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6个月时分子学反应(BCR-ABL<1%)在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38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计算Sokal积分,分析伊马替尼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18、24个月时的染色体和BCR-ABL表达。结果:CML患者的Sokal危险度分级与早期分子学反应无明显相关性;在6个月时BCR-ABL<1%患者较BCR-ABL≥1%患者有更高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后6个月的BCR-ABL<1%预示患者良好的预后,推测可以作为早期临床干预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新诊断的CML-CP患者,接受口服尼洛替尼300~400 mg,每日2次(尼洛替尼组)或口服伊马替尼400 mg,每日1次(伊马替尼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5例初发CML-CP患者,确诊CML的中位时间均为19.5(5~39)个月?尼洛替尼组26例,伊马替尼组39例,治疗后3?6?12个月时尼洛替尼组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decular response,MMR)获得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分别为23.1% vs. 7.6%?45.5% vs. 21.2%?66.7% vs. 54.8%,且在6个月时有显著差异?Sokal积分低?中和高危组患者12个月MMR的获得率在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81.3% vs. 42.8%?42.8% vs. 57.1%?66.7% vs. 50.0%?3个月获得Bcr-Abl ≤ 10%的发生率在尼洛替尼组为80.8%,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1.0%;6个月达Bcr-Abl<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77.3%,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8.5%,均有显著差异?12个月Bcr-Abl<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66.7%,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4.8%,尼洛替尼组达MMR的中位时间短于伊马替尼组(14 vs. 34个月)?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3?6和12个月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wsponse,CCyR)的比例分别为76.9% vs.52.9%?89.5% vs. 70.0%?78.5% vs. 77.3%,达CCy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个月和 6个月?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洛替尼治疗初诊CML-CP较伊马替尼更早达到分子学缓解,安全有效,有可能作为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率(OS)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服用尼罗替尼总血液学反应率(THR)90%,其中完全血液学反应(CHR)70%,部分血液学反应(PHR)20%。CML慢性期患者CHR 100%;CML进展期患者THR达85.7%,其中CHR 57.1%,PHR 28.6%。10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检测,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或主要分子学反应(MMR)4例(57.1%),慢性期患者1例,进展期患者3例;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或无细胞遗传学反应(NR)3例(42.9%)。随访3年OS为60%,其中慢性期患者3年OS为100%,进展期患者3年OS为40%。尼罗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胆红素升高、头痛、贫血等,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手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重点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慢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危险度分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98例 CML 慢性期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通过Sokal评分、Hasford评分进行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8例患者中,3个月达到血液学缓解( CHR)、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 PCyR)的占97.8%及86.4%,6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CCyR)的比例占82.9%,12个月达到分子学缓解( MMR)的比例占54.5%。入组患者均根据Sokal评分计算危险度分层,服药3个月后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PCyR的比例分别为94.4%、82.6%、66.7%( P=0.104),6个月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CCyR的比例分别为88.2%、76.9%、100.0%(P=0.319),12个月低危组、中危组达到MMR的比例分别为52.4%、65.0%( P=0.412)。根据入组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前情况,有46例患者进行了Hasford分层,低危组21例、中危组23例,高危组2例,3个月达到PCyR的比例分别为90.5%、91.3%、50.0%(P=0.191),随访到6个月,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达到CCyR的比例分别为83.3%、94.4%、100.0%(P=0.528),随访到12个月,低危组及中危组达到MMR的比例分别为45.5%、58.3%( P=0.842)。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疗效好,低、中危组比高危组更易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坚持足量应用更易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选择CML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CML的患者239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分为CML慢性期(CP)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组(55例)、CML加速期(AP)和急变期(BP)患者伊马替尼治疗组(30例)及CML慢性期患者化疗和/或干扰素治疗组(154例)。监测各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主要分子学缓解情况(MMR)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监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的血药浓度水平、染色体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CML CP伊马替尼治疗组中,CP早期(诊断1年内开始治疗,CP<1年)患者46例,接受治疗3个月CHR达100%;12个月CCR达83%;18个月MMR达30%;CP晚期(诊断超过1年开始治疗,CP>1年) 患者9例,其CHR、CCR和MMR分别为88%、30%和22%。CML AP和BP伊马替尼治疗组中,AP患者12例,CHR、CCR及MMR分别50%、25%和17%。BP患者18例,22.0%的患者达CHR,16.7%的患者达CCR,无MMR病例。CML CP化疗和/或干扰素治疗组患者154例,CHR达47.4%,CCR及MMR均为0%。