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 (DM )及氨基胍组 (AG) ,分别饲养 3月和 6月 ,运用视网膜消化铺片和图像分析方法 ,观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改变及非酶糖化抑制剂对其影响。结果 DM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较 12周明显减少 (P <0 0 5 ) ,内皮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 ,核染色深 ,形态异常 ,毛细血管闭塞。AG组病变减轻。结论 非酶糖化抑制剂对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重建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量的变化。方法 将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只。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诱发糖尿病。并在糖尿病发病后分别于第 4、6、12、16周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和视网膜组织中Na+ 、K+ 浓度的变化 ;对照组单纯用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注射。对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 (AbA1c)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视网膜细胞溶解液中在发病后 4周可测到细胞凋亡 ,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凋亡程度逐渐加重 ;视网膜组织内Na+ 浓度增加、K+ 浓度明显减少 (P <0 .0 1或 0 .0 5 )。实验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FBG浓度、AbA1c水平、视网膜内Na+ 含量及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γ分别为 7.5 84,7.844 ,7.3 69,6.2 46,P均 <0 .0 0 1) ;而与视网膜内K+ 含量呈高度负相关 (r =-7.65 8,P <0 .0 0 1)。结论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存在细胞凋亡和Na、K离子含量的异常 ,这些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蛋白激酶C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状态下肾小球蛋白激酶C(PKC)与肾脏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链脲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喂养 2 8周 ,同时对部分糖尿病大鼠进行胰岛素治疗。测定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PKC活性、肾小球基底膜厚度 (GB MT)和尿蛋白质 肌酐 (Pr Cr)比值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糖尿病大鼠在血糖水平和HbA1c含量增高的同时 ,PKC活性、GB MT和尿Pr Cr比值都显著增加 (P <0 .0 1 ) ;PKC活性与血糖相关 (P <0 .0 1 ) ,而与HbA1c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胰岛素治疗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来减少HbA1c形成、改善PKC活性 ,从而减缓GBMT增加 ,减少尿蛋白排出。结论 高血糖慢性刺激可引起肾小球PKC活性增高 ,非酶促糖基化可能未直接参与PKC活性改变 ,PKC活性长期增高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链脲佐菌素 ( 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模型。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M)、糖尿病 1个月组 ( M1)、3个月组 ( M3 )和 5个月组 ( M5)。分别观察视网膜铺片及石蜡切片变化。结果 :普通石蜡切片中 M、M1未见异常改变 ,从 M3 开始出现异常改变 ,以 M5最明显。表现为视网膜水肿 ,尤其内核层。细胞排列紊乱 ,内核层血管周围水肿更明显 ,节细胞数量减少 ,静脉扩张、渗出 ,并有出血。视网膜消化铺片 :1周细胞数量 :糖尿病 M1组与 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而 M3 组及 M5组与 M组相比明显减少 ( P<0 .0 1 ,P<0 .0 0 1 )。 2毛细血管形态 :以 M5组时病变最重 ,可见毛细血管栓塞、无细胞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可以代表人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背景期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或单一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应用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20只大鼠.造模16周后处死大鼠,取每只大鼠左眼,利用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进行PAS染色,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血管壁细胞的变化.以10只未建模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上升,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能更有效地抑制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P<0.01).结论 与单一的药物应用比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ACEI联合应用的疗效更好,能更有效地抑制糖网病微血管改变,减少周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周波  汪恕萍  蒋涛 《重庆医学》2003,32(3):310-312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媒介。为探讨VEGF及其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 (VEGFR :Flt 1、Flk 1)是否参与了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BDR)的发生。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视网膜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丰度及分布。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分析了Wistar鼠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情况。消化铺片和电镜定量分析评估DR。结果 形态观察显示病程 6月的糖尿病动物视网膜病变尚未突破内界膜 ,其血管床无细胞性毛细血管数目仅较正常对照组轻微上升 ,而深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异常则较对照组显著为高 (P <0 .0 5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分布与对照组无异 ,但在血管壁、内核层、外丛状层糖尿病大鼠VEGF表达上调 ,糖尿病组视网膜VEGFmRNA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1.4 2± 0 .0 8任意光密度单位VS 0 .92± 0 .0 5任意光密度单位 ,P <0 .0 1)。另外 ,在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磷酸化Flt 1和Flk 1表达也明显上调。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VEGF VEGFR系统在BDR大鼠视网膜表达上调 ,此可能参与了BDR特征性毛细血管渗漏等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或单一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大鼠应用链尿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20只大鼠。造模16周后处死大鼠,取每只大鼠左眼,利用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进行PAS染色,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血管壁细胞的变化。以10只未建模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上升,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CEI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能更有效地抑制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P<0.01)。