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预Notch信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后,建模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MI模型对照组(B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每组15只;另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A、B、C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且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激活Notch信号有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种子细胞.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10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培养基和制备的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对外源性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亚低温对外源性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从侧脑室注射骨髓基质细胞,给予亚低温干预,观察移植后第14、28天低温组和常温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灶周围BrdU(+)细胞数。结果:移植后第14和28天,亚低温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评分,移植第14天多数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已经迁移至梗死灶周围,第14和28天亚低温组较常温组梗死灶周围有更多的BrdU(+)。结论:亚低温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和(或)增殖,对局灶性脑缺血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常压、常氧生存状态下肺发育的影响,及对新生大鼠不同生存时间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变化,为探讨宫内缺氧患儿出生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宫内缺氧模型。实验分为空气对照组(对照组)和缺氧6d组(缺氧组)。两组大鼠出生后均置于常压、常氧下饲养。分别于出生时、出生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行肺血管形态检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肺组织VEGF蛋白表达,实时(real time)-PCR测定肺组织VEGF mRNA表达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随着日龄增长,缺氧组与对照组肺组织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逐渐增加,缺氧组增长幅度减慢,增长曲线与对照组呈交叉现象。缺氧组与对照组大鼠出生后各时间点肺血管形态无明显差异。随着日龄增长,缺氧组内皮细胞增生较出生时减少;内皮细胞水肿明显,于第14天达高峰。结论:宫内缺氧新生大鼠肺VEGF表达增长幅度减慢, VEGF表达影响大鼠生后肺血管发育。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atorial effects of Naomai Yihao(NMYH) Capsules(脑脉一号胶囊)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gene-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on angiogenesis in cerebral ischemic tissues in rats and the mechanism.METHOD: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from bone marrow by an adherence method.Then,BMSCs were transfected with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EGFP-VEGF 165 by positive ionic liposome transfection.A rat mod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was established.Rats were allocated to six groups:model,BMSC,VEGF gene-transfected BMSC transplantation(BMSC/VEGF),NMYH,combined NMYH and BMSC/VEGF(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s.The behavioral rating score(BRS) of rat and the expression of CD34 and VEGF in brain tis sue were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n days 7,14 and 21 after reperfusion.Angiogenesi was observed and evaluated with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RESULTS:The BRS of rats in NMYH,BMSC transplan tation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group(P< 0.001),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MYH and transplantation groups(P=0.619).The expression of CD34 andVEGF in NMYH,transplanta tion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s increased(P< 0.001),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MYH and transplantation groups(P<0.001).The blood vessel area in NMYH,transplantation and com bined treatment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witho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MYH and transplantation groups(P=0.873).CONCLUSIONS:VEGF gene-transfected BMSCs im prove angiogenesis in the cerebral ischemic area NMYH Capsules promote angiogenesis in MCAO rats treated with BMSC transplantation,which show an improved BRS.The mechanism of angio genesis may be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VEGF ex pression.  相似文献   

6.
