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含有不同胎牛血清浓度的心肌球培养基分离培养大鼠心肌干细胞(CSCs)的效果,探讨最优的心肌干细胞血清培养浓度.方法 选取15只健康新生Wistar大鼠(出生1天龄),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胰酶和Ⅱ型胶原酶反复消化后,种植于培养瓶中,应用含2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组织块源性心脏祖细胞(CPCs),将所得的培养外植物源性细胞(EDCs)随机分为A、B、C 3组,各组5瓶细胞(25 mL塑料培养瓶),分别应用含10%、11%、15%不同浓度胎牛血清的心肌球生长培养基培养,培养至第三代CSCs时行细胞表面抗原C-kit染色,鉴定C-kit阳性CSCs占所获得细胞的比率,比较所得的细胞数量,生长周期和生长曲线.结果 从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中成功分离培养出CSCs,C-kit阳性率87%.培养后所得细胞数量以细胞倍增水平(PDL)表示,各组细胞PDL呈匀速递增,PDL水平和其递增速率(生长曲线所示)比较:B组>C组>A组.应用含11%胎牛血清的心肌球生长培养基培养EDCs获得的CSCs,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生长周期短(P<0.05),生长数量多的特点(P<0.05).结论 含11%胎牛血清浓度是心肌球生长培养基培养原代大鼠心肌干细胞的最优血清培养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45和CD29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 h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 d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 d。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45阴性,CD29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套可行的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获得高纯度的种子细胞,为构建新型人工皮肤积累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结合中性蛋白酶、四型胶原酶分离单个毛囊组织,分别接种于没有包被的24孔板(A组)、Matrigel基质胶包被的24孔板(B组)和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的24孔板(C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然后采用IV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纯化毛囊干细胞,计算其黏附率,比较筛选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和Q-PCR检测与分析。结果通过显微切割技术结合中性蛋白酶和IV型胶原酶,分离单个毛囊组织,采用完全培养基Matrigel基质胶包被原代细胞培养,IV型胶原差速贴壁法分选纯化出的细胞,经过免疫荧光、细胞形态观察、Q-PCR检测,证实是毛囊干细胞,且增殖力强,可大量扩增。结论建立了一整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体外培养体系,为后期转染毛囊干细胞,构建复合人工皮肤,进行动物实验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分离和体外扩增SD大鼠心肌干细胞的特点。【方法】分离出SD大鼠心肌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改良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心肌干细胞原代培养;分别采用差速消化法、快速消化洗脱法进行传代。【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成纤维样细胞首先从组织块爬出,其后小、圆、亮细胞迁移至成纤维样细胞层上并长成大量集落。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小、圆、亮细胞较易爬出;快速消化洗脱法传代可去除大量成纤维样细胞混杂。【结论】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是一种良好的大鼠心肌干细胞培养方法,快速消化洗脱法传代纯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大鼠周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表面分子鉴定.方法:分别对1,4,8周龄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的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集落呈鱼群状或放射状排列.传代至第3代以后能获得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鉴定CD44、CD90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原代及传代细胞的融合时间相比较,小周龄BMSCs较大周龄BMSCs明显缩短.细胞培养达80%融合时间:原代细胞依次为(5±0.7),(7.8±0.8),(10.2±1.1)d,第3代细胞依次为(3.8±0.4),(5.2±0.5),(6±0.7)d,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4,8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多代传代培养后,1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4周龄和8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维持更好的细胞状态和细胞活性.应用1周龄SD大鼠进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更经济、更快捷、更高效地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数量充足、状态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离高质量和高活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选取出生2月龄的健康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与贴壁分离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贴壁分离法培养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增殖快,细胞活性高,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培养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增殖慢,细胞活性低,但这些差别在传代后消失。离心分离法得到的细胞纯度较贴壁分离法获得的细胞纯度高。结论与离心分离法相比贴壁法获得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较高、贴壁增殖快,具有方法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疗效,并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标记:提取鼠骨髓液,经离心后贴壁法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传代后,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备用。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0只大鼠分成4组。③细胞移植:在梗死区边缘4个不同部位注射植入标记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④药物喂养:采用灌胃的方法,喂养阿托伐他汀5 mg/(kg.d)。⑤术后4周,测定大鼠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检测细胞移植情况及新生血管密度。结果①细胞培养:刚提取的干细胞呈圆形,培养24 h后,细胞贴壁明显,培养液中含有杂质,换液传代后,细胞形态一致,呈梭形。②细胞表面抗原鉴定:传代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31、CD45表达阴性;而CD44、CD54表达阳性。③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升高,舒张末压明显降低,联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④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可见5-溴脱...  相似文献   

