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开展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的循证实践, 制订审查指标, 分析循证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 制订变革策略。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临床证据应用模式为理论指导, 确定临床护理问题, 组建循证实践小组, 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运动训练证据, 制订审查指标并明确审查方法, 于2022年10月1—31日进行基线审查, 采用i-PARIHS框架对基线审查结果进行障碍、促进因素分析, 并制订相应的策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条最佳证据, 制订11条审查指标, 仅1条指标依从率为100%;分析得出22个障碍因素、24个促进因素, 制订14条变革策略。结论该研究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的审查指标科学、有效, 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 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与变革策略的制订可为推进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运动训练临床实践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开展ICU成人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的循证护理,制订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并分析循证护理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 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进行质量审查,并根据审查指标及基线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条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了12条质量审查指标,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流程和工具缺乏、实践者层面护士知信行水平不高等。结论 本研究基于循证并结合临床专业人员的判断,制订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循证护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开展产程中经口摄入能量管理的循证实践,构建审查指标,分析循证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变革策略。 方法 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确定临床护理问题,组建循证实践小组,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并明确审查方法,2021年7月1日—8月20日进行基线审查,根据基线审查结果分析循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促进因素,并制订相应的策略。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8条最佳证据,制订13条审查指标,共9条指标准确执行率<60%,且其中5条准确执行率为0。助产士重视程度不够且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科室缺乏产程中限制经口摄入能量危险因素的评估工具、缺乏具体的饮食推荐方案及管理流程与宣教材料等是主要障碍因素,组织领导力强、有多学科团队支持、产妇及其家属参与积极性高等是主要促进因素,依此制订了相应的变革策略。 结论 该研究基于最佳证据和专业判断构建的审查指标科学、有效,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与变革策略的制订可为推进产程中经口摄入能量管理临床实践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开展内科危重症患者规范化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循证护理,制订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并分析循证护理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 以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临床应用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进行质量审查,根据审查指标及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结果 本研究从评估层面、预防实施层面、教育管理层面共汇总最佳证据21条,经过筛选将其中8条最佳证据作为构建审查标准的证据,制订了10条质量审查指标,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评估工具缺乏,流程缺失,实践者层面预防意识薄弱。结论 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并结合临床人员的专业判断制订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需针对障碍和促进因素实施变革,促进证据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规范化饮水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循证护理,制订审查指标,分析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 方法 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a Institute,JBI)临床证据应用模式为理论指导,明确临床护理问题、组建循证护理团队、系统检索文献、评价及汇总证据,制订相应的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依据基线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并制订行动策略。 结果 该研究最终纳入12条最佳证据,依此制订了12条审查指标,主要障碍因素为科室缺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规范化饮水的相关流程和教育资料、科室缺乏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评估工具、护士对规范化饮水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相关知识欠缺等,主要促进因素为组织领导力强、医护团队合作等,据此制订了相应的行动策略。 结论 该研究制订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规范化饮水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评估临床护理交接班现状,根据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运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临床应用模式”作为理论依据,组建循证小组,筛选最佳证据20条构建审查标准,确定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并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结果:共制订17项审查指标,其中9项指标依从率大于60%,7项指标依从率小于60%,1项指标为不涉及,将依从率<60%的审查指标进行障碍因素分析,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护理交接工具和监督考核机制,实践者层面意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等。结论:本研究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全面评估临床护理交接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以此为依据制订行动策略,可促进最佳证据转化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分析障碍因素,为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证据总结,纳入49条最佳证据,制订22条审查指标进行临床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结果22条审查指标临床执行率为0~100%,其中7条指标执行率均为0。障碍因素主要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不完善、实践者层面医护人员知信行水平不高等。