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心理防御机制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住院的100例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独生子女进行测评,其中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EPQ得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相关分析发现,精神质、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内外倾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的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独生子女,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母干涉、父亲保护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正相关,而父母温暖与不成熟防御机制负相关。结论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个性缺陷,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schizophrenia inmates,SI)教养方式与人格相关性。方法对83例SI患者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6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1)SI组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量表中的父亲因子Ⅰ得分高于对照组,母因子Ⅱ的得分低于对照组[(47.84±10.27)分vs(44.77±10.20)分,(35.95±6.28)分vs(34.04±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0;t=-2.299,P=0.022);(2)SI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量表显著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负相关;(3)对照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呈正相关,与P、N得分呈负相关;母亲因子Ⅱ与E、N得分呈正相关,与L得分呈负相关,结论父亲温暖理解不能阻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违法行为,母亲过分干涉对犯罪有影响,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对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品行障碍患者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就诊的76例品行障碍者(年龄8~18岁)作为研究组,与不符合品行障碍的健康志愿者76例(对照组)做比较;采用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家庭环境中,研究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及控制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矛盾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行障碍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正常者有明显不同,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学特点。方法收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9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治疗,且均为首次就诊。正常对照组按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与病例组进行1∶1匹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病例组EPQ的神经质(N)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E)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独立性、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成功性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可能与其成长环境、父母因素、人格、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38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正常被试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均表现为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身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将徐州市 东方人民医院 2016 年 8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60 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 60 名健康志愿者 为对照组,向两组受试者发放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防御 方式问卷(DSQ),分析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身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 MMPI 量 表评分中,观察组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妄想狂、精神衰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2.949、15.893、 20.349、7.188、6.863、5.391,P< 0.05);EMBU 量表评分中,观察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 照组(t=3.126、3.096,P< 0.05),父母惩罚与严厉因子分、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 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3.256、3.661、4.622、3.744、4.225、2.832,P< 0.05);DSQ 评分 中,观察组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高于对照组(t=4.938,P< 0.05),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低于对照组(t=3.423, 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精神病态、精神衰弱与其父母惩罚与严厉因子分、 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4~0.348, P< 0.05),疑病、抑郁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呈负相关(r=-0.322~-0.344,P< 0.05);抑郁障碍患 者抑郁、精神病态、妄想狂、精神衰弱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呈正相关(r=0.303~0.334,P< 0.05),疑 病、抑郁、癔症与其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呈负相关(r=-0.305~-0.309,P< 0.05);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惩罚 与严厉因子分、拒绝与否认因子分、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与其不成熟防御 机制呈正相关(r=0.393~0.418,P< 0.05),与其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385~-0.407,P< 0.05);父 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404、-0.416,P< 0.05),与其成熟防御机制呈正 相关(r=0.412、0.422,P< 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 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自身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机制)具有 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显示:其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父亲(P<0.05或P<0.01).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8);父亲与母亲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r≥0.6).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异性因素,为临床心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对57名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个性测定,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其进行调查,并分别与57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人格特征16PF中A、C、H、Q2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I、L、O、Q4粗分高于对照组(各因子t≥3.42,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评价其父母对他们惩罚、拒绝否认较多,对他们过分干涉,而缺乏情感温暖(各因子t≥3.85,P<0.01).结论 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有其个性基础,其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在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