.000),两组各分支冠脉管腔内CT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采用100kV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还有降低对比剂使用剂量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双源CT与普通64排CT行胸部扫描的辐射剂量的对比。方法选择1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CT组和新双源CT组,行胸部平扫并记录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160例患者两组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双源CT组扫描时间较普通CT组时间缩短了65.12%;两种扫描模式的检查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双源CT的Flash技术提高了时间分辨率,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