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ICH组(n=30)和假手术组(n=6);ICH组进一步随机分为ICH后3、61、2、24、48 h 5个时间点(n=6)。ICH组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的表达;假手术组大鼠尾状核注入生理盐水。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阳性细胞表达在ICH后1 h开始上升(12.58±2.10),6 h达峰值(29.39±2.78),12 h阳性细胞数开始下降(24.13±1.47),24 h降至11.36±1.51,48 h阳性细胞消失(F=32.8)。假手术组无阳性细胞表达。结论IL-1β参与了ICH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ax蛋白在脑出血(ICH)后神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自体新鲜动脉血的方法制作大鼠ICH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ICH对照组、NGF干预组在ICH后6h即有bax蛋白阳性表达,24h达峰值,之后下降,7d时仍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NGF干预组与ICH对照组相比较bax蛋白峰值出现的时间无变化,但各时点bax蛋白的表达均较ICH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增加,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用NGF可使血肿周围脑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起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治疗脑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动态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方法将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17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CH组。每组均观察手术后6h、12h、24h、48h、72h、120h、7d、15d八个时间点,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MMP-9蛋白表达。结果ICH后MMP-9蛋白表达在24h~48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949,P<0.01)。结论大鼠ICH后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方法 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ICH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血肿周嗣IL-10、IL-18的表达.结果 (1)ICH组大鼠12h脑组织IL-10表达即开始上升,7d明显升高,14d达高峰,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H组大鼠12h脑组织IL-18表达即开始上升,7d达高峰,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ICH组IL-18与IL-10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1).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存在着IL-10、IL-18介导的炎性反应,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接近于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点,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大鼠脑组织中β-肌营养不良聚糖(β-dystroglycan,β-DG)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对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极性表达变化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ICH后1、3 d和7 d共4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动物模型,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免疫印迹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β-DG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AQP4与β-DG的共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用于透射电镜检测、免疫印迹和组织切片的大鼠数量分别为5、6只和6只。结果:ICH后1 d血肿周围组织结构破坏最为明显,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等改变。ICH后1、3、7 d的血肿周围组织中,β-DG蛋白含量分别为(0.251±0.038)、(0.396±0.069)、(0.398±0.086),与sham组(0.610±0.121)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sham组中AQP4与β-DG严格的共表达不同,ICH后脑组织中,伴随着AQP4极性表达缺失,β-DG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β-DG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ICH后脑组织中AQP4的极性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6.
郑晓梅  刘亮  李小刚 《重庆医学》2011,40(17):1671-1674
目的探索载脂蛋白J(ApoJ)及补体C3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雄各半Sprauge-Dawley(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ICH组。通过脑立体定向仪建立大鼠ICH模型,于建模后3、61、2 h以及1、3、5、7 d 7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用干湿质量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RT-PCR检测ApoJmRNA及补体C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ICH组ApoJ、补体C3 mRNA的表达水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补体C3、ApoJmRNA的表达分别于ICH后36、h开始增强;ICH组ApoJ、补体C3 mRNA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758,P<0.05;R=0.702,P<0.05),ApoJmRNA与补体C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补体系统参与了大鼠ICH后脑水肿的形成及神经元的损伤;ApoJ可能通过抑制补体激活而发挥ICH后机体内源性应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纳络酮预处理对脑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280~3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组和纳络酮预处理(Naloxone preconditioning,NP)组,每组10只大鼠.复制上述动物模型之前,NP组大鼠预先给予盐酸纳络酮(2.0 mg/kg),ICH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随后制备ICH模型.切取并收集大鼠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病变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protein 4,AQP4)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病变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相对于Sham组,ICH组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而经过纳络酮预处理后,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相对于ICH组,NP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水平(P<0.01);同时,NP组大鼠脑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下调(P<0.01).结论 纳络酮作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从而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及下调的MMP-9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含量的变化及早期姜黄素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ICH组、姜黄素低干预组,于建模后给予300mg/(kg.d)姜黄素,连续腹腔注射7天,各组分6小时、1天、3天和7天共4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重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均在ICH后6小时开始升高,3天达到高峰,7天下降至正常水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8,P<0.01)。姜黄素小剂量及中等剂量治疗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的表达。结论 ICAM-1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姜黄素治疗可以降低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ICH)模型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ICH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和针刺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接受ICH模型制备手术过程,但不注血;模型组大鼠给予50μL自体血注入到尾状核制备ICH模型,但不进行任何干预;非穴位组大鼠在模型组基础上针刺患侧非穴位;针刺组大鼠在模型组基础上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于行为学评估(前肢放置试验、拐角试验)结束后取患侧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p62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p62、Beclin-1表达量。结果 ICH后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转角试验:(27.50±9.11)%比(60.50±13.94)%,P0.01;前肢放置试验:(36.00±12.31)%比(87.50±9.11)%,P0.01];脑组织p62上调[(0.82±0.07)比(0.33±0.04),P0.01];针刺干预能够明显提高ICH大鼠行为学评分[转角试验:(43.50±11.82)%比(27.50±9.11)%、(22.50±8.51)%,P均0.01;前肢放置试验:(64.50±10.99)%比(36.00±12.31)%、(37.50±8.51)%,P均0.01],下调ICH大鼠脑组织p62蛋白表达[(0.61±0.05)比(0.85±0.07)、(0.82±0.06),P均0.01];上调Beclin-1蛋白表达[(0.82±0.07)比(0.57±0.05)、(0.61±0.08),P均0.01]。结论针刺能下调ICH大鼠脑组织p62蛋白表达,上调Beclin-1蛋白表达,进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对3日龄大鼠脑白质细胞硫化氢(H2S)及胱硫醚β合酶(CBS)表达的影响,以及其在3日龄大鼠脑白质损伤(W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日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在缺氧缺血后第12、24、48、72 h和7 d处死大鼠,脑组织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观察其病理变化。