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4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9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伤害研究与控制始于1987年至今业已走过了25个春秋,在这四分之一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的疾病控制工作发生了一个历史的飞跃。1999年12月9日《健康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下世纪疾病控制重点——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召开”的报道中称:“伤害作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将同传染病、慢性病一并成为21世纪中国疾病控制的重点”。2002年国家卫生部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工作内容,是时伤害防控工作归属卫生部疾病控制局慢性病预防控制与营养管理处主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社区居民卫生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探讨社区应急在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相关因素,提出加强社区卫生应急水平的建议。方法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黄埔社区617户居民,在所抽取的住户中以KishGrid方法选取一名家庭成员, 应用“居民卫生应急与自救互救能力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 和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在接受调查的617户居民中,47.84%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具有一般认识。其中传染病预防与隔离、地震和火灾等的避险逃生、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急 救和新发不明原因疾病预防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5.04%、62.92%、43.62%和18.79%;家庭中备有 急救药品箱、灭火器、备用水和食品者分别为56.08%、43.60%和39.40%;逃生绳、口哨和防烟面具 的备有率均不足15%;居民对煤气开关的正确使用率、知道电路总闸和消防栓所在地方者分别为 81.52%、74.39%和35.98%;居民对触电跌倒、传染病患者用品、传染病可疑症状、煤气中毒、爆炸着 火、烫伤和扭伤等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率分别为89.63%、83.3l%、82.66%、82.98%、66.78%、 62。72%和57.05%。13常应急能力、灾难逃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得分分别为7.65分(满分为lO 分)、3.55分(满分为5分)和10.71分(满分为16分);曾培训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心肺复苏三项 现场急救术并有实践经验的居民均不足10%,急救技术与年龄和文化程度存在等级相关关系 (P<0.05)。结论调查社区居民的卫生应急意识和能力较低,应充分认识社区应急响应的重要 性,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作用,提升社区卫生应急水平。  相似文献   
3.
医学科研课题是探索解决医学研究领域中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提出设想及其依据,提出目标并设计实施方法与步骤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案与框架。1医学科研课题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1)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科学探索的精神;(2)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流动人口艾滋病的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0-2011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研究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性传播途径"、"静脉吸毒传播途径"和"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22%率差(Ratio difference,RD)[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14~0.29],15%RD(95%CI:0.09~0.21)和22%RD(95%CI:0.16~0.29);"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率"和"最近1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提高了21%RD(95%CI:0.14~0.28),18%RD(95%CI:0.09~0.28)。积极健康教育联合同伴教育的综合干预效果最好。结论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进行的艾滋病健康干预显示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CD4、CCR5、CXCR4和DC-SIGN分子在HIV-1不同感染状态晚孕胎盘和早孕绒毛的存在及表达情况,为探索HIV-1宫内传播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1例HIV-1感染孕妇胎盘、13例正常孕妇胎盘和10例早孕流产绒毛,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3组孕妇胎盘或绒毛组织中HIV-1相关受体CD4、CCR5、CXCR4和DC -SIGN分子的存在情况及其表达强度.结果 CD4在早孕绒毛和晚孕胎盘中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早孕组、对照组和病例组CD4阳性率分别为70.00%、61.54%、72.73%,3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CCR5、CXCR4和DC-SIGN分子在胎盘均有表达,均定位于滋养细胞和绒毛间质细胞和/或Hofbauer细胞,且在早孕绒毛中的表达强度均低于晚孕胎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9,P1<0.001;t2=-4.80,P2<0.001;t3=-4.57,P3=0.001).结论 胎盘组织中存在多种HIV-1受体相关分子,具备感染的分子基础.胎盘滋养细胞上是否存在CD4分子具有个体差异;CCR5、CXCR4和DC-SIGN分子在晚孕胎盘中的表达高于早孕的绒毛,可能是HIV-1感染宫内传播多发生于孕晚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伤害干预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9年广州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000名在校本科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伤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采用x2检验分析大学生伤害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伤害类型、地点和致伤活动的性别分布.对可能影响大学生伤害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调查之日的前3个月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54%,人次发生率为25.39%,2次以上伤害占总伤害的44.67%.男生伤害发生率(20.83%)高于女生(11.26%),非独生子女(17.43%)高于独生子女(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发生率最高,为6.32%.不同性别致伤情况、地点不同.男生前3位致伤情况为扭伤、碰撞/挤压伤和跌倒/坠落伤,不同于女生的扭伤、割伤和跌倒/坠落伤;男生最常见的致伤活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发生率为17.36% (75/432),女生是在走路时(4.88%,26/53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骑车逆行、进行自行车/滑板等特技活动是大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上网常进行多媒体娱乐、有网络成瘾症状等行为的大学生伤害发生少.结论 大学生伤害形式主要为扭伤,男生、非独生子女及有相关风险行为者伤害的风险较高,应针对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开展相应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7.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21日至10月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母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不良行为调查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对随机抽取广东省广州市78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67%;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x2=9.58,P=0.002);自评学习成绩不同等级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1,P=0.001);有自我伤害行为的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自我伤害行为者(x2=39.12,P=0.001);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母亲更多采用过干涉过保护(t=2.52,P=0.013)和拒绝否认(t=3.33,P=0.001)的教养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为拒绝否认(OR=1.109)是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是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把医学科学分成“做实际工作的”和“搞研究工作的”两部分 ,在预防医学中常把卫生防疫单位当成是“做实际工作的” ,高校和研究单位是专事“科研工作的”。其实 ,科研离不开实际工作、实际工作也应该重视科学研究。所谓科学研究是以正确的观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医学科学研究是对医学领域中某一个具体理论、方法或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 2 0世纪 2 0年代经济建设中科技的贡献为 5 %~ 1 0 % ,70年代发达国家科技的贡献增加到 60 %~ 80 % ,而我国只是 3 0 %。事实告诫人们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杀态度问卷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1505名大学生.采用Bollen-Stine法估计参数,通过评价修正来确定最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年发生率为6.76%;模型的3大主要指标(x2/df=2.23,GFI=0.982,RMSEA=0.029)均达到标准,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抑郁对自杀意念起直接作用;消极应对、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自杀态度起间接作用;而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起直接作用,也可以间接影响自杀意念.危险因素排序:抑郁(41.08%)>负性生活事件(35.35%)>消极应对(6.05%);保护因素排序:社会支持(11.94%)>积极应对(4.94%)>自杀态度(0.63%).结论 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最大,且直接影响自杀意念的产生,因此在预防大学生自杀时,更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大学生要学会从身边的同学、亲人、朋友及老师获得支持.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uicide ide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Methods 1505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SLEC,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SRS, QSA and BDI.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suicidal ideations during the past year was 6.67%. The goodness of fit for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satisfactory and 3 major indices( x2/df = 2.23, GFI = 0. 982, RMSEA = 0. 029 ) had met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The depression was directly influencing factor on suicide ideation, while four factors including passive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suicide attitude, had indirect impacts. Negative life even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ed suicide ideation, but also had indirect effects. According to the percentages of their contribution, the risk factors were ranked as follows:depression (41.08%), negativity life event (35.35%) and passive coping style (6.05%). Similarly, the top protective factor was: social support ( 11.94% ), followed by positive coping style (4.94%) and suicide attitude (0.63%). Conclusion Depress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of suicide,and has a direct impact. So,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rain students to face up the difficulties with a positive style, and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get social supports suffici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