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LANDSAT ETM+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应用陆地卫星 7(LandsatEnhancementThematicMapperPlus,LandsatETM +)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方法 :对Landsat7获取的TM 2、TM3、TM4图像伪彩色合成 ,然后在ERDAS8 5软件支持下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 ,分析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结果 :ETM图像非监督分类可将江宁县江滩地表分为 10类 ,除可识别的水体及裸露地表外 ,其余各类需实地勘察才能确定其所代表的地表景观。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分析发现 ,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中 ,主要为 5 ,6 ,7,9四类地表景观 ,其中以 6 ,9两种地表的比例最大 ,且以 6 ,9两种地表为主的孳生地的钉螺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孳生地的螺密度 (u =19 0 0 ,P <0 0 5 ) .结论 :非监督分类的 5 ,6 ,7,9类 (尤其是 6 ,9两类 )景观适宜于钉螺的孳生与繁殖 ,同时说明应用LANDSATETM +图像进行江滩钉螺孳生地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江宁县气候因素在钉螺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求钉螺分布与环境气候因素的关系 .方法 收集江宁县 1990 / 1999螺情及同期的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等气候环境资料 ,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 影响不同流行区钉螺分布的环境因素不同 ,其中江滩型钉螺密度与1月份平均气温正相关 (r=0 .6 6 4 ,P<0 .0 5 ) ,山区型钉螺密度和 3及 10月份日照时间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710和- 0 .70 3,P均 <0 .0 5 ) ;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 ,江滩型钉螺密度与 1和 2月份的气温存在 Y=- 1.75 2 +0 .392 t1 +0 .2 74 t2 的关系 (其中 t1 ,t2 分别代表 1,2月份的平均气温 ,Y代表钉螺密度 ) ,山区型钉螺密度与 3月份日照时间存在 Y=0 .70 7- 0 .0 0 375 s3关系 (s3为三月份日照 ) .结论 山区型钉螺分布受日照影响较大 ,过强日照不利于钉螺的生长繁殖 ;而江滩型钉螺分布受气温影响较大 ,过低气温亦不利于钉螺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病流行与螺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张治英  徐德忠  孙志东  周云  周晓农 《医学争鸣》2002,23(11):1023-1025
目的:分析1991/1999江宁县血吸虫病流行及钉螺分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患者群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周期钉螺面积变化呈徘徊态势,江滩是江宁县钉螺的主要分布区域,占总钉螺分布面积的95%,江滩型钉螺密度明显于大山地型(P<0.01),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山地地区(P<0.05),在一定时期(1991/1998),该县血吸虫病的流与有螺面积,钉螺密度变化密化相关(r分别为:0.776,0.896,P均<0.05)。结论:江滩地区仍是血防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螺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感染率和钉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1年全县尚有钉螺面积96.3273万m2,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03%。2001~2011年鹤庆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6项指标无相关性,但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存在相关关系。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钉螺自然感染率等4项指标无相关性,而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3项指标有相关性。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血吸虫人畜感染率与螺情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于指导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京市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分布特征和钉螺控制效果,为制定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南京市螺情与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南京市钉螺面积共计1 511.42 hm2,较2011年钉螺面积下降了37.47%,现有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湖滩地区,占94.88%。在不同类型中江湖滩地区的钉螺分布在边角滩、矮圩内滩和江滩其他环境;内陆地区的钉螺则主要分布在通江河道;山丘地区的钉螺主要分布在溪沟和草滩及渗水滩。2011—2018年活螺密度维持在0.07~0.15只/0.11 m2水平,逐年的钉螺分布面积与有螺环境药物灭螺覆盖率间呈负相关关系(P=0.007)。2018年市级开展灭螺效果评估,结果为钉螺校正死亡率90.53%,活螺密度下降率93.75%。结论 药物灭螺仍是控制钉螺密度的有效手段,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强调药物精准灭螺与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好血吸虫病防制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提高成效,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前  田斌  张正球  唐明亮  吴锋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10-1312
目的观察异地江滩钉螺迁入仪征新涨滩后的生存、繁殖和螺口消长动态变化,为江滩现场螺情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鄂、赣、皖和仪征本地江滩钉螺,在室内作适应性饲养数天并作雌雄配对后放入现场滩地特制的螺笼内饲养,定期观察其钉螺的生存、繁殖和螺口消长变化。结果鄂、赣、皖3地江滩钉螺迁入新涨滩地后的越冬死亡率为15.96%~21.74%,年生存率在21.33%~30.38%之间;三地钉螺与本地对照生殖腺发育正常,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周期变化特征;产卵高峰期在3~5月间,其中鄂、赣、皖三地钉螺比本地对照的产卵高峰有所推迟(约15d左右),而产卵数、螺卵孵化率和年增殖倍数与本地对照钉螺间均无显著差异(χ2=0.11820、0.62540和1.38699,P均〉0.05);同时在长江汛期实验滩地水域打捞漂浮物检获钉螺6次(68只)。结论鄂、赣、皖三地钉螺迁移至仪征新涨滩地后均能生存和繁殖并受着外来钉螺随漂浮物侵袭滩地的威胁,但在短期内不会构成滩地螺情的迅速蔓延。提示今后加强新涨滩地的螺情监测,防止外来钉螺侵袭并对现有密度较高的有螺滩地,强化灭螺措施确保灭螺质量依然是关键,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武汉市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的各项螺情指标,探索螺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武汉市863个历史及现有螺点的螺情数据资料,建立螺情资料空间数据库。