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报告1例因MRI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GBCA)后出现尿钆升高的个案。该病例静注GBCA约6 h后出现手、面部发麻,逐渐表现为全身不适,临床症状以头痛为主,后出现内脏器官灼痛、颈部皮肤紧缩感等。患者在接触GBCA 4个月后查24 h尿钆为0.097 μg/g(肌酐校正),高于美国标准[正常值范围≤ 0.019 μg/g(肌酐校正)]上限值5倍。予以依地酸钠钙1 g/d静脉滴注驱钆治疗,驱3 d停4 d为一疗程,共驱钆三个疗程,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同时结合文献复习,对钆毒性相关疾病进行了系统介绍,提示应重视对钆毒性相关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4.
李斌,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副院长,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继承沪上顾氏、夏氏皮肤外科之长,致力于中医皮肤病临床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坚持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诊断,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痤疮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研究显示,李斌教授运用清肺祛脂法治疗240例痤疮总有效率达95.83%,改善痤疮皮损,减少皮脂分泌的同时不良反应亦低于西药对照组[1]。  相似文献   
5.
6.
7.
患者男,59岁,下唇部疣状赘生物1年余,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08年11月10日来本院就诊.患者自去年8月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唇部出现两块绿豆大小的疣状增生物,表面粗糙,高低不平,互不融合,因没有继续增大也无痛痒,未予重视,今年4月初上述皮损自行脱落,4个月后于相同部位再次出现两块类似皮损,为黄豆大小的黄褐色疣状赘生物,缓慢增大,至11月呈核桃大小,皮损渐融合,边界清楚.1年半前有非婚性生活史.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血压维持在140/80mmHg左右.其余无特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yr61在痛风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同时观察清热利湿通络法对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Cyr61及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经典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造模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虎杖组、清热利湿组、通络组、秋水仙碱组和慢病毒组。造模72h后取材,随后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Cyr61、IL-1βmRNA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yr61 mRNA和蛋白及IL-1β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干扰Cyr61表达后,慢病毒组IL-1β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虎杖组Cyr61mRNA和蛋白表达、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清热利湿组Cyr61蛋白表达水平、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通络组Cyr6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Cyr61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参与GA的炎症过程,清热利湿通络法可通过下调Cyr61及IL-1β的表达水平,拮抗急性痛风炎症。  相似文献   
9.
周蜜  张明 《辽宁中医杂志》2012,(9):1732-1733
探索与整理古今医家对痛风性关节炎病机病机的认识,剖析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归纳出病变规律,以期有益于临床证治。  相似文献   
10.
周蜜  邢松 《解剖学报》2010,41(5):737-744
目的 通过对282枚华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距今5 000~200年)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取得华中地区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 方法 采用统一标准对每颗牙齿咬合面行高分辨率摄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形态测量方法获取每颗牙齿的齿冠绝对面积和单个齿尖相对面积. 结果 齿尖相对面积大小顺序为:M1: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原尖>后尖>下次尖>内尖>下次小尖;M1齿尖相对面积的变异总体上大于M1;从大约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华中地区人类M1和M1齿冠绝对面积分别缩小了6.57%和6.15%. 结论 食物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臼齿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M1和M1相对齿尖面积一直保持稳定,提示现代人类相对齿尖大小比例至少在距今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