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和态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随机与分层取样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结果:在认识上,80%左右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20%左右的人认为属于正常行为;在态度上,支持容纳占13.1%,歧视打击占32.9%,各种温和态度合计占54.0%,各项数据均表现出显的性别与城乡差异。结论:在我国,需接受科学的有关同性恋的健康教育的大学生队伍依然庞大,在师范院校这样的“教师摇篮”里开展有关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相关态度、行为和需求,为制定宣传干预计划提供客观的指导意见。方法对重庆市某高校在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自填表式问卷调查,所有数据经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916名大学生,其中男生占34.0%;他们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都在80.0%以上,对于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除了经蚊虫叮咬传播外,其余的知晓率都在85.0%以上;他们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仅约有50.0%的学生知晓每次性交使用安全套和不共用针具吸毒可预防艾滋病;他们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积极,80.0%的学生回答愿意关心帮助HIV感染者和病人;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刊杂志和宣传资料;53人(5.8%)有性行为史,8人有商业性行为,2人有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不用安全套的原因是不愿使用和认为没有必要,其中多数学生建议加强艾滋病宣传,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性健康的教育纳入教学中,提倡使用安全套。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较高,只是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因此应加强学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某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高等院校人学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今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对河北省某高等学校部分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500人,最喜欢获取艾滋病信息的途径是新闻媒体(占73.99%),其次是知识讲座(占32.20%)。知道艾滋病的性、血液、母婴传播途径者占90%以上;对HIV感染者的态度为消极回避者占79.96%;对同居、性服务持反对、同情态度的分别占62.69%、35.18%;存在着同居、同性恋和吸毒等传播艾滋病危险性为者分别占16.20%、7.68%、6.18%。[结论]大学生对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海区某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性观念,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南海区某师范大学3129名大学生,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3%以上,女性平均知晓率为82.7%,高于男性的80.3%,对“蚊子叮咬不能传播”和“性病患者易得AIDS”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3.9%和37.3%;有89.4%的学生希望给予艾滋病患者关心和同情,对于“如果感染了HIV”的态度,73.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选择“赞同”或“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55.0%、48.0%,在对发生性行为前是否使用安全套时,45.0%的学生选择“不使用”或“看情况”。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存在高危行为,应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对某高校随机抽取的4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认知上,41.5%的人对同性恋的概念理解正确,31.5%的人对同性恋的概念理解错误,27.0%的人不知道同性恋的含义;不同生源及年级对同性恋的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6.298,后者χ^2=8.789,P均〈0.05)。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占56.0%,认为同性恋违背常理占7.0%,认为异性恋才是自然的占36.0%。对同性恋是朋友和家人的接受态度,可接受率分别为31.7%和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4,P〈0.01)。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65.1%认为是观念保守,10.0%认为是害怕传染疾病;男女生对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6,P〈0.05)。结论大学生缺乏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对同性恋态度宽容,但对朋友和对家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低且有差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他们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阜外某批发市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制定该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300名市场务工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识总知晓率为75.5%,但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在80%以上,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均在60%以下,个别的仅为30.3%;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仍存在一定歧视态度,仅有43.0%的人表示不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避而远之,不同的态度与知识知晓情况存在正相关;被调查者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2.4%的人有过吸毒史,63.5%的人有过性生活,其中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占45.5%,已婚的发生婚外性行为的占8.8%;安全套使用率不高,近半年中每次都用者占16.1%,最近一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者占36.8%。结论应针对批发市场务工人员的知识薄弱环节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倡安全套的使用,减少高危行为,降低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南京市各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探讨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南京市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8.9%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86.3%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由病毒所致;但只有37.9%的学生知道世界艾滋病日是12月1日。51.7%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同时51.9%的学生表示如果得知自己的朋友是艾滋病人,不会因此与他(她)疏远;只有49.3%的学生表示如果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一定会使用安全套。结论由于科普宣传等原因,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知识水平的一个群体,对艾滋病的知晓率比较高。对艾滋病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较多,观念比较开放,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比持端诈自转傈栌青识比持捍.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脆弱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感染的脆弱性,探索适宜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湖北省3所大学20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三条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超过92%,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48.2%;超过50%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模棱两可的态度;5.3%的大学生存在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39.6%;52.0%的学生接受过性病艾滋病教育。结论大学生对高危行为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学校对大学生的相关教育和支持不足。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状况,为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和同性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认为同性恋者在精神活动方面正常的人占22.8%;认为同性恋者有很强的被外界承认欲望的人占39.8%;认为同性性行为是正常性行为的人占18.7%,认为同性性行为对身心无害的人占7.7%。调查对象中自认为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占5.5%;自我认同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的人占2.4%。[结论]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不良,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医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10月对驻廊坊一所国家某重点大学和一所全日制普通大学在校大学生618人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两所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但赞成婚前同居者占33.49%,赞成婚外性行为者占33.98%,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者占10.36%,与两个异性发生性关系者占3.56%。获得艾滋病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为电视占89.81%,其次是报刊占83.98%,广播占65.21%。结论:两所大学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其相应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与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要提高其知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其不正确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做到知、信、行3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医学院校和理工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及态度,为不同学科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云南省医学和理工两所高校532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医科大学264名,理工大学268名。结果 医学生对主观认知的了解度比理工生高10%,而客观知识部分的及格率仅高理工生5%;有34.1%的医学生和28.7%的理工生认为同性恋是正常行为;42.4%医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度高于27.2%理工生,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对亲人是同性恋的接受度(27.0%)明显低于对朋友的接受度(49.3%)。