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目的:运用脑功能成像方法,观察针刺神门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双侧神门穴.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统计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神门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加用神门穴后,VD患者双侧顶叶、患脑乓脑、尾核的葡萄糖代谢升幅提高(P<0.05),患脑额叶、健脑颞叶、枕叶、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幅降低(P<0.05);VD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小脑、健脑顶叶、枕叶血流量的升幅提高(P<O.05).结论:针刺神门穴,对皮层的影响大于对基底节区的影响;就基底节区而言,针刺神门穴相对特异地作用于尾核;就皮层而言,针刺神门穴相对特异地作用于顶叶.  相似文献   

2.
不同层次针刺阳陵泉穴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fMR 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 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侧额叶、顶叶、颞叶等脑区激活点数的分布有一定差异,皮部浅刺较多(P<0.05)。同时,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相对集中刺激双侧顶叶、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小脑、右侧岛叶等区域;而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在双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右侧枕叶、小脑。结论: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能激活脑部不同功能区,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主要激活的脑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以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刺水沟穴对脑部的作用特异性.方法: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水沟穴,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PET和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统计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水沟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加用水沟穴后,VD患者患脑丘脑的葡萄耱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组(P<0.05);健脑额叶、项叶、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VD患者患脑额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组(P<0.05);健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水沟穴,能够相对特异地作用于VD患者的各脑叶、丘脑和小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针刺得气对受试者脑功能的影响,为客观表征针刺得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30例健康受试者的手三里穴分别施行得气与不得气针刺操作,以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价受试者主观得气感,并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全程采集受试者脑功能信号,比较针刺得气与不得气时受试者的脑激活和脑连接情况;分析主观得气感与脑功能激活的相关性。[结果] 针刺得气激活了双侧额叶岛盖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左侧三角部及右侧额极区,使同侧顶叶和颞叶、左侧颞叶与右侧顶叶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增强;受试者得气感与脑功能反应具有相关性。[结论] 针刺得气可激活受试者双侧额叶,增强不同脑区间的功能连接性,受试者脑功能反应可能有助于客观表征针刺得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胃俞募配穴与非经非穴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Ho)和胃电图(EGG)的影响,探讨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FD患者胃运动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将37例FD患者随机分为配穴组(19例)和非穴组(18例),分别予以双侧胃俞+中脘、同节段非经非穴针刺治疗,同时选取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rs-fMRI)扫描和EGG检测,观察2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各脑区ReHo及EGG变化情况,并对差异脑区ReHo变化与胃运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①配穴组EGG振幅、频次均增高(P<0.05~0.01)。非穴组EGG振幅增高(P<0.01),频次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FD患者小脑、额叶、扣带回、脑岛、颞叶等脑区内不同区域ReHo值异常。配穴组针刺后FD患者梭状回、后扣带回等脑区ReHo值增高(P<0.05),海马、额中回等脑区ReHo值降低(P<0.05)。非穴组针刺后FD患者小脑、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角回等脑区ReHo值发生变化。③相关性分析可见:配穴组颞上回、颞极颞中回、后扣带回、额中回、海马与EGG变化相关。非穴组各差异脑区ReHo值变化与EGG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FD患者多个脑区ReHo值变化且其对胃运动调节效应优于非穴,海马、后扣带回等脑区可能参与了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胃俞募配穴针刺可能通过对边缘系统、胃肠感觉矩阵相关脑区的良性调控而发挥对FD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特点,以期探讨MCI与A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13例AD患者、10例MCI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HC)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测定.结果 (1)健康老人可出现顶叶、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但程度较轻;MCI患者顶叶葡萄糖代谢进一步减低,痴呆组顶叶、颞叶和额叶葡萄糖代谢减低更为明显.(2)AD组的额叶(包括额叶上、中、下回、眶回和直回)、颞叶(包括颞叶上、中、下回);顶叶(包括顶上小叶、缘上回、角回)、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前部、岛叶)、基底节(包括丘脑、尾状核、杏仁核)等脑区rCMRglc减退较明显,与MCI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P<0.001).(3)MCI组在额叶、颞叶,顶叶、边缘系统、基底节等脑区rCMRglc均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都有所减低,但其差异多数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MCI上述脑区的功能状态处于正常老人与AD患者之间.只有在左侧尾状核rCMRglc减退较明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的额叶、颞叶、顶叶、边缘系统、基底节等部位的脑葡萄糖代谢均有减低,提示AD患者脑功能全面减退;而MCI患者葡萄糖代谢水平介于正常老人与AD患者之间,仅有左侧尾状核功能减退最显著,提示左侧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减低对MCI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针山根穴治疗原发性失眠(PI)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10例PI患者(治疗组)在浅针治疗前后及1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扫描,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区功能连接差异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主要有左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回、右豆状核、左侧尾状核。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双侧脑岛、双侧脑干、左侧尾状核、双侧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结论 PI患者存在情绪回路功能的异常;浅针刺激山根穴能改善情绪回路的功能,可能是浅针治疗PI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Scenium软件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建立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方法收集318例健康体检者的脑PET图像,按年龄分7组.用Scenium软件进行图像归一化并勾划脑区,得到不同年龄段各脑区SUV平均值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各脑区葡萄糖代谢随年龄增加呈递减趋势,31~40岁、51~60岁年龄段明显;减低显著脑区有额叶、颞叶、岛叶、扣带回及基底节,左侧较明显;小脑、杏仁核、海马及海马旁回减低不明显.结论正常人脑功能代谢随年龄增加呈非匀速性、非对称性减低.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为功能性脑疾病PET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探讨针刺外关穴对脑的激活效应。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非穴,对双侧顶叶、额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扣带回、海马、小脑、脑桥等多个脑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激活;ROIs激活几率和激活点数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大于非穴(P〈0.01);激活强度统计表明,针刺外关穴与非穴对于各脑区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穴”比较,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小脑,该效应与外关穴临床功效的中枢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线索诱导海洛因依赖者功能磁共振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心理渴求及抗复吸的机制.方法:对海洛因依赖者观看海洛因和针刺足三里时进行全脑功能磁共振扫描,识别与线索诱发渴求有关的特异脑功能区,并与针刺比较激活脑区的差异.结果:参与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反应的激活脑区广泛,主要集中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脑区,针刺后被激活的脑区集中在边缘回.