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6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4个月)。2组间术前VAS评分、术后Coob角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减少了术中对椎旁肌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经后路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67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2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B组),分别记录围手术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腰椎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结果 末次随访中,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腰椎疼痛VAS评分,均少于B组(P <0.05)。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的疗效。方法将5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需行内固定取出的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取出内植物,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35.80±2.833)min、术中出血量(17.20±1.568)mL、术后引流量(20.33±1.988)mL及术后VAS评分(1.90±0.738)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人路组的(55.33±2.769)min、(45.40±2.473)mL、(50.20±4.799)mL、(3.00±0.667)分(P〈0.05),Wiltse人路组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结论Wihse人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可作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的良好人路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32例,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15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17例两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creatinine kinase,CK)水平。结果: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为(91.7±7.5)min,短于后正中入路组(107.5±7.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肌间隙组手术出血量为(276.7±18.9)mL、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357.5±32.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 椎旁肌间隙组分别为3.5±0.5分、2.0±0.6分、0.8±0.8分,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4.8±0.8分、2.7±0.8分、1.8±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组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值586.0±23.0 IU/L、412.0±25.9 IU/L分别低于后正中入路组1232.0±63.8 IU/L、844±48.3 IU/L(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术后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8.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4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连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正中入路组20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30.5±16.5)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5)d,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390.8±24.8)mL、(13±2.5)d,Wiltse入路组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Wiltse入路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腿痛VAS评分、椎间融合率、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Wiltse入路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更好的解决了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9~14个月,平均(12.5±2.6)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bb角),且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了术后腰背部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胸腰移行部椎旁肌间隙( Wiltse间隙)的解剖学研究,为该区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开展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9具(18侧)成人尸体湿性标本,局部解剖观察胸腰移行部的Wiltse间隙及其毗邻结构;选取4例(8侧)成人尸体湿性标本,模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Wiltse间隙表面由最长肌肌腱构成的竖脊肌腱膜覆盖,钝性分离最长肌内侧第1根肌腱和胸半棘肌肌腱(83%,15侧)或同时分离最长肌第1、2根肌腱(17%,3侧)即可清晰暴露胸腰移行部全部节段的Wiltse间隙。通过肌间隙可显露多裂肌、T11~T12横突和L1~L2关节突等结构,定位进钉点,模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将螺钉顺利置入椎弓根及椎体,术后CT示螺钉位置良好,多裂肌保持完整。结论对胸腰移行部Wiltse间隙解剖的深入认识有助于该区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对57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行Wiltse肌间隙入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15min,平均(87±23.8)min,出血量85~175ml,平均(135±51.7)ml;全部病例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症状。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段单节段骨折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及术后内固定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2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所有病例未发现神经损伤、内固定弯曲、松动、断裂等问题及腰椎失能.术后随访12~18个月,全部病人达到骨性愈合标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和术后1年,2组病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Cobbs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1年,2组病人椎体前方高度和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可有效保留脊柱后方肌肉复合体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降低术后腰椎失能发生率的优点.伤椎置钉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并可降低内固定系统失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廖晖  李锋  熊伟  方忠  邱敏  郑剑 《华中医学杂志》2013,(4):174-177,18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优缺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42.0~73.0岁,平均(55.3±6.1)岁。病程(26.5±4.5)个月。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Wih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每组各2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总时间、手术野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VI并发症、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比较两种入路对手术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7个月;Wih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Wihse入路组手术野显露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显著低于后正中入路手术组(P〈0.05);术后ODI评分、VAS评分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入路具有术野显露迅速、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腰部功能康复好等优点,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末位数字奇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且未选后路入路,观察组行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2组患者术后损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s角矫正、椎管截面积改善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2组损伤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s角、椎管截面积及脊髓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术后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肯定,不仅固定可靠,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在切除椎旁肿瘤中的应用、疗效及优点。 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例胸腰椎椎旁肿瘤病人(男性6例,女性3例)为研究对象。9例术前均完善MR/CT检查,术中C臂机定位,采用Wiltse入路行肿瘤切除。并于术后第三日,术后三个月及九个月复查MR。平均住院时间5天,所有患者随访4 -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 结果:9例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症状均有明显改善。9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复查MR肿瘤切除满意。随访患者无肿瘤复发,神经功能活动未受影响。 结论:Wiltse入路充分利用肌肉间自然间隙,能更好的保护椎旁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值得在神经外科椎旁肿瘤等手术中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