CP患者CHR、CCR和MMR与CP化疗和/或干扰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中共有14例患者出现伊马替尼耐药,其中CP患者4例(4/55),AP患者3例(3/12),BP患者7例(7/18)。2例 CP患者在监测中发现血药浓度下降。5例耐药患者检出复杂染色体核型,其中CP患者2例,AP患者2例,BP患者1例。4例耐药患者监测到基因突变。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 CP患者在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缓解等方面明显优于化疗和/或干扰素治疗。伊马替尼治疗CP患者疗效优于AP及BP患者,CP早期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缓解情况优于CP晚期患者。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7年1~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随访的初诊为CML-CP且初诊时即服用尼洛替尼超过12个月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时收集30例初诊为CML-CP且初诊时即服用伊马替尼超过12个月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予尼洛替尼300~400 mg,12小时口服1次,对照组予伊马替尼400 mg,每天口服1次.所有患者服药后3、6、12个月进行BCR-ABLIS转录水平、Ph染色体转录水平及不良反应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早期分子生物学反应获得率(3、6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获得率(3、6、12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Ph=0)获得率(3、6、12个月)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早期分子生物学反应(3、6个月)获得率(80.0%比53.3%,86.7%比63.3%)尼洛替尼组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3、6、12个月的MMR获得率分别为16.7%比6.7%、46.7%比20.0%、60.0%比25.9%,尼洛替尼组高于伊马替尼组,6、12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遗传学方面,两组患者3、6、12个月的CCyR获得率分别为83.3%比66.7%、90.0%比76.7%、92.0%比8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血液毒性反应,但Ⅲ~Ⅳ不良反应少见,大多具有自限性.非血液学方面毒副作用尼洛替尼组主要表现为生化指标的异常,伊马替尼组主要表现为水肿,Ⅲ~Ⅳ不良反应少见,多数可自行恢复.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初诊CML-CP疗效更佳,但其生化方面的毒副作用更突出.  相似文献   

7.
服用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hOCT1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IM)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及其变化,探讨hOCT1基因表达与疾病的阶段、病程及伊马替尼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CML 30例(20例慢性期、10例进展期)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共63份,按伊马替尼疗效分为有反应(佳+次佳)及失败两组.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进行hOCT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hOCT1水平变化与疾病阶段及伊马替尼疗效相关性.结果 ①30例CML患者,基线和治疗后hOCT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10±0.1629,0.5207±0.1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0).②20例慢性期及10例进展期CML患者的基线hOCT1水平分别为0.5525±0.1985,0.4490±0.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090).提示CML疾病分期可能对hOCT1水平没有影响.③服用伊马替尼3、6、9、12及15个月患者的hOC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2),提示服用伊马替尼疗程长短与hOCT1的表达没有关系.④伊马替尼疗效有反应组(佳+次佳)15例患者与失败组5例患者hOCT1基线水平分别为0.5820±0.1460,0.4640±0.1781,P=0.127.提示伊马替尼疗效与基线hOCT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⑤16例慢性期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hOCT1较基线hOCT1升高,分别为0.5207±0.1909,0.5110±0.1629,P=0.001.但hOCT1增加与BCR-ABL降低值无相关性.结论 CML疾病的不同分期、不同病程、不同伊马替尼疗效患者的基线hOCT1 mR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OCT1 mRNA基线水平与伊马替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早期(3个月时)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确诊CML的患者1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7分为尼洛替尼组(18例)和伊马替尼组(111例).两组患者服药3个月后门诊复查骨髓形态学、BCR-ABL融合基因国际标准值(BCR-ABLIS),比较两组患者的BCR-ABLIS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主要指标为BCR-ABLIS≤10%的达标率、BCR-ABLIS≤0.0032%的比例)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血液学毒性;Q-T间期延长,以及肝功能损害、骨骼肌肉疼痛、水肿、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尼洛替尼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达到BCR-ABLIS≤10%、BCR-ABLIS≤0.0032%的比例均高于伊马替尼组(94.44%vs 69.37%;55.55%vs 2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CML的早期分子学反应达标率以及患者分子学反应的深度均高于伊马替尼组,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Wei Y  Zhang X  Chen W  Cao R  Yin C  Feng R  Liu Q  Meng F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00-1003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400~800 mg/d治疗,随访观察近5年,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记录用药后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指标,评价其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尼洛替尼中位治疗时间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累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6例(6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13例(50.0%),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9例(34.6%),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7例(26.9%)。尼洛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l~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69.2%)和皮疹(57.7%)。