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症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睡眠进程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睡眠进程及PSQ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睡眠时间均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减少,PSQI评分均著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个睡眠进程指数及PSQI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可更有利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各100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 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min)延长(失眠症组43.69±11.54,对照组16.01±10.44)、总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14.65±91.89,对照组446.41±77.81)、睡眠效率降低(失眠症组64.51%±18.59%,对照组91.32%±3.58%)、快眼动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3.26±15.61,对照组93.21±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症组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情况不一致.结论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检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心内科住院失眠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且有明确失眠症的老年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3例,均服用一片阿普唑仑助眠。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进程参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HAMA、HAMD)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2%(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潜伏时间、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间及睡眠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合并助眠药物能够改善心内科失眠老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及失眠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并促进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使用右佐匹克隆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和对照组(33例,单用右佐匹克隆治疗8周).采用多导睡眠(PSG)监测技术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多导睡眠脑电图中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睡眠潜伏期、REM(快速眼动)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睡眠脑电图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使用睡眠药物、睡眠紊乱、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等因子分降低更明显。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症状,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脑梗死和失眠症患睡眠参数改变的生物学特点,对30例脑梗死和30例失眠症患及22名正常人,采用多导睡眠图进行通宵睡眠描记,对照分析相关睡眠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均有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多,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眠和REM睡眠及REM活动度降低的特点(P<0.05-0.01),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有关睡眠参数比较也具有差异性(P<0.05-0.01)。提示,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两睡眠参数皆有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特点是脑梗死和失眠症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失眠症的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全夜监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症组的PSG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正常组464.1±22.9分,失眠症组359.7±31.5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9±9.8分,失眠症组31.5±18.4分,P<0.01),醒觉次数多(正常组1.4±0.7次,失眠症组4.9±2.1次,P<0.01),睡眠效率低(正常组94.6±5.1%,失眠症组84.7±8.3%,P<0.01),第一阶段睡眠增加(正常组9.1±1.9%,失眠症组27.9±17.9%,P<0.01),第二阶段睡眠下降(正常组56.2±4.7%,失眠症组45.9±17.7%,P<0.01),第3,4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16.7±4.9%,失眠症组9.1±5.1%,P<0.01),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正常组87.8±11.7分,失眠症组53.8±19.7分,P<0.01).此外,失眠症组有8例(N=8/39,20.5%)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效率综合分析正常,但患者主诉"无睡眠感",有"主观性失眠"存在.结论失眠症患者PSG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睡眠潜伏期延迟和慢波睡眠S1增加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组研究还发现失眠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对象可能属于"主观性失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关托咪定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以及该治疗方法对失眠症过度觉醒的影响。方法对本科室22例失眠症患者行睡眠监测、血清皮质醇检测、相关量表评估及各系统检查,并行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术后复查睡眠监测、血清皮质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行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后,失眠症患者较术前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睡眠总时间延长(P〈0.05),睡眠效率增高(P〈0.05),觉醒次数及入睡后清醒时间无明显减少(P〉0.05),清晨8:00血皮质醇降低(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可缩短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总时间,改善睡眠效率,但对睡眠维持状态无明显改善,并可降低血皮质醇抑制过度觉醒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失眠症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4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研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6周,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改善情况,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焦虑水平,以Theta%平均值、EMG值评价睡眠感及放松程度。结果PSQI总分及因子分、HAMA总分及因子分及EMG值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heta%平均值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失眠症的治疗行之有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在CCU睡眠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为提高CCU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10~2010-03收治我院CCU的患者60例,入院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定后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用Roy适应模式为指导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 CCU中63.4%的病人有睡眠质量问题,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总分5.79±2.62,生存质量改善有效率为82.3%。结论运用Roy适应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全部患者常规治疗原发病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及使用睡眠多导仪监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REM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深睡眠时间等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 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r TMS组采用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伪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刺激1次/天,20min/次,连续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r TMS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r TMS可显著缩短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作用。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妇科病房选取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住院患者76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方面,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1月。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评估SAS、SDS及生存质量量表,并用睡眠监测仪监测患者睡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SDS、WHOQOL-100及睡眠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1月后,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降低,WHOQOL-100评分均升高,睡眠状况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4h内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均高于对照组,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低于于对照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睡眠情况,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11待产的初产妇14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78例和对照组7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时引导产妇的负性情绪。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和指导,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SAS)和抑郁(SP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期初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效增加睡眠时间,改善了睡眠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对慢性皮肤疾病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失眠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干预后治疗组主观评价睡眠质量、觉醒次数、睡眠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9%优于对照组的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临床分析。方法:应用PSG技术对92例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组)和83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PSG全夜监测;比较、分析两组睡眠进程指标:总记录时间(TRT)、睡眠潜伏期(SL)、醒起时间(EMAT)、醒觉时间(ATA)、运动觉醒时间(MAT)、醒觉次数(AT)、睡眠总时间(TSA)、觉睡比(A/TSA)、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快速动眼睡眠(REM)测量值[REM的潜伏期(RL)、活动度(RA)、强度(RI)、密度(RD)、时间(RT)、周期数(NRP)]及睡眠结构[第1阶段睡眠(S1)、第2阶段睡眠(S2)、第3、4阶段睡眠(S3+S4)。结果:(1)睡眠进程: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L显著延迟,EMAT、ATA、MAT、AT和A/TSA显著增加,TSA、SE和SMT显著减少(P<0.05或P<0.01);(2)REM测量值: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RL显著前移,RT显著减少(P均<0.01);(3)睡眠结构: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1显著增多,S2和S3+S4显著减少(P<0.05和P<0.01)。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措施在脑性昏迷患者干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科2012-01—2016-01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伴重度脑性昏迷,根据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分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ICU护理措施,观察组39例在常规ICU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比较2组护理前后不同时期GCS评分(格拉斯昏迷评分)、EEG(脑电图评分)、DRS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并比较2组(AB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意识状态以及苏醒情况。结果干预2~4周后2组GCS、EEG及DR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EP潜伏期情况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态恢复总有效率及苏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有助于患者预后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失眠症患者及2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睡眠调查及全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结果:失眠症组主观入睡时间、醒觉次数、睡眠潜伏期的评估值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主客观入睡时间的评估显著不一致。结论:失眠症患者对失眠障碍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在临床诊断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联合系统性家庭护理干预对于轻中度产后抑郁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后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联合系统性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睡眠时间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联合系统性家庭护理干预对于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的PSQI评分,EPDS评分,降低患者的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