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 1 女性 ,4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2天入院。查体右动眼神经完全麻痹。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GDC栓塞动脉瘤后 2天眼睑下垂开始恢复 ,术后 10天眼睑下垂和瞳孔对光反射完全恢复正常出院。例 2 男性 ,5 2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3天入院。查体发现右动眼神经麻痹的体征。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GDC完全闭塞动脉瘤 ,术后 10小时眼睑下垂开始改善 ,术后 2周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例 3 女性 ,39岁。突发头痛右眼睑下垂伴恶心呕吐 1天入院。全脑血管造影示右后交通动脉动脉瘤。GDC完全栓塞动脉瘤。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3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动脉瘤患者全部成功栓塞治疗,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完全康复.结论 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特点,研究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处理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岁以下,均为首次发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标准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3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而行微导管造影,发现小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2例同时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1例开颅手术.另1例造影后3d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探查发现巨大前交通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 有少数前交通动脉瘤的标准脑血管造影为阴性,当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时应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MRI有助于发现栓塞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5岁。2005年2月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在外院就诊,查头颅CT发现双侧外侧裂、鞍上池积血,Fisher分级Ⅲ级。诊断为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诊行DSA脑血管造影未能明确诊断,予“3H”等保守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2005年4月13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既往高血压史10年余。体检:神清合作,未见异常。于4月15日在局麻下行DSA脑血管造影发现右颈内动脉缺如,右侧大脑中动脉(MCA)主要由前交通(A-COM)和后交通(P-COM)代偿供血,未发现颅内动脉瘤。4月18日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右颈内动脉未探及。4月19日行颈部血管CTA检查:右颈内动脉缺如,右侧后交通与右侧大脑中动脉相接。颅底CT扫描:右侧颈动脉管缺如。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病的12%~22%,临床上约15%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并未发现出血原因,部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主要发生在中脑周围[1],定义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三类急性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唯一能导致健康人立即死亡的颅内病变[1].脑血管造影(DSA)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必须的重要手段,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行造影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畸形及侧支循环情况.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全脑血管造影90%可确定其解剖原因[2].我科自2004-03~2008-04收住患者158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痫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对不同Fisher分级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和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06—2014-11 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Fisher分级分为FisherⅠ组、FisherⅡ组和FisherⅢ组,选取同期30例未破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血量和脑血管痉挛程度状况。结果FisherⅢ组第3天和第7天及第13天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的高于FisherⅠ组、FisherⅡ组,且FisherⅡ组和FisherⅢ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FisherⅠ级和FisherⅡ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积血量会增加,加重血管痉挛。而FisherⅢ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血量降低,减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25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院.颅脑CTA示后交通动脉瘤.平素体健.由右侧股动脉穿刺行伞脑血管造影,造影导管无法进入主动脉弓,只能进入左侧椎动脉和左侧的锁骨下动脉,推注造影剂,见到血液沿着椎动脉逆流入锁骨下动脉和降主动脉.然后,由右侧肱动脉穿刺置人造影导管,发现降主动脉是通过右侧的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供血,属于b型主动脉弓离断(图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1例经两次全脑、全程血管造影阴性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结果 患者为21岁男性,以突发头痛起病,外院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头部MRI检查怀疑脑干背侧海绵状血管瘤。转入我院后,复查全脑、全程血管造影仍然为阴性,复查头部MRI检查再次怀疑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于小脑延髓裂发现病变为豌豆大小。呈结节状,有供血动脉进入口和输出口,术后病理证实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将MRI影像与3D-DSA影融合后,发现病变旁有小脑后下动脉通过,考虑为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虽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两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颅内动脉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经保守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者,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或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取得了较好疗效。1 脑血管痉挛发生机理及早期诊断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动脉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①脑血管造影见一条或多条脑底部大血管的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15年2例1期行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两例患者均先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后1期行CEA。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可见动脉瘤完全夹闭,颈动脉斑块完全切除,血流通畅,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颈动脉未见再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在电生理监测下先行动脉瘤夹闭,解除由于血压波动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然后再行CEA。  相似文献   

13.
一、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5岁,因头痛二月余,加重伴呕吐一天于1994年5月7日入某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检查提示系左大脑中动脉瘤。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3mm,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入院后腰穿检查,脑脊液呈血性,行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入院后18天,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随即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经予脱水、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后自主呼吸恢复,患者呈深度昏迷状态。经与我科联系后转我院,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系左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动脉瘤,约0.5cm大小,经微导管将25mm长钨丝螺旋圈送入动脉瘤腔,将动脉瘤完全栓塞,术后造影动脉瘤消失,左大脑中动脉通畅,术后予解痉、脱水、激素及应用神经营药物等治疗,其间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术中亚低温疗法已被用于动脉瘤手术中以减轻由于暂时性血管阻塞和脑牵拉所致的缺血性损伤,但是,临床上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中应用亚低温疗法对病人术后脑血流的影响。 方法 24例破裂的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人,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小时内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期间,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疗法组(33.5°,n=12)和非亚低温疗法组(37°,n=1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4,7,14天行脑99锝同位素扫描,用半量化方法测定病人基底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显微手术结合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5—2014-04我院收治的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给予早期(3d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并结合术中术后抗痉挛药物治疗,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按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综合处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术中探查见蛛网膜下腔出血,破裂动脉瘤周围有血凝块合并脑血管痉挛,在分离瘤颈的过程中有8例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除1例床突旁动脉瘤有小部分残颈外,余47例动脉瘤均消失,原有脑血管痉挛症状减轻或消失,除2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外,余均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治愈和好转共39例,好转率为81.25%;术后发生一过性偏瘫和原有偏瘫加重者共7例,出院时明显好转5例;出院时重度残疾2例,轻度残疾4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以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病死率;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痉挛药物,对预防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产生颅内压增高.颅压增高不仅可发生在出血之初,并且可持续数天,作者报告1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甘露醇降压,数分钟内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因而提出一般在开颅手术中惯常使用甘露醇降压并非安全,有一定危险性.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入院.入院后经CT扫描及颈动脉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有一22毫米大小之动脉瘤,瘤顶位于右额叶底部,合并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8天作右额开颅手术.在去除骨瓣后发现硬脑膜绷紧,即从静脉输入甘露醇50克.数分钟后、硬脑  相似文献   

18.
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LEO支架)在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DSA造影证实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所致。术前采用1.5T场强磁共振行MRA或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亦可直接行DSA全脑血管造影。首先将LEO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1例在第一个LEO支架释放过程中发现支架膨胀不完全,将支架回收入鞘管,撤出体外,更换支架成功释放。支架放置成功后,进行弹簧圈栓塞,填塞过程中反复行DSA动脉造影,至动脉瘤腔内无对比剂充盈,完成栓塞治疗。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LEO颅内专用自膨式支架,专为适应颅内迂曲血管径路设计,具有支架到位容易、定位准确、可控制释放优点,使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中小型颅内动脉瘤自发性闭塞(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阴性病例动脉瘤自闭假说的起初真实性,以及导致动脉瘤自闭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出现的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4例明确的动脉瘤症例动脉瘤自闭现象,对动脉瘤自闭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时,要考虑到动脉瘤自闭的可能,不论是否巨大动脉瘤,均有发生自闭的可能。与动脉瘤自闭有关的因素有:血流速度的改变、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