使用Arcmap10.2的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对2017年螺情监测的活螺密度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武汉市现有钉螺环境分布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心在武汉市西南面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现有螺点和历史螺点植被类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历史螺点现在环境类型和历史环境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现有螺点的现在环境类型与历史环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分布具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z= 14.386 223,P<0.001),钉螺分布呈聚集模式。钉螺分布热点在武汉市西南角东荆河区域(蔡甸区、汉南区)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冷点集中在滠水近长江段东面区域(黄陂区)以及府河沿线。结论 植被类型和环境类型改变可能对现有螺点钉螺密度减少、消除,转化为历史螺点的过程有影响;武汉市钉螺分布具有地域聚集性且热点分布于东荆河流域以及长江沿线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8.
陈美  彭孝武  张华明  刘雄  刘军  李霞  张瑕  崔彩霞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492-1494,1515
目的探讨有螺环境按钉螺密度高低分段定级现场查螺方法的优劣,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方法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钉螺环境按500 m为段进行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 m和10 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结果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10 m设框调查2 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 6只/0.1 m2;50 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 7只/0.1 m2。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8 9,P0.05),但10 m设框调查所用工时是50 m设框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结论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段定级的查螺模式可节省查螺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的分布现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在高原峡谷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在西甸和新庄两个行政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化疗、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观察和考核防治效果.结果 西甸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6.43%和1.68%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8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68.11%、79.44%、84.14%、85.32%、72.22%,2008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新庄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3.45%和0.49%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7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08年以来没有发现家畜血吸虫感染;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76.60%、19.51%、64.10%、63.80%、74.23%,2007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鹤庆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效果良好,防治成绩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以及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因素等,2021年云南省选择3个省级和15个县级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疫区村作为监测村。通过查阅收集监测村血吸虫病常规疫情监测资料,结合钉螺和野粪调查等风险监测,综合分析各监测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对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等5项敏感指标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结果 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7个属于传播阻断有螺县,其余均为消除县。在32个监测村共调查钉螺152 447框,其中有钉螺3 043框;捕获钉螺15 895只,其中活钉螺15 727只;累计查出有螺面积58.87 hm2,钉螺复现面积34.19 hm2,有螺框出现率2.00%,活螺平均密度0.103 2只/0.11 m2;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未发现阳性钉螺。在14个流行县(市、区)的27个监测村中共捡获野粪1 374份,来源以牛、狗、羊、马属动物、猪等为主,全部为阴性。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目平湖洲滩钉螺的消长及影响因素,为控制或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目平湖五一村垸外洲滩为试点,收集当地2002-2007年的气象、水位资料,现场观察各年度的钉螺分布、消长及环境变化情况,分析钉螺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气象、水位、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钉螺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活螺平均密度和年降雨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0.822,P〈0.01),其回归方程为Y活螺密度=-24.552+0.066X降雨量。2003-2005年,各年度气温、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无明显变化,钉螺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6年气温、湿度、日照时间与2003-2005年无明显差异(P〉0.05),但降雨量减少(3、8~9月)、水位明显下降(8~11月);同时,2005年洲滩进行了开沟抬垅、封洲植树等人工改造。2006年开始钉螺密度显著下降、钉螺死亡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目平湖(西洞庭湖)每年的气温、湿度、日照时间相对稳定,影响本地洲滩钉螺分布及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地理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2.
