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清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0%、9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前庭功能受损、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S-CSA评分显著降低,椎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FS-CSA评分和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CGRP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ET和CGRP水平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片用于治疗颈性眩晕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升高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ET、CGRP水平。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附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性血管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 、术中风险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治疗的95例采用支架置入治疗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者21例,椎动脉颈段狭窄者3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16例,椎基底动脉交界处狭窄者15例,基底动脉段狭窄者36例,大脑后动脉P2段狭窄者4例.所有狭窄均>50%.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92/95).术后平均狭窄率从76.1%(50%~95%)下降到9.2%(0~20%).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2年内随访,其中88例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脑血管狭窄处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技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技术治疗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40例。24例采用单靶点穿刺, 16例采用双靶点穿刺;采用仰卧位经额入路12例、仰卧位经小脑幕下枕部入路20例、侧卧位经小脑幕下枕部入路8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头颅CT证实血肿大部分清除者7例(17.5%);术后尿激酶注入72 h内大部分清除者12例(30.0%), 3~7 d大部分清除者14例(35.0%), 1~4周内缓慢吸收者7例(17.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7 d内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4周内发生肺炎22例, 低蛋白血症21例, 应激性溃疡17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 肝、肾及心功能障碍15例。术后6个月, 共死亡13例(32.5%)。存活的27例患者中, 意识较术前改善者17例, 其中完全清醒者5例, 微意识状态12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GOSⅠ级13例, Ⅱ级10例, Ⅲ级12例, Ⅳ级5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立体定...  相似文献   
4.
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的综合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的救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2例严重的颅底骨折伴鼻腔出血患者,单独或联合采取鼻腔填塞、血管内介入栓塞、开颅清除血肿、直接手术封闭破裂血管等治疗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12例患者鼻腔出血均及时成功止血,其中恢复良好7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 鼻腔填塞、血管内介入栓塞、开颅清除血肿、直接手术封闭破裂血管等措施的适时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54例重型颅脑损伤ICP监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常继发脑水肿、脑肿胀、脑出血甚至脑梗塞,其颅内压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笔者通过5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并对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43例,女11例,年龄14岁~68岁,平均39.2岁。致伤原因:本组54例患者中交通事故伤45例,意外摔伤4例,打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60h ,平均4.5h。入院时GCS3~5分32例、GCS6~8分22例,脑疝晚期10例、脑疝早期29例、无脑疝1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单侧额颞脑挫裂伤伴同侧硬膜下血肿33例,双侧额部脑挫裂伤9例,单侧颞顶枕硬膜下血肿8例,巨大硬膜外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骨骨折45例,血气胸2例,四肢骨折7例。1.2方法采用单侧标准额颞大骨瓣开颅减压术33例,行双额冠状开颅去骨瓣减压9例,一侧额颞顶骨瓣开颅减压12例。术后即行前额锥颅脑室内置管,将内径1mm硅胶管准确地放置在侧脑室内,然后连接导管、传感器和监护仪,另外连接一条导管至脑室外引流装置。传感器在使用前应注水、排气。仪器连好使用前调零。以室...  相似文献   
6.
急性神经损伤在临床上以急性脑卒中、重型颅脑创伤后的急性脑组织损伤、低氧血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化学毒性物质对神经系统的急性损伤等多见。最近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在急性神经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亦显示,雌激素对急性缺血、缺氧性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明显缩小脑缺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寻找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基因表达谱特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120例研究者(包括60例患者和60例对照)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基因表达谱分析.提取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总RNA,然后应用BiostarH-140s基因芯片技术和GenePix Pro 3.0软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方法 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颅内动脉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31个,表达上调的基因54个.RT-PCR结果 证实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基于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分析所得的差异基因,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最有潜力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高颅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DC)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后顽固性高颅压的作用及实施DC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临床资料,根据伤后6个月时的GOS评分将其分为良好组(GOS 4~5分,n=55),不良组(GOS 2~3分,n=46)和死亡组(GOS 1分,n=31).研究DC对于sTBI患者伤后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治疗作用及不同时间实施DC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病例的死亡率为23.5%(31/132),恢复良好率41.7%(55/132).DC前后的ICP平均值为(35.0±12.8)mmHg和(18.3±12.0)mmHg(P<0.05)、CPP平均值为(50.2±12.4)mmHg和(60.6±12.0)mmHg(P<0.05),在恢复良好组,DC前后这两个指标变化则更为显著.在伤后不同时间段实施DC与死亡率和恢复良好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DC对于sTBI后弥漫性脑肿胀、脑水肿所致顽固性高颅压患者在存活组比死亡组更能有效地降低ICP和升高CPP,而伤后实施DC的时间对于预后影响不明显.DC后持续存在ICP≥25 mmHg是预测死亡的敏感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 to decrease the intractabl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due to the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nd/or cerebral edema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the time window of DC to affect on the prognosis.Methods The clinical record of 13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C for post- traumatic intractable ICH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3 to December 2009 with sTBI(Glasgow coma scale≤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outcome was as measured by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at the 6th month post-trauma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avorable group(GOS 4~5,n = 55 ),unfavorable group (GOS 2 ~ 3,n = 46) and Death (GOS 1,n = 31 ).The influence of DC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and timing of DC on prognosis were analyzed.Methods Of 132 patients,mortality was 23.5% (31/132 ),favorable outcome was observed in 41.7% (55/132 ).Through undergoing DC,ICP decreased from (35.0±12.8) mmHgto (18.3±12.0) mmHg(P<0.05)and CPP increased from (50.2±12.4)mmHg to (60.6±12.0)mmHg(P<0.05).These chang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survivors than in non- survivors (P=0.001 and P=0.003).No tendency towards either increased or decreased in favorable outcome and mortality was found relative to the timing of DC post-trauma.Persistent ICP≥25 mmHg of post- DC was a predicted parameter of mortality(sensitivity 81.6% ,specificity 92.4%,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68.4%,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94.7%).Conclusion DC deceased ICP and increased CPP more obviously in survivors compared to non-survivors in sTBI with ICH.The timing of DC showed no clear trend,for either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 or death.The postoperative ICP ≥ 25 mmHg was a threshold to predicte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外周血清蛋白表达差异.方法 对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的血清样本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通过对两种蛋白图谱的比较,确定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而后对差异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和蛋白数据库信息检索;随机选取2种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法验证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结果 在颅内动脉瘤和健康成人中鉴定出14种差异表达蛋白,得到了11个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最终7种蛋白质得到确认.结合珠蛋白、C反应蛋白、B因子、淀粉样血清蛋白A和载脂蛋白E前体在动脉瘤组表达上调;载脂蛋白A-Ⅳ前体和间α胰蛋白酶抑制物H4重链前体表达下调.蛋白印迹实验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鉴定出7个与颅内动脉瘤相关的蛋白,为进一步阐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