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CBS的表达水平;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大鼠血浆中H2S水平。结果在新生大鼠脑白质中,缺氧缺血后实验组大鼠脑组织CBS的表达和血浆H2S水平在12 h开始增强,24 h达高峰,7 d仍可见表达;实验组大鼠脑组织CBS的表达和血浆H2S水平在缺氧缺血后12、24、48、72 h和7 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大鼠脑组织CBS和血浆H2S表达水平于缺氧缺血后显著增强,二者可能与新生大鼠WMD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红素结合蛋白(Hx)对脑出血(ICH)后自由基生成和脑水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对照组、Hx去除组、Hx干预组,每组25只,分为术后1 d、3 d、7 d、14 d、21 d等5个观察点,每个时间点均为5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向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射去除或外加Hx后的自体全血制作ICH模型。ICH对照组注入自体全血50 μL;Hx去除组注入采用亲和层析法去除Hx后的自体全血50 μL;Hx干预组注入外加0.25 mg(5 μg/μL)Hx后的自体全血50 μL;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按照Bederson评定方法进行模型成功评价,并对造模失败的模型以备用大鼠补充;采用Garcia法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采用干湿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光镜观察各时间点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H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采用双评半定量法进行免疫组化评分,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3~21 d,与假手术组相比,ICH对照组、Hx去除组及Hx干预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组织含水量、Hx蛋白免疫组化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1 d,与假手术组相比,ICH对照组、Hx去除组和Hx干预组SOD活力、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x去除组上述指标均差于ICH对照组( P<0.05),Hx干预组均优于ICH对照组( P<0.05)。结论 血红素结合蛋白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自由基生成和脑水肿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出血后MMP-2/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制作脑出血模型;用冰块降温及白炽灯照射加温的方法调节体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MMP-2/9表达。结果: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MMP-2/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各个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病灶侧血肿周围MMP-2/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P<0.05~0.01)。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出血后MMP-2/9的表达,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MMP-2/9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关性以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缺氧诱导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结果:出血后,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72h达到高峰且维持到第7日,此后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后3d内,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性增加,此后逐渐下降,脑出血EPO干预组较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降低,HIF-1α蛋白阳性率减少.结论: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中HIF-1α与细胞凋亡和脑水肿表达具有相关性.rhEPO能显著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HIF-1α表达,对脑出血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BMSC)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治疗组。利用鼠脑立体定向仪、采用断尾取自体血法制模型,治疗组于制模后1h腹腔注射rhG-CSF60μg/kg。在相应时间点检测脑组织含水量、CD34+血管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少于ICH组(P<0.05);治疗组CD34+血管表达明显高于ICH组(P<0.05)。结论:脑出血后rhG-CSF通过减轻脑水肿程度、促进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起到神经组织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治疗组(Cur治疗组,n=40)、脑出血对照组(ICH对照组,n=40)和假手术组(n=40).每组分为手术前、术后6h、12h、24h、48h、72h、96h、120h等8个时点,每个时点5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ICH模型,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结果:Cur治疗组术后12~120h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CH对照组(P<.05).Cur治疗组术后24~96h各时点含水量均低于ICH对照组(<0.05).Cur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相应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负相关(r=-0.791,P<0.001).结论:Cur治疗能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Cur减轻ICH后脑损伤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有关.Cur对大鼠ICH后脑水肿及脑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苯酞对SD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D大鼠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和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丁苯酞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 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丁苯酞组。造模48 h后测量各组的伊文思蓝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real- time PCR检测Cdc42,GM130,ZO-1和Occludin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Cdc42和GM130是否 存在共定位及脑出血后丁苯酞干预的荧光强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ZO-1和Occludin在血肿周围内皮细胞上的分布。结 果:脑出血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丁苯酞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 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P<0.05)。 脑出血组Occludin,ZO-1,GM130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丁苯酞组中Occludin,ZO-1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脑出血组升高(P<0.05),而 GM130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发现脑出血组中Occludin和ZO-1在血肿周围的表达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而丁苯酞组则增加(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丁苯酞 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其机制与Cdc42的上调相关,而与GM130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致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迟发性损伤的氧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后血肿内的红细胞致血肿周边脑组织迟发性损伤的氧化机制 ,观察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血肿周边脑组织自由基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浓缩红细胞注入大鼠脑基底节区制作实验动物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ICH组 ,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生化方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匀浆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的变化。结果 ICH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在 2 4h内无明显变化 ,4 8h时有所增加 ;在 72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并达峰值 (P <0 .0 1) ;随后逐渐下降 ,在 16 8h含水量缓慢恢复到假手术对照组水平。ICH组大鼠脑组织MDA在脑出血后 6h无明显变化 ;在 12h有所增加 ;于 72hMDA达到高峰 (P <0 .0 1) ,随后逐渐下降接近假手术对照组水平。SOD在脑出血后 6h无明显变化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随后逐渐下降 ,至第 4 8~ 72h下降达到最低值 (P <0 .0 1) ,后逐渐恢复 ,至第 16 8h接近假手术对照组水平。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MDA的变化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82 3,P <0 .0 5 ) ,血肿周围脑组织SOD的变化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r =- 0 .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特点及氯沙坦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应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 结果: 脑出血后6 h脑组织含水量已明显增加(P<0.05), 高峰在第3天出现;给予氯沙坦处理后,脑出血后第1天和第3天,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P<0.01). 结论: 脑出血后6 h脑水肿已形成, 高峰在第3天出现;氯沙坦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