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心理防御机制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住院的100例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独生子女进行测评,其中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EPQ得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相关分析发现,精神质、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内外倾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的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独生子女,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母干涉、父亲保护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正相关,而父母温暖与不成熟防御机制负相关。结论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个性缺陷,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73名大学生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EPQ测量结果显示文科生在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P<0.01)男生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大二学生在神经质(N)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1).内外向(E)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偏爱被试(m5)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P)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否认(f5)、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严厉惩罚(m4)呈正相关(P<0.05);神经质(N)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过分干涉及过度保护(m2)、母亲惩罚严厉(m4)呈正相关(P<0.05).父亲惩罚、严厉(f2)、母亲惩罚、严厉(m4)进入精神质(P)回归方程;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进入内外向(E)回归方程;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进入神经质(N)回归方程.结论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人格形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躯体化障碍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 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UMB)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评,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躯体化障碍组的EPQ-E和EPQ-N分、EPQ-L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组父母有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P<0.01),母亲有更少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P<0.05);(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与EPQ-E呈正相关(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EPQ-N呈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与EPQ-N呈正相关(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与EPQ-L呈正相关(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的人格问题,表现为外倾、神经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有关,个体童年时期经历过多父母对其情感上的忽视、被拒绝、压抑与躯体化障碍人格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初中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应对方式问卷,对上海市杨浦区一所中学288名11-14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组与对照组在出生时情况、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均〈0.05)。两组在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性,解决问题,求助,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过分干涉,惩罚,情感温暖、理解,人格精神质,神经质,掩饰各因子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相关分析发现广泛性焦虑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学校恐怖与自责、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广泛性焦虑与掩饰程度、分离性焦虑与幻想明显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父母养育方式,个性,应对方式是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学习的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对乐昌市四所中学的2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优等生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高妻于差等生组;而差等生组以惩罚、严厉因子评分高于优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学生学习成绩与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相关分析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某地区1815名全体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少年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18.18%.有自杀意念者在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三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较无自杀意念者高(P<0.01),而内外向维度得分则低于无自杀意念者(P<0.05).自杀意念强度得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性呈正相关,与内外向得分呈负相关.结论 初中生的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不健康的个性特征可能是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恋人格问卷,对武汉2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恋人格有显著相关关系;父母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显性自恋有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消极教养方式与隐性自恋有显著的正相关。2)父亲温暖理解、母亲严厉惩罚对显性自恋人格有预测作用。3)父亲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可预测隐性自恋人格。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上海市区一所普通中学288名11~13岁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各因子:分裂样、抑郁、社交问题、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素;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偏爱显著相关。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父母应该对子女多加关注、爱护、理解、信任和鼓励,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避免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schizophrenia inmates,SI)教养方式与人格相关性。方法对83例SI患者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6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1)SI组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量表中的父亲因子Ⅰ得分高于对照组,母因子Ⅱ的得分低于对照组[(47.84±10.27)分vs(44.77±10.20)分,(35.95±6.28)分vs(34.04±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0;t=-2.299,P=0.022);(2)SI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量表显著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负相关;(3)对照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呈正相关,与P、N得分呈负相关;母亲因子Ⅱ与E、N得分呈正相关,与L得分呈负相关,结论父亲温暖理解不能阻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违法行为,母亲过分干涉对犯罪有影响,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对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济南市监狱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550名监狱男性服刑犯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EPQ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分量表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掩饰性分量表评分低于全国常模(P<0.01).研究组SCL-90总分及所有因子分与EPQ分量表精神质(P)维度、神经质(N)维度呈正相关(P<0.01);SCL-90总分及除敌对及偏执因子外所有因子分与内外向(E)维度呈负相关(P<0.05);SCL-90总分及除躯体化因子外所有因子分与掩饰性(L)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婚姻状况、犯罪类型和EPQ的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进入SCL-90阳性症状的回归方程.