β-受体阻滞剂促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是否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急性心肌梗塞1周后的大鼠分别用美托洛尔灌胃1-3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VEGF,并计数毛细血管密度,同时观察心率的变化,结果:服用美托洛尔后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用美托洛尔后心率下降显著的心肌梗塞大鼠,其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又显著高于心率下降不明显的大鼠,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以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该作用可能是由窦性心动缓触发的内源性VEGF分泌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A为假手术组,B为细胞培养基(DMEM)对照组,C为BMSCs移植组。B组和C组大鼠进行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制作。脊髓损伤后, B组和C组大鼠分别给予DMEM培养液或BMSCs脊髓损伤周围区注射。术后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OX-2、VEGF蛋白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COX-2、VEGF蛋白在A组大鼠未损伤脊髓组织中均低水平表达。B组与A组相比,脊髓损伤后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则短暂显著增加(P<0.05)。C组与B组相比, COX-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 BMSCs移植能够增加脊髓损伤后COX-2、VEG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损伤大鼠的改善作用机制,本实验通过建立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BMSCs移植对脑动脉栓塞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65、Notch1表达的影响。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动脉栓塞(MCAO)组、BMSCs移植组。检测脑组织栓塞区微血管数量,及各组大鼠VEGF165、Notch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MACO组、BMSCs移植组大鼠的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对照组;MACO组和BMSCs移植组的VEGF165与Notch1的蛋白表达、VEGF165与Notch1的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对照组;BMSCs移植组较MACO组更高。根据结果推测BMSCs移植可能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VEGF165的表达,而促进脑动脉栓塞区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上清液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化钠注射液组(9 g.L-1氯化钠注射液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组(2.0×109L-1BM-SCs悬液2 mL)、上清液移植组(BMSCs上清液2 mL)及混悬液移植组(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2 mL),每组10只。在模型再灌注24 h后,用10 g.L-15-溴脱氧尿核苷(BrdU)溶液标记,连续标记28 d,并于最后1次注射后2 h处死大鼠。观察各组病灶增殖期神经前体细胞的数目变化及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结果治疗后28 d BrdU、Br-dU+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阳性细胞数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氯化钠注射液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BMSCs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悬液移植组较上清液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移植前比较,各组大鼠动物模型移植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从第7天起,与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BMSCs移植组和上清液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能够诱导病灶区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这可能与上清液内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分化诱导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心肌内注射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植入到正常或慢性梗死心肌中后, 研究短期内植入细胞的分布和可利用度。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心肌梗死模型( n =9) 。1个月后, 采用心肌内注射方法将 111 铟 - 羟基喹啉 ( 111Indium- oxine, 111In) 同位素标记的自体 BMSCs (2×106/50μL)植入到慢性梗死心肌和正常对照心肌中( n =6) 。采用序列平面针孔闪烁扫描方法测定 BMSCs移植后 2 h、1 d、3 d、7 d 时的心肌 111In 的放射活性, 并计算植入细胞在心肌内的驻留率。于细胞移植术后第 7 天切取制备心脏横断面冷冻切片, 进行组织放射微成像(Micro- imaging)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观察植入细胞在心肌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心肌梗死(MI)组的心肌 111In 的放射活性在所有测定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放射强度实测值在经由各相应时间点 BMSCs细胞 111In 的自发泄漏率的体外标定值校正后, 计算得出植入的 BMSCs 细胞在慢性梗死心肌(MI 组)中的驻留率平均为 60%, 而在正常对照组心肌中细胞的驻留率只有 25%(P <0.01), 并在 7 d 的随访期中保持稳定。组织放射微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析都证实植入的 BMSCs 主要分布于由注射针头插入损伤或慢性心肌梗死所造成的纤维瘢痕组织中。结论心肌内细胞移植术后 7 d 内,被植入到慢性梗死心肌中的 BMSCs 细胞的可利用度高于被植入在正常心肌中的 BMSCs 细胞的可利用度。植入心肌内的 BMSCs 主要分布于由注射针头插入损伤和慢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纤维瘢痕组织中。  相似文献   

12.
