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效果?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2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症状,均采用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22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0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5例,永久性尿崩1例?术后有2例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神经内镜经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镜和影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和影像导航技术结合应用于垂体瘤切除的效果。方法 在神经内镜和影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31例垂体瘤,其中泌乳素腺瘤13例,生长激素腺瘤5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7例,无功能腺瘤6例。结果 内镜和影像导航辅助下全切肿瘤25例,近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31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14例视力好转,2例病人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27例病人随访3~14个月,未发现复发,无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具有深部照明好,鼻腔结构损伤小优点,而影像导航在判断术者位置、确定鞍底位置、切除肿瘤范围等方面具有其优势,二者结合能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创伤,是垂体瘤手术治疗的较佳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神经外科技能的发展,微创理念逐步渗透到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经内镜辅助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颅底自然腔隙到达手术区域,切除颅底中线区的病变,较其它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该入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通过了解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解剖研究进展及颅底重建的解剖研究进展,为扩大经鼻蝶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术后颅底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神经导航在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在35例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术前行CT扫描,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中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应角导航指导手术操作。结果35例导航手术均能精确定位,术中导航误差在1.5mm以内,术后1—3个月复查MRI扫描示肿瘤全切24例、次全切10例、部分切3例。术中无正常组织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在经蝶窭入路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起有效的辅助作用,定位准确、安全性高,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和手术显微镜结合单鼻孔经蝶微侵袭垂体瘤切除的效果。方法从2003年7月~2005年8月在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入路切除23例垂体瘤。结果在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全切肿瘤19例,近全切4例,术后21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10例视力好转,4例病人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病人出现脑脊液漏,均于1~2周后恢复。23例病人随访3~16个月,未见复发,无传统唇下入路常见的唇部麻木、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能达到微创的目的,能更好显示鞍上和鞍旁的肿瘤,神经内镜能清晰显示手术显微镜不能看清的部位,而手术显微镜能提供三维视野,在经鼻入路过程及切除鞍区肿瘤的主体等方面具有其优势,二者结合能更安全更完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联合神经导航在内镜经鼻蝶入路斜坡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斜坡脊索瘤患者35例,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镜治疗组同一术者在iMRI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经鼻蝶入路行斜坡脊索瘤切除术。结果 35例患者共计扫描56次,扫描1~3次,平均1.6次。直接获得手术全切者9例,经iMRI扫描继续切除直至全切者11例;未全切除者15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出血2例,视力下降3例、鼻出血1例,死亡1例。随访6~24个月,至随访期结束,5例复发。结论 iMRI联合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斜坡脊索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尹宏 《吉林医学》2013,34(3):497-498
目的: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瘤效果分析。方法:对60例垂体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肿瘤全切46例,次全切11例,部分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后遗症,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0 min。术后2例出现短暂性尿崩,1例出现出现短暂性垂体功能低下,经临床处理后均好转。随访3~48个月,平均12个月,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复发,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垂体腺瘤。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是一种创伤小、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术者手术技巧的熟练和经验的提高、内镜配套器械的完善,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的应用就会越广泛,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种手术方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配合神经内镜及电生理监测切除岩斜区肿瘤49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1例,肿瘤全切8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术后改善3例,症状同术前4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8例,肿瘤全切12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2例,术后改善5例,同术前7例;乙状窦后入路20例,肿瘤全切18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5例,术后改善8例,症状同术前7例;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是处理所有岩斜区肿瘤的3种首选的基本入路,扎实的显微解剖基本功、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配合使用神经内镜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张光润 《当代医学》2016,(35):57-5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切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肿瘤部分切除5例(5%),次全切除18例(18%),全切除77例(77%).1例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尿崩,3例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为8%.术后随访6~20个月,有1例患者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应用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76例,分析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及预后情况,综合评价该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70例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全切率92.11%。随访3个月~1年,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部分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复发,其他患者均未复发。术后,5例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4例有嗅觉减退表现,4例有鼻塞表现,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均予以对症处理,未对手术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3.26±58.6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1.02)d,平均住院费用(4.85±0.48)万元,末次随访KPS平均评分为(85.63±9.06)分。结论:以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整体预后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大额下硬膜外经蝶入路切除中、上斜坡及蝶窦内肿瘤的手术技术。方法我们借鉴国内张俊廷的手术入路方法治疗8例蝶窦、斜坡区肿瘤,术中锯开双侧眉弓、部分眶顶骨,磨除蝶骨平台,沿蝶鞍下方切除肿瘤,并采用额部骨膜及肌肉、脂肪与医用胶粘合重建颅底。结果全切除肿瘤2例,近全切除肿瘤2例,大部分切除肿瘤4例。结论该入路对蝶窦斜坡区中线部肿瘤具有暴露充分,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程宏伟  王晓健  冯春国  肖瑾  李严 《安徽医学》2009,30(10):1163-116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24例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中,术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制定手术计划,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设计手术切口,精确定位病灶范围,术中结合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引导手术进程,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果病灶完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神经导航系统术前定位病灶准确率100%,术中实时超声能有效地引导手术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病灶并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和术中超声技术可在手术中对颅内病变精确定位,引导手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神经导航在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技术及对鞍区解剖结构识别的价值。