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有助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骨关节疼痛是rhG-CSF不良反应之一,由于骨髓腔内白细胞大量增生压迫附近骨质,致肌肉酸痛、骨痛、腰痛及胸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不适,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宁波市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应用rhG-CSF致骨痛进行严密的观察与相应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滋血片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所治急性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的白细胞减少症患给滋血片治疗,共63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无效率,两有显差异(P<0.01)。结论:滋血片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较好,对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地榆升白片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后的生白细胞疗效.方法 选择61例AML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标准的DA或IA方案或HA方案化疗,化疗前后2组均给予输血对症支持治疗,并于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L给予rhG-CSF.治疗组31例于化疗结束后24 h给予地榆升白片300 mg,3次/d;对照组30例给予鲨肝醇100 mg,3次/d.观察2组患者的白细胞变化、感染的发生率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骨髓抑制最低点时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8±0.1) vs (0.6±0.5)×109/L,t=2.1830,P<0.05],经过骨髓抑制最低点后治疗组白细胞各时段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0% vs 46.7,x2=4.037,P<0.05),2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AML化疗后rhG-CSF联合地榆升白片促进骨髓造血恢复速度快,能减少因白细胞减少所致感染相关并发症,有效预防化疗中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hG-CSF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效果.方法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时起加用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后停用.结果ANC>1.5×109/L在用rhG-CSF组为(5.9±5.1)d明显短于对照组(14.8±5.0)d,用rhG-CSF组明显减少了感染的发生(20%∶80%).结论rhG-CSF能有效地加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冬  李彬 《广东医学》2000,21(8):685-68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8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等,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院内感染率56%,双重感染率24%,感染病死率47%,均高于同期非老年组,其中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病死率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部位以口腔及呼吸道多见,白细胞减少,化疗,高龄是增加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血液肿瘤因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程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贵港市人民医院6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应用rhG-CSF的血液肿瘤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长疗程组(用药疗程>5 d)和短疗程组(用药疗程≤5 d),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确定影响疗程长短的相关因素。结果 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长疗程组基线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短疗程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基线白细胞计数确定为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肿瘤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高龄、低基线白细胞计数的患者应用rhG-CSF的疗程要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血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95.00%、25.00%、(7.50±1.56)d,均优于对照组的78.33%、51.67%、(12.56±1.8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第10天、第20天,研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促进患者造血功能恢复,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陈燕梅 《中原医刊》2007,34(13):31-3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住院治疗的91例急性白血病惠儿的584个疗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化疗后感染率为37.2%,急性白血病诱导、巩固阶段的感染率分别为81.6%和72.6%,明显高于其他治疗阶段,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是合并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与化疗强度及粒细胞数密切相关,作好基础护理、合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抗生素等是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者46例,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VDLD方案化疗同时加用G-CSF,对照组给予VDLD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复方皂矾丸,观察两组化疗效果、ANC恢复时间、感染率、发热持续时间等。结果化疗效果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ANC恢复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感染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现G-CSF副作用。结论G-CSF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生白宝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陈永振,林斌,杨志刚,吴东红,张宇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510120)主题词%生白宝/治疗应用1993年下半年始,我们应用生白宝口服液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后,经巩固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患者15例,现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预防性口服氟康唑,对比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发热天数、住院天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真菌感染发生1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5%;院内感染发生2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69%。观察组患者发热天数为(5.12±1.25)d,住院天数为(26.34±8.45)d;肝功能异常发生2例,肾功能异常发生0例,胃肠道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患者中,真菌感染发生4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5.38%;院内感染发生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3.08%。对照组患者发热天数为(7.15±1.22)d,住院天数为(31.23±10.42)d;肝功能异常发生3例,肾功能异常发生2例,胃肠道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2%。观察组患者在真菌感染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能够有效减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常规化疗的已达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1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应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照组化疗后不加rhIL-11,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下降程度,尤其是化疗后七至十四天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加用rhIL-11能够明显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减少严重的出血症状的发生及血小板悬液的输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rhIL-1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 rhIL-11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瑞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hG-CSF(瑞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白细胞计数(WBC)<3.9×109/L 或中性粒细胞<2.5×109/L时开始用rhG-CSF150 μg皮下注射,1次/d,连用5 d或以上,白细胞记数升至正常或以上时停药. 结果可使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平均6.5 d,使化疗按期完成. 结论可有效的治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明显缩短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以下的持续时间,有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继发白细胞增多症及结合化疗的作用。方法 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2组;单用维甲酸组11例,结合化疗组9例,观察2组白血细胞增高及疗效情况。结果 白细胞增高程度结合化疗组氏于单用维甲酸组,降低了早期死亡率。结论 维甲酸结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继发白细胞增多症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于2008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口服氟康唑。对比两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发热天数、住院天数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2.86%,对照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22.86%,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为40.00%,对照组的院内感染率为65.7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发热天数为(5.23±1.32)d,对照组的发热天数为(6.79±1.21)d,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为(28.11±9.24)d,对照组的住院天数为f31.43±10.15)d,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氟康唑可有效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真菌感染,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例AML病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者共67例次,其中治疗组42例次应用rhG-CSF,对照组25例次不用rhG-CSF。比较两组ANC升达1.5×109/L所需时间,感染的发生率,发热及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成分输血量。并观察rhG-CSF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NC升达1.5×109/L平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的发热、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两组成分输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rhG-CSF治疗过程中病儿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查骨髓无原始、幼稚细胞增多,未见其导致AML复发。结论应用rhG-CSF治疗儿童AML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许克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482-483,486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将62例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微达康颗粒2袋/次,3次/天,连用1周后改为1袋/次,3次/天,口服;观察组予rhG-CSF 150μg,皮下注射,1次/天,2组均直至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后停药.结果:2组均能使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患者恢复至正常范围,观察组白细胞回升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 ~P<0.01).结论:rhG-CSF对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作用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和对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患儿 ,以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 (WBC) <1 0× 10 9/L和 (或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 <0 5× 10 9/L为标准 ,分为接受rhG -CSF治疗的治疗组 (110例次 )和对照组 (2 9例次 ) ,比较两组间粒细胞恢复的程度和时间 ,以及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rhG -CSF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 ,有效率达 95 5 % ,治疗组外周血WBC及ANC恢复的数值和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rhG -CSF可明显缩短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对感染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化疗后WBC低下时应及时应用rhG -CSF。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蜂 《广西医学》2004,26(12):1800-1801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 2 6例 ,分别在化疗结束后 4 8h(治疗组 )和中性粒细胞数 (ANC)≤ 0 .5× 10 9/L时 (对照组 )使用G -CSF ,观察ANC恢复时间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ANC≥ 1.5× 10 9/L所需时间及感染发生率、发热持续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早期使用G -CSF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化疗,其中治疗组化疗前给予rhG-CSF 150μ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不给予rhG-CSF.结果 入组60例肿瘤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WBC<4.0 × 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56.67%(P<0.05),Ⅰ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00%,Ⅱ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67%,Ⅲ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0%,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0.00%,持续时间分别为1.27天和4.04天(P<0.05),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69%和26.92%(P<0.0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26.92%(P<0.05).结论 化疗前应用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降低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