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陈康宁  史树贵 《重庆医学》2004,33(10):1519-1521,1524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进行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分离6~8周龄的大鼠胫骨、股骨,用DMEM/F12培养基冲出骨髓,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得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结合MSCs的贴壁特性,获得大鼠MSCs,体外扩增.体外进行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并测定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接种贴壁率、检测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生长状况良好,并能迅速扩增,具有分化形成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的能力;MSCs倍增时间约为28.8h;传代后10h贴壁达95.5% 以上;细胞周期显示有92%细胞处于G0/G1期;电镜显示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SCs具备了干细胞的结构特点.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生长稳定,传代后的细胞适应性强,增殖较快,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使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14(BMP-1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软骨分化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分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至第3代作为种子细胞,对照组A组不加生长因子,实验组B、C、D组分别加入100 ng/ml BMP-14、10 ng/mlbFGF和100ng/ml BMP-14+10 ng/ml bFGF,培养24 h后各组间行细胞增殖比较,14 d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各组间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阿尔辛蓝染色.结果 培养14 d后,A、B、C、D 4组的Ⅱ型胶原细胞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5210±3.7243)%、(40.8271±1.2787)%、(17.2818±1.4242)%、(60.5114±1.7634)%;阿尔辛蓝染结果 为:A组阴性,B、C组呈淡染,D组呈蓝色.结论 BMP-14和bFGF的联合应用较单个细胞因子可以明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及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Li LX  Zhou WB  Tao Z  Deng WJ  Liang WC  Yang ZH  Ye WW  Bao YQ  Jia WP  Hu R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4):2424-2427
目的 研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关的新蛋白FAM172A对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前期研究工作中所构建的pDrive-FAM172A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人FAM172A基因编码框,将扩增产物亚克隆到PDC315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选择插入序列正确的PDC315-FAM172A质粒用脂质体2000转染HEK293细胞,同时用PDC315空质粒作为对照转染HEK293细胞.用噻唑蓝(XTT)法、生长曲线法观察过表达FAM172A基因对HEK293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碘化丙啶(PI)单染色法、膜联蛋白V/PI双染色法观察过表达FAM172A基因对HEK293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PDC315-FAM172A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证实插入序列正确.与PDC315质粒转染相比,XTT显示PDC315-FAM 172A质粒转染使细胞增殖增加约52%(A值为0.21±0.07比0.32±0.06,P<0.01);生长曲线显示PDC315-FAM172A质粒转染使HEK293细胞生长速度增快;PI单染色法显示PDC315-FAM172A质粒转染使细胞凋亡减少约38.5%(分别23.79%±1.36%比14.64%±0.95%,P<0.01),同时G0~G1期细胞明显减少(分别66.79%±1.73%比58.16%±0.75%,P<0.01)而S期细胞明显增加(分别22.62%±1.16%比33.56%±0.94%,P<0.01);膜联蛋白V/PI双染色法显示PDC315-FAM172A质粒转染使早期凋亡细胞减少约28%(13.63%±0.56%比9.79%±0.39%,P<0.01),晚期凋亡细胞减少约29%(7.70%±0.29%比5.43%±0.29%,P<0.01).结论 FAM172A蛋白促进HEK29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使细胞进入S期,提示FAM172A蛋白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参与细胞生长的调控,这为深入研究FAM172A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的分离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潜能。方法:从足月儿脐血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流式细胞检测细胞表面及抗原细胞周期;予10-6M地塞米松、100μg/ml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IBMX)、50μg/ml抗坏血酸的IMDM培养基,对MSCs进行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染色鉴定。结果:成功建立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扩增的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表达CD105、CD29和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型CD31;经脂肪培养液诱导后在细胞胞浆里可见颗粒状红色脂滴形成。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能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SOMATOSTATIN ON THE CELL CYCLE OF HUMAN GALLBLADDER CANCER CEL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last decades, incidence rate of gallblad-der cancer was increasing in China, but the survivorrate was not satisfying even if the radical operationswere performed[1]. Since gallbladder cancer wasnon-sensitive to either chemotherapy or radiothera-py[2,3], many researches had been done to find somenew effective adjuva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patient who suffered from this malignant dis-ease , especially the patients who lost the chance ofresection.Recent evidences showed t…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人类星形细胞瘤细胞系在体外已连续传代培养近3年,传至180代。