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德林  郑姣  陆奕  姚慧 《浙江医学》2021,43(8):841-844
目的观察宁波地区早产儿生后0~12月龄屈光状态的发育以及矫正胎龄6、12个月时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接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早产儿153例。早产儿在生后矫正胎龄40周,1、3、6、12个月时接受检影验光,记录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计算等效球镜度数。比较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的变化,并分析矫正胎龄6、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与出生孕龄、出生体重、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的关系。结果矫正胎龄40周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00(2.00,4.00)D,之后屈光状态向远视方向发展,至矫正胎龄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50(2.25,4.50)D,之后进行了正视化过程,至矫正胎龄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降为1.00(0.38,1.50)D。矫正胎龄6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出生孕龄、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矫正胎龄12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有关(均P<0.05),而早产儿出生孕龄及有无吸氧史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结论吸氧史、出生孕龄对早产儿早期屈光状态影响不大,而在随访至12个月时低出生体重及合并ROP的早产儿在早期即存在近视倾向。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方药及用法:麻黄10g,薏苡仁30g,炒杏仁10g,白术30g,防己3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连服6剂。若30天内鸡眼消退不彻底者,可继服3剂。结果:服药6剂鸡眼消退者17例109眼,服药9剂鸡眼消退者3例25眼。鸡眼消退率达100%。例:患者,男,36岁,2002年7月3日就诊。双手拇、食指分布淡黄色角质栓14眼,削去表面角质层,可见中心核,外周有透明环,部分密集分布。诊为:鸡眼。按上方服用6剂,1个月后复诊,鸡眼消失。2讨论鸡眼其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与眼球发育及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完全随机抽样选取600例4~12岁儿童(1200眼),比较其中的175例(313眼)屈光不正眼与313眼屈光正常儿童的眼球发育参数和用眼习惯。分析屈光要素与眼球及全身生长发育间的关系。结果低龄(4~6岁)组:裸眼视力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相关性不大(P>0.05),高龄儿童(7~12岁)裸眼视力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在屈光正常组呈正相关(P<0.01);在屈光不正组呈负相关(P<0.01);两组儿童等效球镜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均呈负相关(P<0.01);读书时间对屈光不正的影响不大(P>0.05);接触电子产品时间对屈光不正的影响:两组儿童有差异(P<0.05)。结论儿童屈光不正与眼轴及年龄和身高、体重相关,与遗传因素及接触电子产品时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黄地鼠上丘生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密度变化,为研究发育期间神经细胞死亡现象提供依据。②方法用石蜡切片,Nissl染色,标准细胞剖面计数等方法,对生后12h,2,5,10,15日龄及成年金黄地鼠各发育阶段上丘细胞密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③结果金黄地鼠上丘生后发育阶段的细胞密度变化可分为3级,第1级在新出生至5日龄为快速下降期,是3级中下降幅度最大且速度最快的1级;第2级在5~15日龄为缓慢下降期;第3级在15日龄后至成鼠阶段为稳定下降期。④结论细胞密度下降的原因与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细胞间联系的增加及轴突的发育加速、视觉功能的日趋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轻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患儿早期视力及屈光状态,探讨ROP对早期视觉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眼科检查的ROP患儿共29例58只眼,同时选取正常早产儿46例共92只眼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并对比两组视力及屈光状态。结果ROP组视力中位数为2.6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等效球镜度中位数为3.00D,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中位数为0.75D,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视力与出生时体重及孕龄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轻微ROP患儿在出生后早期主要呈远视状态,其视力发育及等效球镜度并未受到影响,但有更高散光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远视儿童眼球在屈光发育过程中,角膜过度补偿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视光门诊就诊的3~14岁远视儿童48例(96眼)进行眼球各屈光参数的分析,其中24例(48眼)远视儿童虽然总屈光度为远视,但角膜过度偏平,眼轴长度明显增长为角膜屈光力偏平组(偏平组),另24例(48眼)角膜屈光力分布为42.00~44.00 D的远视儿童为正常组。结果:正常组角膜屈光力高于偏平组(P<0.05),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明显短于偏平组(均P<0.05),两组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角膜屈光力与等效球镜度、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等效球镜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P<0.05);偏平组的角膜屈光力与等效球镜度、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均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均P<0.05),等效球镜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曲率偏平的远视儿童在屈光发育过程中,因角膜发生过度补偿,总屈光度虽表现为远视状态,但前房深度、玻璃腔长度、眼轴长度均明显偏长,其实质上与近视眼一样,眼球处于扩张状态。  相似文献   

7.
