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12只健康的猕猴,采用介入造影法,经动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M1分支,使用自体白色血栓堵塞血管,阻断血流.结果:栓塞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提示大脑中动脉分支显示不清,1h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可见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结论:用自体白色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稳定的猴局部脑缺血模型,对研究脑缺血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局部脑缺血食蟹猴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局部脑缺血食蟹猴动物模型,从而为局部脑缺血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方法:选择10只健康的食蟹猴,采用血管介入法从股动脉插管,将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分支,注入自体血栓堵塞其血管、阻断其血流.结果:栓塞后,通过数字影像血管造影系统(DSA)照影MCA M1分支血管显影不良;栓塞1 h后CT灌注成像可见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48 h后进行CT平扫可见低密度陈旧性局部脑缺血病灶.对2例尸体进行解剖,取出大脑组织TTC染色呈阳性;其余动物清醒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与体征.结论:用超选MCA自体白色血栓可建立稳定的猴局部脑缺血模型,因该动物模型是目前最接近临床病例的模型,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诊断及治疗,特别是溶栓治疗有着切实的临床前期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猴局部脑缺血前后神经行为与造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猴局部脑缺血前后神经行为与造模的关系。方法:使用与人类最为相似的非人类灵长动物猴为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对象,采用自体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最类似人类,以及最接近临床的珍贵的动物模型。结果:观察研究猴局部脑缺血前后所表现出来的神经行为,可反映出介入法导入自体血栓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性局部脑缺血食蟹猴动物模型是否获得成功。结论:猴神经行为学的变化与猴脑缺血程度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介人栓塞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6只成年毕格犬,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DSA透视下将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侧颈内动脉注人血栓.分别在栓塞前及栓塞后立即以及1、2、5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24h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6只犬全部成功栓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其中4例合并其他脑血管栓塞。至栓塞后2h造影没有发生血管再通,5h造影发现1例栓塞的后交通动脉出现部分再通。24h后动物均存活.病理检查在深部脑组织皆出现脑梗死病灶。结论:介入栓塞技术建立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存活、栓塞可靠的优点,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溶栓研究。  相似文献   

6.
兔局灶性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氟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给予尿激酶后在DSA血管造影下观察到血管再通,证实该梗死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脑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结论 提示该梗死模型可作为溶栓动物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筛选各种溶栓  相似文献   

7.
兔局灶性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给予尿激酶后在DSA血管造影下观察到血管再通,证实该梗死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脑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结论 提示该梗死模型可作为溶栓动物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筛选各种溶栓药物奠定了动物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介入微导管插管法制备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技术以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雄性广西猕猴10只,将1.7F微导管插管至大脑中动脉M1段注入自体血栓20cm(直径1mm),大脑中动脉正侧位造影确认栓塞成功,栓塞后2小时MRI扩散加权序列扫描再次确认脑梗死,并计算ADC值。栓塞后24小时,MRI扫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 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动物大脑中动脉栓塞后收缩压较栓塞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只动物大脑中动脉共插管12次,其中两只动物颈内动脉迂曲插管不成功,将导管换至对侧大脑中动脉插管成功,动物插管成功率为100%(10/10),血管插管成功率为83.3%(10/12)。麻醉和手术期间动物死亡率为0,术后24小时以内死亡1只,死亡率10%(1/10)。栓塞后2小时以及24小时病灶ADC值降低,核心区ADC值降低较边缘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大脑正常区ADC值在栓塞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后2小时病灶在DWI图像上信号升高,24小时明显升高。24小时后脑组织HE染色显示脑梗死灶边界清楚,梗死灶内脑组织液化、坏死,高倍镜下显示细胞坏死如筛网状,细胞核碎裂和溶解。结论介入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技术能制备稳定的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动脉内超选择接触性溶栓治疗的脑梗死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将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经微导管注入颈内动脉,建立兔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MRI观察脑梗死情况,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24 h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病理及MRI检查均发现脑组织出现梗死病灶。结论介入技术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的优点,可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溶栓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共用威斯特大鼠40只,以闭塞大脑中动脉(MCA)的方法复制局部脑缺血的实验模型。本文描述了闭塞MCA的手术方法,并对MCA闭塞后脑组织病理学,梗塞面积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方法复制的局部脑缺血模型死亡率低,重复性高。脑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有神经细胞水肿、线粒体固缩、细胞器崩解,核膜破裂,细胞坏死等,而小胶质细胞的噬节细胞现象和大量格子细胞的形成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MCA闭塞后脑梗塞的面积轻恒定,但CT扫描未见缺血性改变,由于该研究用小啮齿动物,采源便宜、手术操作较简便,且术后存活卒高;可供临床研究脑缺血时形态、机能及代谢的改变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栓塞模型,并应用重组葡萄球菌激酶(r-Sak)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方法:新西兰兔15只,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监测下,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形成MCA栓塞模型,经颈内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 ml,r-Sak 0.4 mg/kg及尿激酶(UK)4×104 IU/kg,以DSA造影及脑梗死范围、行为障碍评分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测定凝血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观察药物对全身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r-Sak组栓塞血管溶通率100%(5/5),UK组溶通率40%(2/5)。两组脑梗死范围均显著缩小,行为障碍改善。UK组Fg明显下降,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r-Sak组则无变化。结论:在所建立的兔MCA栓塞模型上通过早期动脉内溶栓可改善动物行为障碍,缩小脑梗死范围;r-Sak较UK具有更强的溶血栓作用,并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不会引起系统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栓塞模型,并应用重组葡萄球菌激酶(r-Sak)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方法:新西兰兔15只,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监测下,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形成MCA栓塞模型,经颈内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ml,r-Sak0.4mg/kg及尿激酶(UK)4×104IU/kg,以DSA造影及脑梗死范围、行为障碍评分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测定凝血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观察药物对全身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r-Sak组栓塞血管溶通率100%(5/5),UK组溶通率40%(2/5)。两组脑梗死范围均显著缩小,行为障碍改善。UK组Fg明显下降,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r-Sak组则无变化。结论:在所建立的兔MCA栓塞模型上通过早期动脉内溶栓可改善动物行为障碍,缩小脑梗死范围;r-Sak较UK具有更强的溶血栓作用,并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不会引起系统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脑血管动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每组15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免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4、7、11、14天行MS-CTA检查。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技术。结果单纯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在造模后第1、4、7、11、14天基底动脉管径均明显小于造模前(均P〈0.05);而单纯SAH组与尼莫地平干预组同一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A能快速准确地观察DCVS的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的脑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7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MCA主干闭塞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结果发病24h内TCD检测,78例(100%)病侧MCA血流信号消失,72例(92%)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6例(8%)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56例(72%)患者血管再通,21例再通1、2d,21例再通3-7d,14例再通〉7d。结论TCD有助于了解急性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改变和血管再通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晓斌  况铣  刘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17-1619,1627
目的探讨预缺血后短暂灌注(快速预缺血)对兔脑再缺血的影响。方法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35-40mmHg时,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诱导脑缺血。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10min;实验组:脑缺血3mm灌注30mm后、脑再缺血10mm,观察两组脑再缺血3、10d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结果实验组脑缺血3d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脑缺血10d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快速预缺血对兔脑再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但仅出现在再灌注3d后而非10d后。  相似文献   