结论 服刑人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格特征上存在高精神质、高神经质、高外倾性和低掩饰性的特点,其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身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将徐州市 东方人民医院 2016 年 8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60 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 60 名健康志愿者 为对照组,向两组受试者发放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防御 方式问卷(DSQ),分析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身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 MMPI 量 表评分中,观察组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妄想狂、精神衰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2.949、15.893、 20.349、7.188、6.863、5.391,P< 0.05);EMBU 量表评分中,观察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 照组(t=3.126、3.096,P< 0.05),父母惩罚与严厉因子分、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 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3.256、3.661、4.622、3.744、4.225、2.832,P< 0.05);DSQ 评分 中,观察组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高于对照组(t=4.938,P< 0.05),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低于对照组(t=3.423,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精神病态、精神衰弱与其父母惩罚与严厉因子分、 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4~0.348, P< 0.05),疑病、抑郁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呈负相关(r=-0.322~-0.344,P< 0.05);抑郁障碍患 者抑郁、精神病态、妄想狂、精神衰弱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呈正相关(r=0.303~0.334,P< 0.05),疑 病、抑郁、癔症与其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呈负相关(r=-0.305~-0.309,P< 0.0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惩罚 与严厉因子分、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与其不成熟防御 机制呈正相关(r=0.393~0.418,P< 0.05),与其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385~-0.407,P< 0.05);父 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404、-0.416,P< 0.05),与其成熟防御机制呈正 相关(r=0.412、0.422,P< 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 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自身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机制)具有 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癫抑郁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the way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59例癫抑郁患儿(观察组)进行测评,与从当地某小学抽取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且无重大急慢性疾病的各年级学生59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应付方式上:癫抑郁患儿的自责、幻想及退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教养方式上:癫抑郁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癫抑郁患儿的WCQ评分与EMBU评分呈显著性相关,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关系密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癫抑郁患儿较正常儿童更多的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其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且患儿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归因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缓解期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11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1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测查。结果:对照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及正性事件的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和总体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养方式中父母温暖理解、母亲偏爱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成正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负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归因,正性事件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及总体指标有较好的预测。结论:抑郁症患者在缓解期也存在负性归因,调节教养方式可改变归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伴有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为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抑郁症患者200例,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FES-CV)、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测评。结果抑郁症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38.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EPQ的精神质维度与FES-CV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神经质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亲密度、矛盾性分别进入以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积极应对方式分别进入以精神质、内外向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情感表达进入以精神质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P0.05或0.01)。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如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生活事件则对康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癫痫抑郁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the way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59例癫痫抑郁患儿(观察组)进行测评,与从当地某小学抽取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且无重大急慢性疾病的各年级学生59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应付方式上:癫痫抑郁患儿的自责、幻想及退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或P〈0.01),而求助及解决问题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在教养方式上:癫痫抑郁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O.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O.05或P〈O.01);在患儿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癫痫抑郁患儿的WCQ评分与EMBU评分呈显著性相关,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关系密切,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患儿积极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癫痫抑郁患儿较正常儿童更多的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其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且患儿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评估问卷(PMCS -R)、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部2013年和2014年秋季入伍的6830名新兵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情绪与积极心理品质以及EMBU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均呈负相关(r =-0.585~-0.057,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 r=0.035~0.288,P<0.05);除父母偏爱被试外,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呈负相关(r=-0.179~-0.133,P<0.05),与EMBU中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 =0.015~0.917,P <0.05)。(2)PMCS -R中除正义维度外的其余5个维度,以及EMBU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对抑郁情绪均具有预测作用( F=293.685,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2.3%。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是新兵抑郁情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基本资料问卷 ,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历下区 2所初中学校中抽取初一年级 2 8个班的学生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全部学生共 16 6 7名。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人数为 2 70例 ,占总人数的 16 .2 0 % ,相关分析表明 ,SCL 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 ;SCL 90敌对项因子与母亲干涉过度保护呈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 ,抑郁项因子分与父母亲温暖理解项呈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 ;父母亲偏爱与SCL 90总分 ,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呈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关系。结论 初中生的心理异常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乡重点中学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城市、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4所重点中学的1937名初中、高中生。(城市1227名农村710名)应用EPQ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个性中的P、L两个纬度分高于城市,在E、N两个纬度分低于城市;女生的P分、E分高于男生。个性的P分、N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E分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呈负相关。结论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易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的人格特征;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内向、谨小慎微、悲观等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