儿童高度近视的屈光观察青岛市人民医院王秀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张爱华弱视儿童高度近视屈光状态的观察较少,为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儿童的屈光进展,现将15例(23只眼)观察治疗2年以上的结果报道如下。高度近视儿童15例,年龄3~7岁。其中间歇性外斜2例,外隐...  相似文献   

8.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肖信  赵武校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2):1475-1477
目的观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变化情况,探讨发生主导眼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4例屈光不正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主导眼,分析发生主导眼转换的可能因素。结果 204例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后发生了主导眼转换25例(12.3%)。发生主导眼转换的25例患者,术前主导眼的眼别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P〈0.05)和近视程度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球镜度数高低、近视性质无关(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手术可能导致主导眼发生转换,术前主导眼的眼别可能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和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爱联社区3~12岁儿童屈光发育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深圳市爱联社区312岁儿童屈光发育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深圳市爱联社区的6290名312岁儿童屈光发育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深圳市爱联社区的6290名3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视力、眼部、屈光状态检查,分析屈光状态与体质量指数、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值球镜、角膜曲率、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6290名儿童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0.33%;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与远视比例逐渐增加;近视眼(23.87±3.85)mm、正视眼(23.06±4.12)mm、远视眼(22.26±3.42)mm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视力与年龄、眼轴长度、体质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等值球镜呈负相关(P<0.05);眼轴长度与年龄、裸眼视力、体质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等值球镜、角膜曲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深圳市爱联社区儿童视力不良患病率较高,应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加强对相关参数的动态监测,分析屈光参数影响因素及纵向变化规律,制订相对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观察41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1~6个月屈光状态的变化,发现术后不同月份球镜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5),柱镜度术后1~3个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随时间延迟顺规性散光减少,逆规性散光增高。认为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3个月球镜及柱镜基本稳定,可配矫正眼镜。如要提前配镜,柱镜度要稍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豚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乳头形态,并探讨豚鼠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与这些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20只普通级豚鼠,进行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测量,以及运用OCT观察豚鼠RNFL厚度及视乳头形态。结果 豚鼠等效球镜与RNFL平均厚度、上方RNFL厚度、颞侧RNFL厚度、下方RNFL厚度、鼻侧RNFL厚度呈正相关;而眼轴长度与RNFL平均厚度、上方RNFL厚度、颞侧RNFL厚度、下方RNFL厚度、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与盘沿面积、视盘面积、平均杯盘比、杯容积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和垂直杯盘比无相关性,而眼轴长度与垂直杯盘比存在正相关。结论 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对豚鼠各方位RNFL厚度均有影响。在使用豚鼠作为高眼压动物模型时,需考虑其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各屈光成分值与性别、屈光度、年龄的关系。方法:3~12岁近视儿童79例140眼经门诊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 Master)测量其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近视儿童的屈光度值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女性的眼轴长度明显短于男性(t=-3.00,P=0.003),角膜屈光力大于男性(K1:t=2.10, P=0.04;K2:t=2.69,P=0.008),前房深度小于男性(t=-3.78,P=0.00);② 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88),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K1:r=-0.262;K2:r=-0.277);③ 年龄与眼轴长度(r=0.173)、前房深度(r=0.233)呈正相关;④ 本研究近视儿童的AL/CR值为3.087±0.11,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32)。