结论:针刺足三里与观看毒品脑激活区不是简单的脑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的SPECT脑灌注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SPECT脑灌注显像在偏头痛发作期及相关穴位针刺下的改变特点 ,探讨其临床辅助诊断价值及针刺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 4 0例偏头痛患者的发作期以及相关穴位针刺治疗中进行SPECT脑灌注显像。结果  30例SPECT脑灌注显像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量明显降低 ,且与头痛部位相关 ,针刺中局部脑血流量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SPECT脑灌注显像弥补了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和结构影像学对偏头痛诊断的不足 ,可作为偏头痛的临床辅助诊断方法。针刺治疗可能对偏头痛有效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痰、5-羟色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和 5 -羟色胺 (Sereotonin ,5 -HT)的影响 ,并探讨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颈静脉 (ExternalJugularVein ,EJV)中NO和 5 -HT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NO显著升高 ,5 -HT显著降低 (P <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NO显著降低 (P <0 .0 1) ,5 -HT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针刺不仅能治疗偏头痛 ,而且能减慢 5 -HT的降解 ,抑制NO的释放。推测针刺偏头痛可能是通过调节 5 -HT和NO的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的检测价值。方法:确诊的257例偏头痛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P<0.01,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别;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间歇期不同年龄段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χ2检验,P>0.05。结论: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偏头痛患者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皮部引流法联合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各45例,针药组给予皮部引流法联合口服散偏汤治疗,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1)治疗后,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5.6%,针刺组为82.2%,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针药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部引流法联合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MAPK/ERK通路及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 针刺联合亚低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方法:参照Longa 线拴法复制并改良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将90只SD大鼠 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针刺及亚低温治疗72 h后,观察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2, 3, 5-苯氯化四氮唑(2, 3, 5-triphenyl-2H-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百分比,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及Bax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MEK-2, 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梗死面积百分比升高,凋亡细胞及 Bax表达增多,Bcl-2表达减少,MEK-2,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或P<0.01)。经针刺及亚低温治疗后,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百分比、Bax表达减少, 凋亡细胞及MEK-2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Bcl-2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K-2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或 P<0.01)。与亚低温组比较,针刺联合亚低温组MEK-2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1)。结论:针刺及亚低 温均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细胞凋亡、Bax表达及升高Bcl-2表达,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其机 制可能是通过MAPK/ERK通路,降低MEK-2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调节凋亡相关因子Bcl-2表达和Bax表达来实现 的。针刺联合亚低温在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及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EK-2,ERK1/2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上优于针刺 或亚低温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小儿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TCD对48例偏头痛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查,对照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偏头痛患儿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相应药物治疗后,其相应指标恢复正常。结论:TCD检查可为偏头痛提供临床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以及针刺组给予Bannister's颈动脉引流法以建立大鼠脑缺血的动物模型。针刺组造模7 d后,在大鼠保持清醒的状况下,固定于自制鼠架上,予以百会穴平刺2 mm,捻转1 min增强针感,留针20 min;水沟穴点刺1 mm,捻转1 min增强针感,不留针;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其余两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措施,至实验结束。比较各组大鼠情况、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海马脑细胞凋亡百分率、椎体细胞数、血管内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血管密度、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un N-ternuial kinase,p-JNK)以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1/2)蛋白表达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数较低;与治疗后7 d比较,治疗后14 d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针刺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高,锥体细胞存活数较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低,锥体细胞存活数较高(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以及针刺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以及血管密度较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组VEGF蛋白表达以及血管密度较高(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以及针刺组p-JNK、p-ERK1/2蛋白表达较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针刺组p-JNK蛋白表达较低,p-ERK1/2蛋白表达较高(P0.05)。结论:针刺能够上调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水平,下调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提高促进组织脑血管形成,调节p-JNK以及p-ERK1/2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损害程度,显著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修复,这可能是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曹磊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99-100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符合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制订的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且处于急性期的患者56例,给予针刺加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0.5、24、48、72 h头痛强度和伴随症状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各时间段两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96.43%。结论:针刺治疗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有明显止痛效果,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MCAO大鼠血NO、ET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针刺对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所致局限性脑缺血大鼠血液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采用穿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 ,研究针刺人中、内关以及曲池、足三里对大鼠血NO、ET的影响 ,并与针刺地机、经渠和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针刺曲池、足三里和人中、内关均可使慢性脑缺血大鼠血液中升高的NO的水平降至正常 ;地机、经渠针刺组NO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和其他针刺组 ;对血ET无明显影响。结论 :针刺人中、内关和曲池、足三里可降低NO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Acutecerebralhemorrhage(ACH)isadiseaseofhighoccurrence,highfatalityrateandhighdisabilityrate.Inordertoreducethefatalityanddisabilityrate,thecomprehensivetherapy,especially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al(TCMWM)therapyareoftenusedtot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