结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证据与临床实践尚存在较大差距,应针对障碍因素,提出解决策略,促进证据转化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展提高婴幼儿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的循证实践,制订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并分析循证护理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 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和i-PARIHS模型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并根据审查指标及基线审查结果分析促进因素及障碍因素,拟订障碍因素应对策略,指导临床实施。结果 本实践共纳入11条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了10条质量审查指标,障碍因素主要为接受者方面,患者及家属配合程度不高,护士对操作过程知信行水平欠缺,现场环境方面表现为流程和工具缺乏。结论 本实践基于循证并结合临床专业人员的判断,制订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循证实践持续性应用,完成实践行为闭环,为临床制定和实施基于循证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病人术后谵妄管理证据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构建审查指标,分析循证实践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为临床制定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知识转化模式(knowledge to action framework,KTA)为指导,系统检索、评价、汇总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并明确审查方法,2022年8月20日—9月30日进行基线审查,根据基线审查结果分析循证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结果:共纳入35条证据,对证据进行遴选,最终纳入23条适合临床的最佳证据、27条审查指标。其中10条审查指标的准确执行率为0,9条审查指标准确执行率低于30%,4条审查指标准确执行率较高,在80%以上。对审查指标逐条分析后,明确主要障碍因素为制度流程建立不足、术后谵妄护理工具构建不完善、医护间合作欠佳、护理人员认知缺乏、环境支持不足、人力资源不足等。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和专业判断构建的审查指标科学、有效,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与变革策略的制订可为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术后谵妄管理临床实践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CU患者气道廓清治疗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现状, 分析证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 为拟定变革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和协会网站中与ICU患者气道廓清治疗相关的文献, 根据纳入文献进行最佳证据总结, 以最佳证据为基础构建相应审查指标进行临床基线审查。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22年7—8月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0名护理人员及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审查结果进行障碍因素和变革策略分析。结果共制订33条审查指标, 审查指标临床执行率为0~100%, 其中60.6%(20/33)的审查指标临床执行率<60%。障碍因素主要为气道廓清治疗专科团队涉及人员多且组织难度大、护理人员气道廓清知识认知水平及重视程度不足、科室缺乏相应评估工具和设备、科室内气道廓清治疗实施规范不健全、气道廓清治疗健康宣教资料不完善;变革策略主要为加强领导力支持、开展气道廓清治疗相关知识培训、引进气道廓清治疗相关工具及设备、健全气道廓清治疗实施规范、完善气道廓清治疗健康宣教资料。结论 ICU患者气道廓清治疗最佳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应及时对相关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 检索并总结最佳证据, 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 制订相应的审查指标, 辨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 构建最佳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68名护士、2022年1—4月开展基线审查时的98例气管插管患者和2022年9 —12月开展证据应用后的99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气道并发症(口腔黏膜溃疡、气道黏膜出血、气管食管瘘、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总结28条最佳证据并制定了相应审查指标, 除了6项审查指标(指标11、13、19、20、27、28)由开展循证实践前的97.96%~100.00%提升至10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22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在开展循证实践后均有所提高, 其中有8项指标(指标5、6、9、14、18、21、25、26)执行率从0提升至89.90%~1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型对脑肿瘤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质量审查指标进行临床审查, 分析证据临床转化中的障碍及促进因素, 以推动证据临床应用。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5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93例脑肿瘤患者及神经外科病区、手术室神经外科专项组的33名护士作为基线审查对象。以复旦大学"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 依据"6S"证据金字塔逐层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国际指南图书馆、美国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Medline、医脉通、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1年1月1日所有关于静脉血栓评估、预防、筛查、护理及健康教育的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指南及专家共识, 汇总最佳证据, 制订审查指标进行临床审查;对比基线审查结果与证据间差距, 以渥太华研究应用模型为指导进行障碍及促进因素分析, 并制订相应策略及促进方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条最佳证据, 制订34条审查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循证证据应用于直肠癌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实践,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检索数据库获取CID的最新、最佳证据,组建证据应用团队,制订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开展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证据应用策略,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在证据应用后再次进行审查,主要评价各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与患者对CID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CID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系统层面,构建了多学科合作方式,完善了CID的管理流程,促进了最新、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编制了基于证据的健康教育手册,对科室内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护士层面,护士CID相关知识问卷的回答正确率由53.64%提升到92.70%,6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分别提升至87.88%、89.65%、64.28%、78.57%、100.00%、100.00%。在患者层面,患者CID相关知识问卷的回答正确率由53.06%提升至81.28%,腹泻发生率由43.90%下降至42.42%。