结论:在静态屈光状态下,近视儿童的屈光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近视是眼轴和角膜屈光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增加,角膜屈光力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繁育猕猴眼球的屈光生物学参数,为眼动物实验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采用电脑验光仪、IOL-Master、角膜超声测厚仪,对47只猕猴93眼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半径、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等屈光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各年龄组猕猴眼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眼轴长度在2.5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长,2.5岁以后眼轴长度可能不再变化;0.5岁组角膜曲率半径最小,随年龄增长有变长趋势,1.5岁以后趋于稳定;等效球镜屈光度数越小,轴率比就越大,2.5岁~4.5岁期间轴率比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结论与人类相比,人工繁育猕猴眼中央角膜厚度更薄,眼轴长度更短,角膜曲率半径也更小,角膜曲率半径和眼轴长度的变化规律和人类接近,可作为理想的动物眼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断奶后Zmu-1:DHP和DHP两个品系豚鼠屈光状态和眼球径的发展规律。方法 首先进行3周龄两品系豚鼠屈光检测,然后选择Zmu-1:DHP品系豚鼠12只,DHP品系8只,按品系分成两组。在4-12周龄,每隔一周检测屈光度、眼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结果 3周龄,327只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5.19?.92 D,近视率达85.1%;而117只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2.13?.40 D,近视率仅为22.6%。4-12周龄,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不断加深,屈光参差>1.5D;DHP品系豚鼠屈光发育稳定。T-检验,Zmu-1:DHP品系豚鼠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显著高于DHP品系,视力低于DHP品系。多因素方差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散光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而DHP品系不显著(P=0.07)。相关性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状态与眼轴长相关系数为-0.79(P<0.01)、与玻璃体腔深度相关系数为-0.75(P<0.01);而DHP品系相应相关系数为-0.19(P=0.09)和-0.34(P<0.01)。结论 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高发,正视化过程难以完成,其近视与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眼轴、屈光状态、眼压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手术对眼球生理机能的影响及IOL-MASTER测量人工晶体屈光度长期稳定性。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7眼),对白内障术前测量眼球眼轴、角膜曲率、眼压,术后8~14个月复测结果并比较,屈光数值与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比较。结果:白内障术后眼轴缩短,术后眼压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验光球镜度数与术前IOL-Master计算后预留度数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降低了房水流出阻力,眼压下降,可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或临床前期且伴有白内障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降低眼压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眼轴缩短,所以在采用IOL-Master仪的测量结果时,为达到最佳术后预期,应在检测预期度数上适当增加度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ICON TKS-500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对36例(7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全阈值静态中心300视野检查并观察其眼底后极部改变,同时以低中度近视作为对照。结果高度近视眼呈现各种形态的视野改变,70眼中61眼(87.1%)视野异常,其中42眼(60%)生理盲点扩大,黄斑中心相对暗点40眼(57.1%),弥漫性损害18眼(25.7%),视野损害以颞侧明显。视野改变的形态、程度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相对暗点出现早于眼底镜下黄斑部病变。结论高度近视中心视野损害与屈光度、眼轴、年龄及后极部眼底改变有关,高度近视视野改变早于眼底镜下眼底改变。全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对高度近视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眼A超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JEDMED公司生产的DGH4000型眼用A超测量仪对10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44例正常人的眼轴长度、前房中央深度、晶体厚度进行了测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患者以上测量值(x)分别为22.25mm,2.42mm,5.03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患者分别为22.28mm,2.57mm,4.87mm;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单青)患者分别为23.59mm,3.46mm,4.10mm;正常人分别为23.22mm,3.40mm,3.98mm。同时计算了前房中央深度与眼轴长度比、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比、前房中央深度与晶体厚度比。发现急闭青与慢闭青患者的以上测量数值及相应比值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r<0.01),而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解剖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中起主要作用,可建立自己实验的正常人和青光眼病人眼A超测量的标准值,对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诚  张金嵩 《安徽医学》2009,30(8):860-862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中视网膜内p-Stat3的表达及其与形觉剥夺的关系。方法40只生后1周花色豚鼠随机分成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无处理眼),遮盖2、4、8周和8周去遮盖恢复1周后测量屈光度,眼科A超测定眼轴长度;对两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内p-Stat3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组4个时间点视网膜p-Stat3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周后,表达下调,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觉剥夺时视网膜内p-Stat3表达增高,去遮盖后表达下调,提示p-Stat3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其影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