结论 两所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认知和客观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致;对同性恋群体排斥与包容并存,且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建议在高校中尽快针对不同的学科背景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培养并树立其健康、理性、客观和积极的性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567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周围是否有同性恋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结果大学生对同性恋各项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59.9%~70.8%。在某些项目上,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态度方面,女生对同性恋比男生更加宽容(P值均<0.05),与同性恋有过接触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正面积极(P值均<0.05)。58.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同性恋知识,17.1%的大学生通过学校课堂获取。87.9%的大学生希望进一步获取同性恋相关知识。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但是对同性恋的认知还亟待提高。采取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是正确对待同性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评价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传教育的效果。方法分层整群抽取298名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同伴教育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10.7%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大部分是艾滋病患者,41.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另类,43.8%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干预后3种认知与态度分别下降为8.4%,30.0%和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同性恋权益认知方面,48.5%的大学生赞成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非农村大学生较之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同性恋合法化(P<0.05)。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教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在高校开展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对暨南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7%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是相似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不可以自我控制的分别占21.5%和15.5%,45.3%的大学生歧视自杀。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相似、自杀不可预防、自杀无法自我控制;女生比男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更加歧视自杀;个人每月生活费、家庭对本人读书的负担、学习成绩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看法与态度的因素。结论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魏志胜  吕永梅 《中国校医》2018,32(12):890-894
目的 调查广州某大学本科学生对 HPV 疫苗认知情况及 HPV 疫苗接种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日后 HPV 疫苗在国内推广提供建议。方法 调查方式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对象问卷自填式,并做好质量监控,获得某大学本科学生共 579 名。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 HPV 疫苗和相关疾病的认知情况以及 HPV 疫苗接种的意愿。结果 共获得 579 有效问卷,有效率为 96.5%,有 42.3%的人听说过 HPV 疫苗,有 21.7%的人愿意自己接种疫苗。性别差异对 HPV 的了解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方面,除了大三、大四及以上2组之外,其余各组对 HPV 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源地方面除了大陆-澳门和澳门-台湾之外,各生源地包括香港-澳门、香港-台湾、香港-大陆和大陆-台湾组对 HPV 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听说HPV 相关疾病、是否担心患 HPV 相关疾病、疫苗的可接受价格和是否有过妇科病史对 HPV 疫苗的接种意愿存在差异(P<0.05),而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等对于 HPV 疫苗的接种意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陆的高年级女性对 HPV 疫苗了解的程度较高。对于 HPV 疫苗接种,女性以及亲戚或朋友有过妇科病史的人更愿意接种 HPV 疫苗,对国产疫苗可接受价格在 1 000~3 000 元的人具有注射疫苗的倾向,不担心患宫颈癌的人更多地倾向于不接种HPV 疫苗。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secondary school professionals' knowledge, beliefs, and behaviors regarding HIV/AIDS and adolescent homosexuality was examined. Subjects (79 introductory and 50 advanced trainees) and 58 controls (no prior training) were systematically sampled from professionals in a statewide demonstration program to prevent HIV transmission among gay and bisexual youth. Subjects completed mailed, self-administered survey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79%. Trainee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s on knowledge pertaining to HIV and adolescent homosexuality. They also reported using greater numbers of strategies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homosexu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milieu for homosexual students. Training at any level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onstructive behaviors, while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dvanced learners were most knowledgeable and least reliant on inform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y we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s to teach about homosexuality and to refer homosexual students to community services. Finding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zed benefits of the intervention. Schools that mandate AIDS education should help staff confront the difficult issue of adolescent homosexuality.  相似文献   

17.
广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广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州市选取4所高等院校,每院校每年级随机选取20名学生,采用统一调查问卷,调查AIDS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以及对待AIDS/HIV感染者的态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AIDS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51名大学生,AIDS知识总知晓率为88.0%,其中传播途径知识总知晓率为91.3%,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0.6%;对待AIDS/HIV感染者正确态度率为44.9%。知识分值与态度分值呈正相关(r=0.121,P<0.05)。医学院校生知识得分高于非医学院校生(Z=-2.448,P<0.05);大学3~5年级学生知识得分高于1~2级学生(Z=-2.94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专业、年级、父亲文化程度、了解AIDS等是影响对待AIDS/HIV感染者正确态度的主要因素。获得AIDS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刊或报纸(占76.6%),其次是广播或电视(占68.9%)、互联网(占51.3%)。结论广州大学生掌握AIDS知识并不全面,对待AIDS/HIV感染者正确态度率较低,应进一步改进高等院校AIDS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共同促进与实现有效的AIDS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HIV相关知信行定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HIV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方法通过网络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共调查男男性行为者27人,年龄中位数为23岁,21人自我认同为同性恋。调查对象HIV相关知识知晓率高,绝大多数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419(一夜情)行为常见,否认有吸毒史。12人从未进行HIV检测,6人曾感染性病。本次血清学检测未发现HIV阳性者,2例新近感染梅毒。结论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中普遍存在危险性行为,容易导致性病和HIV在该人群的流行,亟需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在中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健康教育,为制定性教育计划和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根据概率比例规模抽样原则,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中心某城区5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学校的22个班共61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35.9%的中学生对同性恋定义、外表特征和行为特征均能正确认知,不同性别之间对同性恋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49.1%的中学生可以接受身边有同性恋存在,42.2%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保护同性恋的权益,不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有显著差异。33.8%的学生表示身边有同性恋存在,其中有6.5%的学生表示这种现象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结论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不高,态度较为宽容,在目前中学校园存在同性恋现象的客观情况下,应加强中学生性知识健康教育,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在中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性教育,宣传同性恋相关知识,同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爱观,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