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体束受侵犯程度与岛叶胶质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1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显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将患者分为3型,其中肿瘤仅侵犯岛叶前下部为Ⅰ型,侵犯岛叶后上部为Ⅱ型,浸润破坏内囊结构为Ⅲ型。分析各型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学类型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中,Ⅰ型18例(43.9%),Ⅱ型20例(48.8%),Ⅲ型3例(7.3%)。Ⅰ型患者术前、术后均无运动功能障碍。Ⅱ型患者术前4例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得到了改善,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1例术后新发生了运动功能障碍。Ⅲ型患者术前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症状均进一步加重。Ⅰ、Ⅱ、Ⅲ型肿瘤全切除者分别有11例、5例、1例,与Ⅰ型比较,Ⅱ+Ⅲ型肿瘤全切除比例低[分别为26.1%(6/23),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Ⅰ、Ⅱ、Ⅲ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分别有3例(3/18)、7例(7/20)、3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29例获3~72(22.7±12.0)个月的随访。Ⅰ型患者随访13例,均未复发;Ⅱ型患者随访15例,其中7例复发;Ⅲ型患者随访1例,术后第3个月因残留肿瘤增大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3型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越重,岛叶胶质瘤的病理学级别越高,手术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2.
眶上裂区薄层横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较为全面的横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眶上裂区标本连续薄层横断层切片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对选取的9个典型横断层面上结构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进行描述。结论横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较为理想,可作为该区影像检查的辅助层面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相似文献   
4.
不同体位下颈内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体位下左右两侧颈内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观察.为颈清术中是否应该保留颈内静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40例青年健康志愿者.受检者平静呼吸.采用彩超观测左右两侧颈内静脉在卧位和坐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卧位时,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比左侧大58%、23%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例(65%)患者颈内静脉为右优势型,10例(25%)为对称型,4例(10%)为左优势型;颈内静脉血流总量占脑总血流量的74%,其中29例(72%)受检者为颈内静脉优势型,9例(22%)为均衡型,2例(5%)为其他静脉优势型.坐位时,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比左侧大29%、35%和56%,其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45%)患者颈内静脉为右优势型,18例(45%)为对称型,4例(10%)为左优势型;颈内静脉血流总量占脑总血流量的23%,其中无颈内静脉优势型,9例(22%)为均衡型,31例(77%)为其他静脉优势型.结论 左右两侧颈内静脉存在不对称性,坐位时,颈内静脉并非颅内静脉的主要颅外回流通道.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为颈清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颅中窝脑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经翼点和经眶颧手术人路中脑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30例(6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尸头湿标本、36例(60侧)DSA静脉相、25例(50侧)CT静脉造影(CTV)和25例(50侧)MR静脉造影(MR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作为评价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能够观察到70%、52%和42%的颅中窝脑静脉;根据颅中窝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处位置的不同,其分为海绵窦型、蝶顶窦型、蝶岩窦型和岩上窦型,各型脑静脉能被影像学手段区分;影像学观测到的大脑中浅静脉数目和分型与显微解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经翼点和经眶颧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脑静脉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方式对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在某军队医院体检的IFG 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比较两组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水平。结果: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虽然两组对IFG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位支持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对于IFG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眶上裂 (superiororbitalfissure ,SOF)及其毗邻结构显微解剖 ,为临床眶上裂区手术及疾病诊断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① 4例胎儿眶上裂血管铸型标本观测 ;② 3例成人眶上裂区组织结构火棉胶包埋薄层断面观测 ;③ 30例 (6 0侧 )成人颅骨眶上裂观测 ;④ 18例 (36侧 )成人颅底眶上裂的分区、穿行结构、眶内静脉与海绵窦 (cavernoussinus ,CS)前间隙交通、眼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视神经管区、筛窦外侧壁、睫状神经节及蝶顶窦观测。结果 ①眶上裂呈三角形裂隙 ,其上壁长度为 (17 6 5± 1 …  相似文献   
9.
<正>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是神经系统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蛛网膜下间隙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血管部分,甚至可累及脑实质病变的疾病。由于病变的部位及病理变化,致使结脑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是一种严重的结核病[1]。对本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文中所称的非典型结脑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1)临床症状不典型,无脑膜刺激征和高颅压征,但可有发热、头晕、肢体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和尿潴留,而脑脊液可有典型改变;(2)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体位下的脑静脉颅外回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观察不同体位下的颈内静脉和椎静脉,探讨体位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名中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静息状态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在仰卧位和坐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仰卧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67±0.26)cm2,血流速度为(18.73±7.37)cm/s,血流量为(758.51±437.23)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4±0.02)cm2,血流速度为(19.25±8.88)cm/s,血流量为(47.23±25.40)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之和)的94.13%。坐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16±0.09)cm2,血流速度为(18.08±10.71)cm/s,血流量为(177.43±157.42)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6±0.03)cm2,血流速度为(36.06±16.88)cm/s,血流量为(144.61±94.97)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的22.02%。与仰卧位相比,坐位时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和血流量明显减少,椎静脉的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 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丛分别是仰卧位和坐位时脑静脉颅外回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