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53.8%)、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分别为26.9%和19.2%)。相比进展期患者,尼洛替尼对慢性期和缓解期的患者疗效更佳、血液学副作用更少。结论尼洛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对非进展期CML患者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6):489-492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发生情况。方法对伊马替尼治疗的30例CML患者的37份骨髓标本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反转录、扩增、测序;应用Gene Bank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检出突变10例,阳性率33.3%。10例突变患者共检出9种点突变,分别为T315I 2例、E255K1例、D276G+F317L 1例、F317L 2例、Y253H+M244V 1例、F359V 1例、H396R 1例、E279K 1例。CML-加速/急变期(AP/BP)、CML-慢性期(CP)患者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8.5%(5/13)和29.4%(5/17),CML-AP/BP患者突变检出率与CML-CP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8,P>0.05);10例点突变患者中7例检出点突变时疾病进展至AP/BP,3例患者检出点突变时仍处于CP;AP/BP患者检出点突变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明显早于CP患者的20个月(χ~2=9.103,P<0.05)。结论 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治疗CML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监测BCR-ABL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有助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Ph CML)患者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达细胞遗传学缓解后的疾病进展. 方法:对3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 CML患者,包括第1次慢性期(例1)、第2次慢性期(例2)和加速期(例3)各1例,在治疗前及持续治疗后定期监测其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G显带方法)变化. 结果:例1、例2和例3分别在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 CCyR),但在随后的12个月、6个月和0个月(即服药的第16个月、9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和皮肤软组织髓外急变,同期骨髓染色体检查显示:例1和例3未检出Ph 细胞,呈完全正常核型,例2 Ph 细胞仅占20%.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 CML获得CCyR后,患者仍可发生Ph阴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negative, Ph-)或Ph-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或髓外急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近十年来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655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51例患者为慢性期,62例为加速期,42例为急变期。83例患者仅接受了干扰素治疗,572例接受了伊马替尼(慢性期400 mg/d,加速/急变期600 mg/d)。治疗期间定期监测患者血液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反应,参照2011年版CML指南评价治疗反应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随访结束时总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92.1%、75.8%、73.1%和47.9%。所有患者总体1年、3年、5年和10年总生存(OS)率为(96.3±0.8)%、(86.3±1.8)%、(79.0±2.4)% 和(66.5±4.8)%,1年、3年、5年和10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92.2±1.1)%、(77.9±2.1)%、(67.9±6.8)% 和(35.8±6.0)%,慢性期患者累积获得CHR、MCyR、CCyR和MMR的比例分别达到98.7%、82.5%、79.4%和52.4%。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其疗效显著降低。早慢性期疗效好于晚慢性期,尽早开始TKI治疗能使患者明显获益,早期分子学反应预示更好的远期疗效,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换用二代TKI后,随访结束时MCyR率为43.5%,MMR率为25.5%。 结论 慢性期CML患者接受TKI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较好,且越早用药,疗效和预后也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早期治疗反应(治疗后3、6、12个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2010年10月—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初诊CML慢性期(CML?CP)患者,均接受一代或二代TKI(伊马替尼或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治疗,依据治疗反应分为最佳反应、警告和治疗失败组,结合初诊时RDW及相关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的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优化临床指标的cut?off值。结果:初诊时RDW≥16.15%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治疗反应(警告和失败)明显多于RDW低者(P<0.05)。分析TKI治疗3个月疗效为警告且未早期换药患者,结合初诊时的RDW,发现高RDW组在6个月或12个月时治疗失败率明显高于低RDW组(P<0.05)。结论:CML?CP患者RDW为TKI早期治疗反应(3和6个月)的独立预测指标;3个月为警告患者且RDW高者在6个月和12个月更易发生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代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CML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二代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其中尼洛替尼用药41例,达沙替尼用药23例;二代TKI中一线用药13例,二线用药51例,随访6~54个月,中位随访18个月;观察整体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CCyR率、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MMR率及随访总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FS);同时比较一线、二线治疗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访截止时继续二代TKI治疗43例,死亡14例,停药2例,失访2例,更改用药方案3例;整体治疗反应:CHR率98.44%,MCyR率64.06%,CCyR率59.37%,MMR率43.75%;整体生存情况:患者OS、EFS均随病程延长而下降.