陈勇  张世清  高岚  张戎 《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0):941-946
目的 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芜湖市钉螺分布的影响,为制定芜湖市“十四五”血防规划和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调查芜湖市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环境钉螺分布情况,对捡获的钉螺压碎镜检,了解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统计活螺密度等指标。结果 芜湖市历史有螺面积为14 475.24 hm2,现有钉螺境面积为4 588.72 hm2,其中湖沼型及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4 210.32 hm2和 378.40 hm2。全市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4.59%,平均活螺密度为 0.50只/0.1 m2。全市钉螺孳生环境 2 745处(块),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491处(块)和2 254处(块),分别占17.89%和82.11%。现有钉螺面积主要分布于滩地和沟渠环境,分别占现有钉螺面积的92.51%和6.29%,还有部分钉螺分布于塘堰、水田等环境。在全部历史有螺环境中,以Ⅱ类、Ⅲ类环境(目前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居多,共1 739处(块)(占63.35%)。全市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268.21 hm2结论 芜湖市钉螺分布点多面广,钉螺多分布于滩地,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本次调查在3个县(市、区)的30处(块)滩地环境出现钉螺扩散。要加强灾后螺情监测,并将Ⅱ类、Ⅲ类环境作为螺情监测的重点区域,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降低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防治进程的影响,促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湖沼型疫区沟渠反复药物灭钉螺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灌渠1条,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喷洒法反复实施药物灭螺,每次药物灭螺后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近期(14d)和远期(30~90d)效果现场考核,观察钉螺死亡率、螺口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变化情况。结果4次药物灭螺,近期效果考核钉螺死亡率在87.35%-90.48%之间,校正死亡率分别87.29%、84.69%、88.74%、88.47%,与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14、430.00、241.83、61.07,P均〈0.0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4.35%、85.48%、91.94%、94.35%;未发现感染性钉螺。3次远期效果考核钉螺死亡率在4.76%~23.33%之间,与灭前比较无差异;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35.48%、29.84%、50.87%;后2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反复药物灭螺对控制感染性钉螺作用明显,但对年度钉螺螺口消长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钉螺体内酚氧化酶的活性及观察丙烯基硫脲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①酶组织化学法检测钉螺体内酚氧化酶:采自芜湖江滩的钉螺成螺(包括雄螺和雌螺),解剖后,软体组织置含50 mmol/L邻苯二酚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37℃孵育,于第0、5、30 min,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酚氧化酶在螺体内的分布并记录。②丙烯基硫脲对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解剖后的钉螺成螺软体组织,在置入邻苯二酚缓冲液的第0、5、10 min后与丙烯基硫脲作用5 min,最后置入邻苯二酚缓冲液中,观察酚氧化酶催化活性。结果:酶组织化学法显示,钉螺的肝脏部位出现酚氧化酶催化底物邻苯二酚生成的最终产物黑色素。经丙烯基硫脲作用后,酚氧化酶活性被抑制,停止生成黑色素。结论:雌雄钉螺体内均存在酚氧化酶,而且在肝脏部位可能具有较高的酶活性。丙烯基硫脲对酚氧化酶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1990/2002血吸虫病情与螺情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 1 990 / 2 0 0 2年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情与螺情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关系 ,为当地退田还湖试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比较退田还湖试点退田还湖前后及其与对照点的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 ,分析粪检阳性率和活螺密度、有螺面积的关系 ,进行流行病学描述 .