缺氧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VEGF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在缺氧习服过程中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在5000m模拟高原缺氧5、15和30d后,用碱性磷酸酶(ALP)组织化学表达方法显示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心肌组织中VEGFmRNA、VEGF、FLK和Fl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缺氧15d时,右室心肌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C/M)显著增高。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EGF mRNA 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而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胞浆、胞膜及心肌细胞间隙中。机体缺氧时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普遍增强,5d时达高峰。FLK和Flt-1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胞浆、胞膜及心肌细胞间隙中。机体缺氧时心肌组织中VEGF的表达普遍增强,5d时达高峰。FLK和Flt-1主要分布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各组中FLK和Flt-1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在缺氧习服过程中,左、右室心肌毛细血管出现增生,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王立峰  戴艳萍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24-827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cexyurid ine,BrdU)进行标记;大脑中动脉线栓发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 3组:A组22只,做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0×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B组22只,做为对照组,注射1.0 mL培养液;C组22只,做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梗死周围区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脑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进行评分。结果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脑梗死周围区。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5.9%,3周占5.3%,6周占3.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ribrillary acid ic protein,GAFP),约6.3%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评分在各观察时间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梗死病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梗死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应用于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高表达血管生长素(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观察移植后血管新生程度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转染ANG重组腺病毒载体(Ad-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Ⅰ,n=11),单纯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Ⅱ,n=10),注射无血清DMEM培养液的对照组(组Ⅲ,n=10)。体外培养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利用Ad-ANG转染培养细胞,用CM-DiI标记细胞,移植于模型猪心脏的缺血区域。观察指标包括:冠状动脉(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及心脏射血分数、梗死区百分数、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及ANG的表达和分泌。 结果 与组Ⅱ及组Ⅲ相比,组Ⅰ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心脏射血分数增高;缺血心肌区新生血管计数增高,可见大量CM-DiI标记的移植成活细胞,梗死区面积较小,ANG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高表达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缺血心肌,移植细胞成活率高,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肌局部血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玉英  范维琥  蒋霞  李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5):576-578,582,F0003
目的 检测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中血管抑素的表达,探讨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梗死大鼠7、14、21和28d缺血心肌中血管抑素的水平;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趋势。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血管抑素表达明显增加(P〈0.05),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在第7天表达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28d仍略高于假手术组(P〈0.05),VEGF的变化趋势与血管抑素相似。血管抑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血管抑素在心肌梗死大鼠的缺血心肌中表达增加,与VEGF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血管抑素可能参与调节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膜微粒(MPs)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扎SD大鼠左冠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提取血液中的MPs。提取培养SD大鼠的BMSCs,并建立缺氧无血清的干细胞凋亡模型。分别按照不同浓度(即0.5 μg/mL、1 μg/mL和2 μg/mL)的MPs对干细胞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Hoechst染色、Tunel检测、AnnexinV/PI流式细胞学、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来揭示MPs抑制BMSCs的凋亡作用,并用Akt信号通路的通路抑制剂AZD5363来初步探讨其抗凋亡的相关机制。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够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P<0.01);并且其抗凋亡作用呈现出浓度依赖性,0.5 μg/mL 浓度的MPs亦能达到显著抗凋亡作用(P<0.05)。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观察其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无菌分离骨髓干细胞;将36只同种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周边分四点注射BMSCs细胞悬液,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周边注射等容积BM SCs完全培养液。通过心肌组织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血中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 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检测,观察BM SCs移植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细胞移植组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中CK、LDH、M DA水平,提高血中SOD水平。[结论]BM SCs移植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 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建立成年杂种犬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HE染色确认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染色BrdU观察EPCs参与梗死心肌血管形成、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并计数以观察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血管形成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为EPCs;HE染色示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梗死心肌区域标本内小血管上存在BrdU阳性细胞;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的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的血管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犬脐血EPCs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但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低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 HPC)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模型异位病灶形成的影响,藉此进一 步阐明EM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为其防治供新思路。方法Lewis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HPC(8% O2)和常压 常氧(21% O2)处理8 h,随即取其子宫组织移植至正常大鼠腹壁。术后14 d记录移植灶体积,并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和Tunnel法,对血清和腹腔液以及移植前子宫组织和移植病灶进行检测。结果HPC可显著上调大鼠子宫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mRNA(P<0.01),并增加其低氧诱导因子(HIF)-α(P<0.01)表达;与未经HPC的比较,由经HPC的子宫组织 所形成的移植病灶体积显著增大(P<0.01),组织细胞凋亡率减少(P<0.01),VEGF mRNA上调(P<0.01),HIF-α(P<0.01)、VEGF (P<0.05)、CD31(P<0.01)、Ki67(P<0.01)及Bcl-2(P<0.05)表达均明显增加;且移植了经HPC子宫组织的大鼠血清及腹腔积液 VEGF含量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HPC可通过激活HIF-1α/VEGF体系,促进移植病灶内血管生成;并通过上调Bcl-2抑凋 亡因子表达,抑制移植病灶组织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从而促进移植病灶的生长。基于此,我们推测对于EMs高风险对象或 复发患者而言,避免其在位内膜组织反复接受低氧刺激,以及内膜组织脱落前即人为干预抑制HIFs/VEGF体系活化,有望成为 控制EMs发生发展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