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1篇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防治心血管病,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的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β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疗效肯定。但自2005年起,因受到某些荟萃分析~[3]和英国修改高血压指南~[4]的影响,β阻滞剂的临床价值受到质疑,使临床医生对其在无合并症高血压患者中的长期使用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压(blood pressure,BP)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于2013年1-8月在辽宁省大洼、彰武和辽阳县农村地区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建立了心血管疾病研究队列,并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对其中6893名35岁及以上农村居民进行随访调查。采用交叉滞后通径分析模型描述BP与eGFR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中的因果关系。结果 6893名农村居民(女性占52.3%;平均年龄52.39±10.10岁)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8.74±3.47)个月。对于高血压患者,eGFR与收缩压(systolic BP,SBP)相互影响,但eGFR先于SBP发生变化[eGFR→SBP的路径系数ρ1=-0.112,P<0.001;SBP→eGFR的路径系数ρ2=-0.070,P<0.001;ρ1 vs ρ2,P=0.044];eGFR单向影响舒张压(diastolic BP,DBP)。对于非高血压人群,eGFR与SBP相互影响,无先后之分;eGFR与DBP不相互影响。结论农村高血压患者eGFR和血压是相互作用的,且仅存在eGFR升高先于SBP升高。农村非高血压人群eGFR和SBP是相互作用的,且没有先后顺序之分,eGFR和DBP之间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防控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近些年在新药研制方面出现的几种新药,包括:新一代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直接肾素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剂、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和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劳力性心绞痛患者3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6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2.5 mg,服用2周后若无低血压症状且血压不低于90/60 mm Hg加量至5 mg,均1次/d口服;对照组将美托洛尔缓释片加量至95 mg,服用2周后若HR低于60次/min则减回至47.5 mg,若HR不低于60次/min继续加量至142.5 mg,均1次/d口服。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而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1例)及死亡(5例)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14、11例)(P均<0.05)。观察组5例出现血压低于90/60 mm Hg而停用氨氯地平,对照组1例血压低于90/60 mm Hg,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9.0%)低于对照组(35.8%)(P<0.05)。结论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单纯加量美托洛尔缓释片好,但仍有出现低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负荷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行ATP负荷~(99m)Tc-MIBI门控心肌SPECT显像检查,将左心室心肌短轴和垂直长轴像划分为17个节段,采用视觉半定量评价法评价各心肌节段核素分布情况,计算左心室负荷总积分(SSS)、左心室静息总积分(SRS)、左心室总积分差(SDS),统计缺血节段数,根据SSS值和缺血节段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肌缺血程度;探究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及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其中单支病变患者62例,双支病变患者33例,三支病变患者5例。对临界病变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45例(45.0%),中危组34例(34.0%),高危组21例(21.0%)。多支病变组高危患者比例高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SSS和SDS值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SRS值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共累及143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其中左前降支84支,左回旋支29支,右冠状动脉30支,三组之间SSS值、SDS值、SRS值无明显差异(P0.05)。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与中度狭窄患者间低、中、高危患者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SSS、SRS及SDS间无相关关系。ATP负荷~(99m)Tc-MIBI门控心肌SPECT显像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检出率(76.0%比39.0%,P0.05)。结论ATP负荷~(99m)Tc-MIBI门控心肌SPECT显像可以较准确地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利尿剂一线降压地位的确立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利尿剂降压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噻嗪类利尿剂是第一类有效的口服降压药,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降压治疗基石的利尿剂就已经开始积累循证医学证据.针对利尿剂的7项早期随机化、安慰剂对照的大型临床试验(包括美国退伍军人降压药协作研究Ⅰ、Ⅱ,高血压监测和随机计划,OSLO研究,澳大利亚轻型高血压治疗试验,多项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及英国轻型高血压治疗试验),共入选了45 895人,平均随访4.6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24小时平均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冠心病组(147例)和非冠心病组(61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Marquette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脉压(PP)值将147例冠心病组患者分为≥60mmHg组(96例)和PP60mmHg组(51例),比较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差异。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差异更为显著(P0.05);随着脉压的增高,冠心病的发生比例逐渐增加(P0.05);24小时平均脉压≥60mmHg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比例显著高于24小时平均脉压60mmHg的患者(P0.05)。结论:24小时平均脉压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随着脉压的升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应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23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19)和强化治疗组(n=120),常规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qN),强化治疗组入院采血后即刻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后予阿托伐他汀40mg(qN)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包括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治疗后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ALT、Cr、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改变(P>0.05);强化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15.0%vs.26.9%;心力衰竭:9.2%vs.18.5%,P<0.05),但两组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9.
正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阻滞剂(β-adrenergicreceptor blockers,βB)是一类重要的心血管病治疗药物,在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疾病防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B均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然而,基于以阿替洛尔为代表的第二代βB研究结果,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通过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发生逆转来判断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方法。方法 20例典型房扑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Halo电极经右股静脉置于三尖瓣环上,从远端电极至近段电极呈顺时针方向。于窦性心律下,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线性消融,与此同时,于冠状窦口行S1S1500ms起搏。消融过程中,Halo电极标测显示远端电极及近端电极呈双向传导。以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逆转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 20例均消融成功,无消融并发症发生。消融后,反复电刺激未诱发房扑。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房扑复发。结论冠状窦口起搏刺激下,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出现逆转可作为典型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