结论与单一的药物应用比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ACEI联合应用的疗效更好,能更有效地抑制糖网病微血管改变,减少周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络治法对链佐脲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消化铺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络治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络治组。除空白组不做处理外,其余各组均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按方案给药。给药24周后每组大鼠取双侧眼球做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右眼PAS染色做形态学观察,左眼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VCAM-1在血管壁中的表达。结果 PAS染色结果显示,络治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在管径粗细、局部扩张程度、扭曲聚集程度等方面较对照组及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络治组大鼠毛细血管管壁周细胞的丢失明显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络治组视网膜血管壁中VCAM-1呈较少的表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络治法能够抑制VCAM-1在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壁中的表达,有效减轻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的结构与机能。  相似文献   

9.
邓辉  金明  苑维  潘琳  王石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6):350-352,F0002
目的:观察7个月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7个月后摘取大鼠眼球,制作视网膜病理切片和视网膜消化铺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光镜下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排列极度紊乱,毛细血管极度扩张,周细胞核固缩,内皮细胞增生,出现无细胞毛细血管、影周细胞及内皮细胞凋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水肿.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胞核固缩,染色质边缘聚集,内外颗粒层排列紊乱.电镜下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胞体变圆,突向管腔,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基底膜增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体变形,核明显同缩,核膜消失,胞浆空泡化,线粒体肿胀,细胞表面突起减少,多聚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同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发生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p、δ表达变化及其与DR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采用渗透休克法获取大鼠视网膜血管.在成模后2周、2月、4月、6月,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血管PKC同工酶β、δ表达情况.毛细血管床形态立体定量评估DR.结果:PKC-β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2周、2月、4月、6月时呈胞膜至胞浆部移位激活,而PKC-δ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2周、2月、4月、6月时呈胞膜至胞浆部移位激活.成模6月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呈现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的特征性改变,而成模4月时,电镜显示糖尿病大鼠深层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结论:在DR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PKC同工酶β、8在视网膜血管的变化不同,对DR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同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量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在糖尿病发病后4、6、12和16周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和视网膜组织中钙镁离子浓度的变化,并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尿病病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溶解液中在发病后4周可测到细胞凋亡,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凋亡程度逐渐加重;同时伴有视网膜组织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镁离子浓度减少。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视网膜内钙镁离子含量及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存在细胞凋亡和离子含量的异常,这些变化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调亡量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实验组用链脲佐茵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在糖尿病发病后4、6、12和16周检测视网膜细胞调亡和视网膜组织中钠钾离子浓度的变化。同时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尿病病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溶解液中在发病后4周可测到细胞调亡,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调亡程度逐渐加重;同时伴有视网膜组织内钠离子浓度的增加、钾离子浓度减少。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调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视网膜内钠钾离子含量及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存在细胞调亡和离子含量的异常,这些变化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胡芦巴碱、五味子油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海马区Neuri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药物联合治疗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1只大鼠,连续给药8周。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分析海马区Neuritin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8周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FBG、HbA1c、FINS、TC、TG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海马Neuri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药物联合治疗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FBG、HbA1c、FINS水平下降,而ISI、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海马Neuri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药物联合治疗组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TC、T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与罗格列酮组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胡芦巴碱、五味子油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海马区Neuritin表达。

  相似文献   

14.
