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奥氮平对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奥氮平)和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为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后第8、12周末,研究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均较小,研究组仅在体重增加、嗜睡方面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能明显提高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特点。方法以神经精神性狼疮或狼疮脑病为检索词,检索2000年~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选取其中有关临床分析及诊断的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生率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15.1%,男女性别比约为1∶12,平均年龄31岁。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40.4%),癫痫发作(32.9%),意识障碍(21.8%),精神行为异常(12.8%)最多见;其他临床症状有发热(62.2%),关节疼痛(46.0%),面部红斑或皮肤损害(34.7%),肾损害(20.7%);脑电图约61%异常,颅脑CT有45.8%局灶或弥漫异常,MRI有66.7%弥漫性异常;抗核抗体阳性率49.2%,抗双链DNA阳性率33.4%。结论神经精神性狼疮以青年女性多见,常累及全身多系统和器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清抗体检查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109人,检出阳性率为14.8%;对照组113人,检出阳性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58,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年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为14.1%,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3,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早期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中学1 58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841人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检出139人,阳性率16.53%;对照组117人,阳性率15.7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9,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9.23%;对照组检出阳性率为16.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41,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服用氯氮平出现夜间遗尿发生率约为9.32%~10.36%。既往有应用氯酯醒,丙咪嗪、舒必利以及中药“缩泉丸”等药物治疗的报道。本文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4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例1,男,39岁,工人。既往无泌尿系统疾患  相似文献   
6.
儿童情绪障碍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儿童情绪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病例对照调查。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本中心门诊或住院的情绪障碍患儿。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ICD-10关于儿童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据Achen 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年龄分段分为儿童组(6  相似文献   
7.
女性犯罪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犯罪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犯和以年龄、文化、职业匹配的女性各200名,应用MMPI、SCL-90、FES-CV晴进行测查。结果:女犯存在的心理及家庭问题均较对照组多(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犯罪有关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的亲密度低、既往重大躯体和精神疾病中、个人不良嗜好等;从MMPI的个体分析结果显示,在监女犯心理偏离占84.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1%,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女性犯罪的危险因素既有心理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基本资料问卷 ,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历下区 2所初中学校中抽取初一年级 2 8个班的学生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全部学生共 16 6 7名。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人数为 2 70例 ,占总人数的 16 .2 0 % ,相关分析表明 ,SCL 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 ;SCL 90敌对项因子与母亲干涉过度保护呈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 ,抑郁项因子分与父母亲温暖理解项呈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 ;父母亲偏爱与SCL 90总分 ,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呈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关系。结论 初中生的心理异常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疗效和院外服药依从性。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84例女性患者分为3组,分别使用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在急性期不少于4周的住院期间使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疗效;院外治疗期8周内,应用在Morisky问卷基础上改进的自编依从性问卷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期间奥氮平组起效时间中位数为3d,明显早于利培酮组的(7d)(Z=4.75,P〈0.01);奥氮平组与氯氮平组(3d)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4周后奥氮平组BMRS减分值与氯氮平组相当(Z=0.54、0.67,P=0.40、0.49),而大于利培酮组(Z=3.04、1.98,P〈0.01、P=0.04)。随访期间奥氮平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奥氮平应用于女性急性躁狂发作患者起效迅速,维持治疗时服药依从性良好,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过度镇静、头晕和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子女教育心理源控制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小学一年级学生738人为调查对象,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行为问题的标准,符合此标准者109人作为病例组,不符合此标准者629人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家庭等情况进行对照。结果: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14.8%;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点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缺陷家庭居多、父母关系及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不一致等,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