结果 :退田还湖后试点的活螺密度显著增加 (P <0 .0 5 )而对照点有增加但不显著 (P >0 .0 5 ) ,退田还湖后试点粪检阳性率显著增加 (P <0 .0 1 ) ,而对照点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变化趋势图显示双退点有明显升高趋势 ,单退点升高趋势不明显 ,对照点有下降趋势 ,血吸虫粪检阳性率与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 =0 .788,P =0 .0 0 4 ) ,血吸虫粪检阳性率与活螺密度变化呈正相关 (r =0 .76 4 ,P =0 .0 4 5 ) .结论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试点血吸虫病的流行与有螺面积、钉螺密度关系密切 ,退田还湖使得血吸虫病地流行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靖西县是岩溶地形的石山区,地下河道纵横,环境复杂,适于钉螺生长繁殖。1958~1972年发现有螺面积3532897平方米,分布在13个公社54个大队;1958年统计钉螺平均密度1.25只/平方市尺,最高密度194只/平方尺,是广西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1958年以来,反复采取铲埋、开新填旧、火烧和药杀等灭螺措施,钉螺面积大大缩小,到1973年仅5685平方米,相当于原有的0.16%。但从1974年到1980年,年年都查到残存钉螺。现将1975~1980年发现的资料较完整的41个残存螺点(以下称螺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藁杆双脐螺是传播曼氏血吸虫病重要的中间宿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该螺的分布与扩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藁杆双脐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测该螺的孽生分布、曼氏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获取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深圳市螺的分布有较强的聚集性,其密度高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螺很少出现在水质极好或极差的环境中,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小且坡度在0~9之间、植被为3~9的环境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域温度、湿度的差异对螺分布影响较小。且各环境因素对螺密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境相关性有坡度植被湿度水质温度。结论分析结果显示藁杆双脐螺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环境因素影响其生存条件,并与其分布密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洪涝灾害对钉螺扩散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利用1979—2005年长江水位资料,分析钉螺扩散与洪水水位的关系,同时对特大洪水溃堤地区进行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调查。结果27年中有新发现钉螺和钉螺回升15年,累计新发现1059.86万m2,回升501.89万m2,其中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发生在高水位当年或随后的2~3年,新发现和回升钉螺主要为江滩和洲滩;特大洪水溃堤地区钉螺面积未见扩大,病情稳定,但螺情调查活螺密度及感染性钉螺密度较灾前分别增高112.1%和204.5%。结论洪涝灾害造成钉螺扩散,在水位无法控制的江洲滩地区灭螺效果难以巩固,洪灾后应加大对江洲滩地区螺情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时期下洞庭湖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繁殖扩散和血吸虫病流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靠近洞庭湖的一块草滩为现场,采用系统抽样选择和固定查螺点,每月查螺后分框记数,测量钉螺体型,压螺鉴定死活并观察生殖腺变化。首先计算各月钉螺密度、死亡率及雌雄比例,其次绘制密度、死亡率曲线并对钉螺密度进行Cox-Staurt趋势检验,做雌雄月份分布条图并进行χ2检验,电镜分析钉螺生殖腺变化情况。结果 2007年11月钉螺活螺密度最大,为11.09个/0.11 m2;2008年11月最小,为1.25个/0.11 m2;死亡率出现两次高峰,2008年2月出现最大值,为88.80%,2008年11月再次出现高值,为73.78%。Cox-Staurt趋势检验尚不能认为钉螺密度有下降趋势。雌雄构成无明显月份差异(χ2=18.14,P=0.11);生殖腺5月份卵巢较萎缩,8月份水下卵巢极度萎缩,雄性生殖腺未发现明显变化。电镜发现大雪冰冻天气和水淹下钉螺生殖腺有明显变化。结论 湖南持续大雪冰冻天气可能对钉螺生态有一定影响。钉螺密度波动下降,观察现场钉螺种群可能处于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