17.
Zhang Y  Li PC  Wen S  Fang F  Zang FC  Te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647-2651
目的 应用7.0 T MR评价可用于分子影像与溶栓治疗研究的急性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栓塞组(n=14)和假手术组(n=10).制备富含纤维蛋白适宜长度的栓子并在显微镜下测量直径.栓塞组经右侧颈外动脉插管至颈内动脉开口处,注入栓子.对照组只注入含有牛血白蛋白的PBS缓冲液.在栓塞后1、3、24 h,应用7.0 T MR分别行MRA、DWI、PWI(ASL技术)和T2WI扫描.24 h后行TTC染色.观察MCA闭塞率、rCBF变化及病灶体积.结果 血栓直径(162±14)μm.栓塞后MRA 1、3、24 h,MCA闭塞率分别为约78.6%、71.4%、57.1%.所有MCA闭塞模型病灶侧皮层rCBF低于对侧.rCBF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 h为26%±10%、3 h为26%±15%,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间比较rCB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梗塞体积百分比T2WI、TTC分别为30%±4%、30%±16%.对照组未出现MCA闭塞及异常MR信号、TTC染色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小鼠急性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使用的改良模型构建方案稳定可行.7.0T MR可以对该模型进行多参数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缺血后24h开始灌胃补阳还五汤(13g.kg-1),1次/d,缺血后第5~7天腹腔注射Br-dU(50mg.kg-1,2次/d,间隔8h),分别在缺血后第8和35天处死,免疫组化检测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缺血后第8、35天,补阳还五汤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中空管线栓大脑中动脉(MCA)梗塞模型,并观察经中空管灌洗冷生理盐水达到局部低温的效果. 方法 30只大鼠,分为经典线栓组、中空管线栓组和低温盐水灌洗组.后者是在血液再灌注前10 min,通过特制的中空管注入6 mL 20℃生理盐水到MCA缺血区. 结果 48 h后中空管线栓组脑梗死体积(41.81±2.88)%与经典线栓组(41.92±2.1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22).经中空管注入冷生理盐水,供血区皮质温度从(37.0±0.1)℃降低至(32.8±0.2)℃,髓质温度从(37.5±0.1)℃降低至(33.2±0.3)℃;脑梗死体积(22.37±1.86)%同中空管线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用特制中空管替代传统线栓,能够制作稳定的MCA梗塞模型.在血液再灌注之前,经动脉内注入冷生理盐水,能够诱导缺血脑组织局部轻度低温,并减少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