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应用降压药物的疗效,以明确单独或联合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降压效果。

方法:于我院行23G玻切联合C3F8注入的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188例205眼; 监测术后1wk内的眼压。当眼压介于22~29mmHg时设为A组,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A1组)或拉坦前列素滴眼液(A2组); 当介于30~39mmHg时设为B组,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B1组)或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B2组); 当高及40mmHg及以上时,设为C组,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1次,并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C1组)或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C2组)。连续观察3d,眼压降至21mmHg及以下时则视为有效,比较不同用药3d内的降压有效率、降压幅度及平均有效作用时间。

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术后高眼压共89眼,发生于前3d共70眼(78.6%)。A组共31眼,A1组14眼,A2组17眼; 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35.7%)、13例(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3); 降压幅度分别为4.21±1.22mmHg(24%)、8.76±3.03mmHg(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80±0.45、2.08±0.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2)。B组共32眼,B1组17眼,B2组15眼,有效例数分别为9例(52.9%)、11例(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30); 降压幅度分别为10.59±2.72mmHg(36.9%)、16.53±2.67mmHg(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56±0.53、1.63±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4)。C组共26眼,C1组14眼,C2组12眼,有效例数分别为9例(64.3%)、8例(66.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 降压幅度分别为22.00mmHg(51.0%)、31.45mmHg(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5,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63±0.52、1.80±0.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09)。

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伴发高眼压的比率较高,一般发生在术后3d内,单独或联合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内界膜剥除及其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治疗裂孔形成因子(HFF)值小于0.6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HFF值均小于0.6。其中,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20只眼(内界膜剥除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移植手术20只眼(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P1波1环和2环振幅的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3个月,内界膜剥除组裂孔闭合14只眼,裂孔闭合率为70%。内界膜移植组裂孔闭合20只眼,裂孔闭合率为10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9,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4.430,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后BCVA提高率分别为80%、85%,BCVA显著提高率分别为35%、70%。两组手术后BCVA提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两组手术后BCVA显著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前后IS/OS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8、6.635,P<0.05)。两组手术后IS/OS缺损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前后mfERG P1波1环(t=2.833、4.235)及2环振幅(t=2.459、4.2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mfERG P1波1环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0,P>0.05)。两组手术后mfERG P1波2环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5)。结论 内界膜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手术较单纯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HFF值小于0.6的IMH更能提高患者裂孔闭合率,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变化。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分别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VEGF抗体为一抗;羊抗兔IgCy3、马抗鼠IgG-FITC为二抗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结果在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中,在早期DR中,视网膜厚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VEGF在对照组中主要表达在神经纤维层,实验组中视网膜各层均有表达;主要表达在Müller细胞当中。结论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视网膜随病程延长,损害逐渐加重;各层均产生VEGF,以Müller细胞表达为主。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SP.1000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46例各类单侧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双眼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照相,健眼作为对照。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患者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分别为9.59%,10.6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单青)患眼与健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为0.23%,差异无显著性(P>0.05);滤过性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为8.20%,差异有显著性(P<0.01);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差值0.19%,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急性持续性高眼压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损害。行抗青光眼手术时,术前应尽量了解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术中应减少手术器械进入前房的机会,同时尽可能保持前房存在,以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眼A超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JEDMED公司生产的DGH4000型眼用A超测量仪对10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44例正常人的眼轴长度、前房中央深度、晶体厚度进行了测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患者以上测量值(x)分别为22.25mm,2.42mm,5.03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患者分别为22.28mm,2.57mm,4.87mm;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单青)患者分别为23.59mm,3.46mm,4.10mm;正常人分别为23.22mm,3.40mm,3.98mm。同时计算了前房中央深度与眼轴长度比、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比、前房中央深度与晶体厚度比。发现急闭青与慢闭青患者的以上测量数值及相应比值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r<0.01),而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解剖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中起主要作用,可建立自己实验的正常人和青光眼病人眼A超测量的标准值,对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黄斑下出血(SMH)。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眼科学广泛应用,国内和国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A、荧光素血管造影(FFA)+ICGA等辅助检查确诊。当并发少量的SMH可自行吸收,当SMH较大时很难自行吸收且对视力影响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VEGF药物、PDT、气体、t-PA以及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并发SM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ON)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7例115眼,根据是否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分为两组,每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M-NGF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M-NGF治疗组加用M-NGF,疗程3wk。治疗后随访2mo,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视野恢复情况,并观察M-NGF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在不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和94.7%,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 在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0%和93.3%,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 在激光组和非激光组,治疗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除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结论:M-NGF治疗DON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