一线治疗CCyR率、MCyR率、MMR率均明显高于二线治疗(P<0.05);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二代TKI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明确,预后良好,安全性较好;二代TKI一线治疗CML相比二线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更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后的疗效,分析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而转用二代 TKI(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的患者各25例,监测患者3个月或6个月时 BCR/ ABL 融合基因定量结果,分析患者在6个月达到 BCR/ ABL≤10%这一“最佳”疗效与换药原因、换药时分期、换药时血液学缓解状态、换药后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因耐药或不耐受而换用二代 TKI 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16例(41.0%)和9例(81.8%);转用二代 TKI 时处于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23例(76.7%)和2例(10.0%);转用二代 TKI 时未丧失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和丧失 CHR 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16例(72.7%)和9例(32.1%);转用二代TKI 后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23例(74.2%)和2例10.5%)。结论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 CML 患者改用二代 TKI 药物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且两种二代 TKI 药物(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不耐受而换药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因耐药而换药的患者;换药时处于慢性期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换药时处于进展期的患者;换药时未丧失 CHR 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丧失 CHR 的患者;服用二代 TKI 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 (chronicmyeloidleukemia ,CML)慢性期引起的血细胞减少与遗传学疗效的关系。方法 :5 4例CML慢性期患者 ,日服伊马替尼 4 0 0或 60 0mg ,持续 18个月。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初期 2个月 ,患者严重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 <2 .0× 10 9L-1)、贫血 (血红蛋白 <10 0 g·L-1)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 <5 0× 10 9L-1)的发生率分别为 14 .8%、3 7.0 %和 2 7.8% ,多数可自行恢复 ,少数出现严重的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者需要减量或中断治疗。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越低、血小板越高 ,治疗中白细胞和血红蛋白谷值越低 ;治疗前血小板越低 ,治疗中血小板谷值越低。严重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 :治疗前血小板≥ 5 0 0× 10 9L-1和外周血嗜碱细胞≥ 5 %及治疗前血小板 <10 0× 10 9L-1和外周血嗜碱细胞≥ 5 %。伊马替尼治疗 1年中 ,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者在治疗各期、出现贫血者在治疗 6个月内、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者在治疗 3个月时获得的遗传学效应均显著降低。结论 :血细胞减少是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比较常见的毒副作用 ,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与持久获得较低的遗传学疗效显著相关 ,出现贫血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与治疗早期 (6个月内 )获得较低的遗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未达最佳状态(警告或失败)时联合硫酸羟氯喹(简称:羟氯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TKIs治疗不满意的CML?CP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9(24~66)岁,其中男8例,女7例;Sokal积分:低危4例,中危7例,高危4例。9例为尼洛替尼一线治疗,其中1例9个月后因治疗失败更换为达沙替尼;6例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2个月后因疗效不佳全部更换为二代TKIs。联合治疗前,TKIs中位治疗时间为19(6~115)个月,疗效评估10例警告,5例治疗失败。羟氯喹治疗剂量为100 mg 1 d 3次。结果:TKIs联合羟氯喹中位治疗时间为8(6~12)个月。14例(93.3%)患者BCR?ABL转录本水平较前下降,其中9例(60%)在联合治疗2~8个月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中位维持MMR时间为3(1~10)个月。联合治疗仅有1例出现消化道反应。随访到2016年12月,中位病程时间为29.3(13.8~157.5)个月,15例患者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羟氯喹可增强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85例CML慢性期、24例加速期及19例急变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观察其副作用.结果 ①CML慢性期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分别为100%、82.4%和21.2%,预计5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2.1%、84.7%,均明显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P<0.0001).②CML慢性期中初治42例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26.3%、100%和95.2%,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CML慢性期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少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01),非血液学副作用均少见且轻微.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干扰索等其他治疗及停药时间长为影响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PFS的独立不利因素.结论 CML早期应用伊马替尼疗效佳、安全性好,伊马替尼应作为其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对14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14例患者有10例(71.4%)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HR),其中2例(20%)缓解后复发.14例患者中2例(14.3%)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4例(28.6%)获部分遗传学缓解(PCyR),其中1例(16.7%)缓解后3个月复发.提示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对14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14例患者有10例(71.4%)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HR),其中2例(20%)缓解后复发。14例患者中2例(14.3%)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4例(28.6%)获部分遗传学缓解(PCyR),其中1例(16.7%)缓解后3个月复发。提示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