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NALP6信号转导通路在痛风性关节炎(GA)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慢病毒转染技术干扰NALP6蛋白的基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检测细胞中NALP6蛋白、caspase-1、IL-1β、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干扰成纤维滑膜细胞中NALP6基因的表达,能减低痛风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NALP6蛋白的表达、降低caspase-1和核因子-κB的活性,降低IL-1β含量;结论:NALP6炎性反应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通过能够干扰NALP6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转染技术能保护痛风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模型,通过观察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  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各组血清中IL-6与TGF-β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补肾利湿法处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6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TGF-β的浓度有所增加(P<0.05),与秋水仙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风舒组和补肾利湿法处方低剂量组血清中IL-6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F-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利湿法可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6的表达,促进TGF-β的表达,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前期课题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课题"基于NALP3的"火郁发之"法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1201)中发现,火针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NALP3炎性体有明显影响,由此进一步探讨火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火针疗法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四组采用氧嗪酸钾联合Coderre方法[1]造模,模拟人体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引起的内环境变化诱发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除正常组及模型组外,另3组分别予火针、针刺及秋水仙碱干预治疗,通过分析各组血尿酸及关节滑膜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3(NAL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评估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高尿酸血症(HUA)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血尿酸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疗程结束后,各组血尿酸水平均与正常组相当(P0.05),且组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HUA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关节滑膜IL-1β、NALP3水平均升高(均P0.0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造模后,3个干预组的IL-1β、NALP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总体来说各组的IL-1β、NALP3水平仍较高。疗程结束后,3个干预组的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水平与正常组相当,而模型组的IL-1β水平仍居高不下。疗程结束后,除模型组外,3个干预组的NALP3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的NALP3水平(P0.05);火针组、针刺组及秋水仙碱组3组间疗程结束后的NALP3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火针具有抑制NALP3的活化及IL-1β分泌的作用,效果与针刺及秋水仙碱相当,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痛风消停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痛风消停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常规喂养,其余各组采用尿酸钠(MSU)溶液注射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前2日,正常组与模型组按20m L/kg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0.3mg/kg灌胃,1日1次;痛风消停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g/kg、4g/kg、8g/kg体质量给予痛风消停汤灌胃,1日1次,直至造模后第7日,连续9日。实验结束后,检测血尿酸,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踝关节IL-1β、IL-6、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及其受体(TGF-βR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尿酸、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风消停汤各组大鼠血尿酸、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痛风消停汤各组TGF-β1及TGF-βR1的表达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痛风消停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及TGF-βR1的表达、抑制IL-1β、IL-6、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ickkopf-1(DKK-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补肾利湿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灌胃痛风舒片溶液和秋水仙碱溶液,补肾利湿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18.7、37.4、74.8m L/kg补肾利湿中药复方,每日1次,连续7d。随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尿酸钠和氧嗪酸钾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造模4h后眼眶取血,分离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hs-CRP和DKK-1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hs-CRP和DKK-1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以西药对照组和补肾利湿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大鼠血清DKK-1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补肾利湿中药复方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hs-CRP水平,对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作用;对降低DKK-1效果不明显,可能与急性期血清中DKK-1表达特点有关,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纳米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研究其抗炎及镇痛机制,为中药外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关节内注射尿酸钠溶液的造模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扶他林组、传统中药组、纳米中药组。于治疗后第3、5天取关节滑膜进行组织匀浆,用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含量变化。结果与结论:纳米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IL-1β、IL-6、IL-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观察补肾利湿法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BG)、模型组(MG)、中药对照组(CMCG)、西药对照组(WMCG)及中药复方低、中、高浓度组(CMLG、CMMG、CMHG),每组12只。采用MSU联合草酰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7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各组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中、高浓度各组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与中药复方中浓度组比较,IL-17含量差异不大(P>0.01)。结论:补肾利湿法处方可明显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17的表达,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热除痹方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GA)以及对NALP3炎性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6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7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除痹方高、中、低剂量组(22,11,5.5g·kg~(-1)·d~(-1)),秋水仙碱阳性药物组(0.2 mg·kg~(-1)·d~(-1))。实验组分别用药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11 d,于第8 d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均采用尿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法进行模型复制,观察模型复制后24 h大鼠步态分级。并于模型复制后24,48,72 h各时间点每组取9只大鼠心脏采血3 m L并处死大鼠,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并于相应时间点取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Western Blot检测滑膜Nod样受体蛋白3(NALP3)、炎性体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ELISA测定滑膜IL-1β含量。模型复制后72 h,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步态显著变差(P0.01),滑膜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各时间点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1),滑膜组织中NALP3、ASC、caspase-1、IL-1β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热除痹方高、中、低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步态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滑膜组织炎症反应不同程度减轻,各时间点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各时间点滑膜NALP3、ASC、caspase-1、L-1β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清热除痹方能够通过抑制NALP3炎性体信号通路有效治疗GA大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Rat)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6(IL-16)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AG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痛风舒组)、西药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及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共7组,每组12只。采用尿酸钠(MSU)联合氧嗪酸钾(OXO)诱导大鼠AGA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2、IL-1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IL-2、IL-16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IL-2、IL-16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复方低、高剂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利湿法中药复方可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2、IL-16的表达,对防治AGA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r61在痛风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同时观察清热利湿通络法对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Cyr61及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经典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造模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虎杖组、清热利湿组、通络组、秋水仙碱组和慢病毒组。造模72h后取材,随后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Cyr61、IL-1βmRNA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yr61 mRNA和蛋白及IL-1β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干扰Cyr61表达后,慢病毒组IL-1β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虎杖组Cyr61mRNA和蛋白表达、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清热利湿组Cyr61蛋白表达水平、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通络组Cyr6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Cyr61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参与GA的炎症过程,清热利湿通络法可通过下调Cyr61及IL-1β的表达水平,拮抗急性痛风炎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