方法 对39例垂体腺瘤使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指导定位、识别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结果 平均注册误差为2.3mm(1.6~3.3mm),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未全切除病例主要是肿瘤巨大、向海绵窦侵袭性生长、质地坚硬或血供异常丰富者。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定位,能够准确指示中线结构、鞍底和颈内动脉,有效地减轻了创伤,使之成为良好的手术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4.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指征和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8年6月侧方人路切除脑干侧方海绵状血管瘤10例,4例到达或突出于脑干表面,6例表面有胶质或部分脑组织覆盖.3例位于神经根背侧,4例虽然位于神经根腹侧,但处于三叉和面听神经平面之间,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后组颅神经腹侧或该平面尾侧者2例,采用远外侧入路;位于神经根腹侧且三叉神经头端者1例,采用颞下人路.最近3例采用术前计划系统模拟手术径路,与术中导航结合,避开重要的传导束和背侧核团区域,设计脑干表面的切开位置和探查路径.结果 10例均完全切除病灶,4例合并存在的静脉畸形均保留.术后平均随访期为41个月,NIHSS平均1.1分,症状较术前改善8例,加重或无变化各1例,复查头颅MR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侧方入路适用于病灶到达或突出于脑干侧方表面,或者可以通过手术安全区域到达者,效果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efficacy of lateral approaches in the removal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retrospectively. Methods From July 1999 to June 2008, 10cases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were removed via lateral approaches. Four of them had reached the lateral pial surface and 6 were covered by parenchyma or glial tissue. Three lesions were located dorsal to the cranial nerve roots and 4 lesions rostral to the facial nerve root. All 7 lesions were removed via the retrosigmoidal approach. Far lateral approach was used for 2 cases with the lesions ventral or caudal to the posterior cranial nerves. Subtemporal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1 patient with the lesion ventral and rostral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The preoperative visual reality technique, in combination with intraoperative neuronavigation, was employed in the recent 3 cases to select a safe entry point on the surface of brainstem and a surgical corridor so as to maintain minimal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fiber tracts and cranial nerve nuclei. Results Total lesion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Four cases of associated venous malformation were all preserved. The mean NIHSS score was 1.1 after a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41months. Eight patients improved, 1 worsened and 1 remained unchanged versus the preoperative state.Conclusion Lateral approaches are recommended for lesions reaching the lateral glial surface or accessible via the lateral safe entry zon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5.
陆峥  王集生  于书卿 《北京医学》2008,30(6):326-328
目的 探讨单鼻孔经鼻中隔中段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对68例患者采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其中巨大腺瘤9例,大腺瘤55例,微腺瘤4例.术中通过鼻中隔中段.即鼻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交界部,辨认中线结构.结果 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90min.全切和近全切除61例,大部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该入路适宜切除大多数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引导下经单鼻孔蝶窦人路(经鼻蝶人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择期经鼻蝶人路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经鼻蝶人路垂体瘤手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定位下垂体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人路与瘤体偏差的距离和肿瘤全切率等。并实施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鼻腔及导航使用前的各项准备,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鼻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有效措施。结果1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入路与瘤体的偏差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鼻蝶人路治疗垂体瘤定位准确、全切率高、出血量及并发症少,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垂体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经鼻一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12例垂体腺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进行三维重建,标记出肿瘤及重要结构后,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的引导下切除肿瘤,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平均导航注册精度为(1.05±0.5)mm,9例肿瘤达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10例病人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无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等优点,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下经蝶手术治疗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对59例神经导航下经蝶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既往经蝶手术后复发性垂体微腺瘤7例,位于垂体侧方或深部的微腺瘤45例,颅底异常增厚3例,蝶窦气化不良1例,双侧颈内动脉间距狭窄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肿瘤全部切除57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水、电解质紊乱31例,无死亡和永久性并发症。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2例均治愈。垂体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10例,治愈8例,进步1例,无效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腺瘤47例,治愈39例,进步1例,无效7例;其中复发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7例,治愈6例,无效1例。结论神经导航可以使部分经蝶垂体微腺瘤切除手术准确、安全、微创、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经蝶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切除手术的适应证,并能有效避免术者和患者接受X线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巨大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巨大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56例巨大生 生长方向及部位进行分型,根据分别采用经蝶、经额下、定员下经蝶、扩大经蝶、扩大额下硬膜外、额下、翼点等10种手术入路,并在显微镜下实施治疗。结果 56例巨大垂体腺瘤全切29例、近全切20例,大部切除7例,无死亡。经平均2年多的随访,证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依据巨大垂体腺瘤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全切率、  相似文献   

20.
崔凯  王洪 《中外医疗》2010,29(7):26-2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间治疗的大型垂体腺瘤患者36例,手术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66.7%),次全切除10例(27.8%),部分切除2例(5.6%)。28例患者随访6个月~3年,症状和内分泌学指标有所改善,肿瘤复发2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崔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