结论 CID循证实践提升了护士和患者CID的相关知识,规范了临床护理人员处理CID的流程,完善了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对提升护士的循证实践意识、护理质量等有较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开展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循证护理,制订审查指标,分析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 方法 以知识转化模式为理论指导,纳入适宜临床情境的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证据24条,制订6条审查标准和33个审查条目,以患者为单位现场观察护士的预防行为,依据基线审查结果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循证实践中的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并制订行动策略。 结果 6条审查标准的临床依从率为0~100%,其中,护士对患者和(或)照顾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宣教(0)、护士能正确执行物理预防医嘱(62%)、护士能正确执行药物预防医嘱(81%)、科室开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方案落实的质量控制(21%)存在改进空间。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包括缺乏健康宣教工具和相关流程,护士欠缺相关知识、重视性不足和工作繁忙,以及患者理解力低和参与度低等,促进因素包括组织领导力强、医护团队合作密切、移动护理设备充足、循证科研力量扎实等,据此制订了相应的行动策略。 结论 该研究基于循证并结合临床专业人员判断制订的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证据与临床护理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应充分利用促进因素克服障碍,实施改进,促进证据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围手术期饮食管理的最佳证据,开展循证实践,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7月—2022年3月,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最佳临床决策在临床应用,然后进行2轮临床审查。分别比较证据应用前(98例)、证据应用后第1轮审查(73例)、证据应用后第2轮审查(59例)中49名医护人员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长、术后禁食禁饮时长以及呛咳、口渴感、饥饿感、恶心或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证据应用后,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患者围手术期禁食禁饮时长明显缩短,口渴感、饥饿感发生率较应用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呛咳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条指标的执行率从0~89.80%提升至81.36%~100%,除指标2和13,其余11条审查指标执行率均有显著提升(P<0.001)。结论 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围手术期饮食护理的循证实践,有助于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预防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认知水平、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室护士对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10~100(40.03±13.55)分和65~100(85.12±9.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分别为47.83%和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证据应用前,手术室护士对审查指标17的执行率为98.55%、审查指标16的执行率为76.81%,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在50%以下;最佳证据应用后,审查指标1~9、11~15、18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集束化预防低体温策略在成人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后,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执行依从性,并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应用。通过查看病志和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基线调查和两轮审查,并对证据应用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共形成19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活动锻炼、自我监测及术后注意事项3个维度依从性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各审查指标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科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证据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评估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管理证据实施的临床现状,并系统分析营养干预实施的障碍和促进因素。方法 以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i-PARIHS)为指导,基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最佳证据制定14条临床审查指标开展临床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障碍和促进因素分析,拟定对策。结果 本研究共制定14条审查指标,变革相关培训前其中10条指标执行率<60%,有6条执行率为0;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的工具和流程缺乏和作为接受者层面的医护缺少培训和知识不足。进行变革相关培训后,指标执行率均>60%,8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100%。结论 目前临床在胃癌患者术前实施的营养干预措施与最佳证据存在较大差距,提示临床工作者应积极实施变革,促进最佳证据的应用,改善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管理临床现状,保障该类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护理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障碍因素,促进最佳证据在临床中的应用;构建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纳入项目前期脊柱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护理证据24条,制定审查指标9条,进行护理实践临床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并制定改进对策。结果 9条审查指标临床执行率为0~100%,其中5条指标执行率80%。障碍因素主要为深静脉血栓预防流程不完善、医护人员培训不足、缺乏有效健康宣教等。结论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护理证据与临床实践有较大差异,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证据向临床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循证护理实践中的障碍因素、促进因素,为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依据。方法 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指导,检索、评价及汇总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根据基线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及促进因素。结果 根据11条最佳证据制定18条审查指标,12条指标依从率<60%,其中6条指标依从率为0。障碍因素主要为缺乏规范化流程、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欠缺、培训不足等。结论 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可针对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实施临床变革及管理改进,促进证据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