定名为JCBI。其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典型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70h;培养第6天时细胞分裂指数为33‰;平板集落形成率为49%;染色体数是83条(35%)和82条(27%),为亚四倍体核型,染色体具有明显异常;在免疫抑制小鼠皮下异种移植成功,成瘤率为87.5%;电镜观察JCBI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胶质微丝。用抗GFA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JCBI细胞呈GFAP阳性,证明JCBI确为星形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本细胞系的建立为胶质瘤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细胞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川楝素能有效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P0.01)。川楝素作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 24 h后,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侵袭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川楝素有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增殖、黏附及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ERl蛋白对NIH3T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mPERl转染入NIH3T3细胞中.并以未转染的NIH3T3细胞为对照.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改变。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blot检测节律蛋白mPERI对细胞迁移关键性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 MITT法显示PERl表达上调可以抑制NIH3T3细胞增殖.RT—PCR技术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在NIH3T3细胞中。当节律蛋白roPERl表达上调时,细胞迁移关键性蛋白MMP-2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上调NIH3T3细胞内的PERl蛋白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迁移的关键性MMP-2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人口腔龈上皮细胞中分选出P-钙黏蛋白(P-cadherin)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细胞,并将之与人牙龈结合上皮细胞的黏附、增殖和迁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分离培养人口腔龈上皮细胞,通过磁珠从中分选出P-钙黏蛋白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细胞;分离培养人牙龈结合上皮细胞;测定人牙龈结合上皮细胞、口腔龈上皮细胞及从中分选出的P-钙黏蛋白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细胞的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P-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占全部口腔龈上皮细胞的20%。P-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的口腔龈上皮细胞和人牙龈结合上皮细胞表现出较强而相似的黏附和迁移能力,但前者增殖较旺盛(0.72±0.06), 后者增殖较慢(0.60±0.05,P<0.05); 而P-钙黏蛋白阴性表达的口腔龈上皮细胞与牙龈结合上皮相比,表现出的黏附(48%±6% vs. 87%±11%,P<0.05)、增殖(0.36±0.04 vs. 0.60±0.05,P<0.05)和迁移能力[(10.3±2.7)个 vs. (23.4±4.8)个,P<0.05]均较弱。结论:P-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的口腔龈上皮细胞与牙龈结合上皮细胞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有一定相似性而又有区别,提示口腔龈上皮细胞转化为牙龈结合上皮细胞的过程中,可能不仅仅是部分细胞的简单迁移,其中可能牵扯到更为复杂的基因、蛋白表达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肝癌细胞凋亡模型,探讨顺铂抗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凋亡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用抗癌药顺铂诱导增减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用四氮甲唑蓝比色试验(MTT),细胞形态学检查,DNA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顺铂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并有很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经药物作用后,肝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吴现明显的梯度  相似文献   

19.
改良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简化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方法,提高细胞产量。方法 采用0.25%膜酶、0.05%胶原酶序贯两步消化法消化,细胞悬液在37℃、5%CO2培养箱内孵育培养48h,观察产量和细胞功能。结果 改良的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睾丸支持细胞占细胞总数的90%以上,大大提高了支持细胞的获取量,细胞Fas配体(Fas-L)表达功能正常。结论 改良的分离培养方法简化了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同时提高了细胞产量。  相似文献   

20.
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鉴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 (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 ,hBMSCs)的方法。方法 :从髂棘 (髂前或髂后 )抽取骨髓液 5~ 8ml,经密度离心后的骨髓单核细胞 ,以 10 6/ml浓度接种培养 ,贴壁细胞接近长满后 ,进行传代培养 ,每传一代约 5~ 7d。培养期间进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和钙染色。结果 :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均为贴壁、形态不一的细胞。两种细胞在体外可向成骨方向转化。结论 :人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后仍具有成骨能力 ,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 ,掌握其培养方法为其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