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解剖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1 例MCA 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39 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 分级:0~Ⅰ级5 例,Ⅱ级15 例,Ⅲ级11 例,Ⅳ级9 例,Ⅴ级1 例.64 排螺旋CT 血管造影(CTA)确诊.41 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为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夹闭38 例,动脉瘤夹闭+包裹2 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 例.依据GOS 判断:优良31 例,轻残6 例,重残2 例,死亡2 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MCA 分叉部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MCA 分叉部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合并脑内血肿的MCA 分叉部动脉瘤,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治疗1例破裂的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术前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术中成功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减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少见,破裂后易形成脑内血肿,早期行开颅手术夹闭并清除血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CA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Hunt-Hess分级,其中Ⅲ级3例,Ⅳ级10例,V级2例;血肿量为25~60ml,平均35ml;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所有病人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发生颞叶大面积梗死1例,丘脑梗死1例,严重血管痉挛4例。术后随访3~48月,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MCA动脉瘤破裂合并血肿的患者,病情多危重,应急诊开颅手术;CTA能快速确诊并指导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可尽早解除高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同时夹闭动脉瘤,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夹闭术、瘤颈夹闭术及载瘤动脉塑形术。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临床疗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GOS,评估患者预后。 结果2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获得满意夹闭。术后CTA或DS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仅1例瘤颈存在少量残留。术后1例巨大动脉瘤患者出现严重脑水肿并发脑积水,6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脑脊液鼻漏,3例新发视力、视野损害,经治疗均改善或恢复正常。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GOS评级,Ⅴ级13例,Ⅳ级6例,Ⅲ级1例。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0±6)个月。GOS评级,Ⅴ级16例,Ⅳ级4例。 结论对床突旁动脉瘤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解剖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3例MCA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MCA主干3例,分叉部39例,远端1例.43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夹闭39例,动脉瘤夹闭+包裹3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预后:优良34例,轻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MCA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MCA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合并脑内血肿的MCA动脉瘤,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5例进行了头部CT检查(4例经术中证实为动脉瘤,1例术后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骈周动脉动脉瘤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仅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需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应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9.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 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的7例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及颅内感染等。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GOS: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可选择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治疗,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15年2例1期行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两例患者均先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后1期行CEA。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可见动脉瘤完全夹闭,颈动脉斑块完全切除,血流通畅,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颈动脉未见再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在电生理监测下先行动脉瘤夹闭,解除由于血压波动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然后再行CE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4例重症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治疗经验。方法 14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破入脑室的病例中,Hunt-Hess分级Ⅳ12例,Ⅴ级2例。诊断明确后先行脑室外引流术,而后再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其治疗结果,采用GOS评分进行判断预后。结果 GOS5分者9例,GOS4分者2例,GOS3分者2例,GOS1分者1例。结论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岀血并破入脑室的危重患者,早期给予手术治疗时先给予行脑室外引流术再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挽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岀血并破入脑室的危重患者的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大脑前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创伤性大脑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MRI的特征性表现。患者早期行CTA或DSA检查,早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9例患者的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前动脉分支,7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之前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7例患者GOS评分5分,1例患者GOS评分4分,1例患者GOS评分3分。术后复查CTA,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高度怀疑创伤性大脑前动脉瘤的患者,应早期行CTA或DSA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大脑中动脉瘤诊断和手术指导作用。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3D-CTA对收住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检查证实的12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8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了术前CTA手术模拟。17例行翼点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手术,与术前CTA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术前经3D-CTA诊断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瘤术中所见完全一致。术中除1例大脑中动脉瘤M2段梭形动脉瘤行包裹术外,其余17例动脉瘤均成功行夹闭手术。术后16例病人恢复良好痊愈出院。1例术前破裂大脑中动脉瘤病人,Hunt-Hess分级V级,术后双侧脑疝死亡。1例病人入院做术前准备时,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术后病人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结论术前单独依靠CTA对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瘤进行诊断及模拟手术,对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成功手术夹闭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MC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9例未破裂动脉瘤MRI检查表现为中颅窝占位,99例破裂动脉瘤CT检查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9例,I级3例,Ⅱ级21例,Ⅲ级58例,Ⅳ级15例,V级2例。脑血管造影提示MCA主干动脉瘤10例,分叉部92例,MCA远端6例,均经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93例,动脉瘤切除7例,夹闭加包裹8例。2例术前Hunt—Hess分级V级病人,术后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的15例病人中,11例长期昏迷。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4-3个月,按照GOS评定预后,其中5分为40例,4分48例,3分7例,2分12例,1分1例。结论MCA动脉瘤的治疗首选动脉瘤夹闭术,术中保护MCA及保持周围相关血管的通畅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夹闭术治疗的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夹闭动脉瘤前,先行STA-MCA分流术。结果 1例破裂动脉瘤,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巨大动脉瘤(责任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镜像动脉瘤,伴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未破裂动脉瘤,DSA显示MCA分叉部大型动脉瘤位,MCA M2段下干粗大,上干纤细,上干起始部均成为瘤颈的一部分,先行STA-MCA分流术,再行动脉瘤夹闭术。2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CTA示动脉瘤不显影、吻合口通畅,CTP显示脑灌注良好;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1分1例。结论 STA-MCA分流术能够延长安全临时阻断的时间,在动脉瘤孤立和载瘤动脉闭塞后提供保护性血流,在理想情况下双支STA分流术还可以提供高流量血流,替代复杂的桡动脉或大隐静脉分流术,简化手术操作。这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部分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入基底节区易与高血压脑出血相混淆,探讨对此类动脉瘤破裂的诊治。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期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3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表现为额、颞、基底节区、脑室内类似高血压脑内血肿42例。所有病例最终均行CTA或DSA后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动脉瘤夹闭34例,动脉瘤切除加夹闭8例。结果CTA或DSA能清楚的显示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分叉部近端(M1)4例、分叉部36例、分叉部远端2例,11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瘤。术后恢复良好34例,严重血管痉挛脑梗死5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对于疑似高血压脑出血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必须行CTA或DSA检查,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4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有脑内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均在发病6 h内经扩大额颞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术后4 h复查头部CT及CTA,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与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CT及CTA复查证实,血肿清除率在90%~100%;所有的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均通畅,无误夹血管。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者2例,4分者17例,3分者5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治疗,采用扩大额颞入路早期手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为主要出血形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01—2012-01在我科治疗的6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及CTA或DSA检查。55例手术患者中,脑室出血3例,先行脑室外引流,后期行动脉瘤夹闭术,52例入院3d内急诊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其中12例行脑室外引流;9例未行手术。结果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30例,好转16例,死亡11例,转院治疗7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病死率高,急诊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