糖化血红蛋白在血糖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自国 《安徽医学》2011,32(4):523-525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异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空腹血糖(FBG),探讨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糖尿病患者152例,血糖异常者28例,正常对照52例,分别测定HbAlc和FBG,并记录临床并发症。结果糖尿病组的HbAlc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糖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4,P〈0.01);糖尿病组的HbA1c和FBG均高于血糖异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183和27.932,P〈0.01);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组的HbA1c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5,P〈0.01),而两者间FB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5,P〉0.05)。结论 HbAlc较FBG更能真实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全面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初步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单一皮下注射脂多糖(LPS)诱导产生慢性炎症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雄性 Wistar 大鼠分成对照组(n=10)和造模组(n=20)。造模组以 LPS(300μg·kg-1·d-1)皮下注射8周,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周对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空腹血糖进行监测,8周后对两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空腹胰岛素(FINS)进行测定,另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以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1.1 mmol/L 为造模成功。结果第6周开始 T2DM 造模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达到 T2DM 大鼠模型的成模标准。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血清中 TNF-α、IL-1、IL-6、MCP-1、FINS 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GTT 试验,造模组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 LPS 成功地建立了 T2DM 大鼠模型,为糖尿病的病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肠段小肠旷置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40只自发性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随机分为胃空肠始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A组),胃空肠近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8 cm,B组),胃回肠始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和全部空肠,C组),胃回肠中段Roux-en-Y吻合组(旷置次全小肠,D组)和假手术组(SO组)5组,每组8只.检测术前,术后1、3、6、12、24周各组空腹血糖水平;测定术前,术后12、24周各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较,A~D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B组术前和术后1周空腹血糖分别为(162±44)mg/dl和(80±19) mg/dl,术前和术后12周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2±2.2)%和(5.1±1.5)%,P<0.05或P<0.01];而SO组空腹血糖术后1、3、6周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24周均显著高于术前[(164±44) mg/dl、(180±42) mg/all比(145±35)ms/dl,均P<0.01],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2、24周未发现明显变化(均P>0.05).A~D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SO组(P<0.05或P<0.01).B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A组[术后24周空腹血糖(82±21) mg/dl比(111±27) mg/dl,糖化血红蛋白(3.9±0.9)%比(5.4±1.2)%,均P<0.05],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A组;但与C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仅从血糖控制效果方面评估,不同肠段小肠旷置术对大鼠2型糖尿病均有治疗作用,其中旷置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效果最佳,前肠假说可能在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探讨其代谢特征。方法:35只6~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喂以基础饲料,糖尿病组(DM)喂以高脂高热量饲料,5周后给予DM组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mg/kg),1周后测血糖,以空腹血糖>11.1mmol/L,并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为成模标准。成模大鼠共15只,继续喂以高脂饮食。17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收集标本,记录体重、肝重,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等生化指标,放免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浓度(FIN),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采用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以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75%,死亡率25%,该模型FBG、HbA1c、TG、T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可以模拟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高血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血脂异常等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与作用。方法选择2011-03~2012-12间于我院就诊的84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中56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组,另筛选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血清C肽等相关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HbA1c、FBG、餐后2 h血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糖尿病组与糖尿病肾病组的FBG、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HbA1c与FBG呈正相关(r=0.443,P〈0.05),与C肽呈负相关(r=-0.628,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清C肽水平发生异常,其结果可以作为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者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by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immunoreactive (nNOS-ir) neurons in the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 (PVN) of diabetic rats. METHODS: Diabetic ra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intraperitoneal streptozotocin injections. At the end of 2, 7 and 12 weeks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tissue sampling was performed and the number of nNOS-ir neurons in PVN were counted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nNOS-ir neurons in PVN of diabetic rats remained normal 2 weeks after model establishment (P >0.05) bu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the time of 7 weeks (P <0.05); at the 12th weeks, the number of nNOS-ir neurons of diabetic group was still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nNOS-ir neurons in PV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middle and advanced stages of diabetes, suggesting the possibl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NOS activity changes in PVN and the changes in cerebral neuroendocrine and adrenal activity in diabet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