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冬梅  张兰慧 《新医学》2005,36(10):599-600
1病历摘要 详见本刊2005年第7期第416页. 2临床讨论 总结本例有以下特点:①6个月婴儿,病程3个月;②拒绝被竖抱,体格检查示脊柱、左下肢外侧及足背有隆起,硬肿、边界不清,按压时哭闹,表面无红肿、发热,体温37.5℃;③面色稍苍白,轻度贫血貌,卡介苗接种部位有干燥皮痂,无渗液,左腋前可见一较深皮窦,潮湿,OT( );④X线检查示全身广泛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骨膜增生反应,以长骨干骺端为主,跖骨、下颌骨也可见.双肺散在颗粒状阴影,右下肺野透明度减低.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脊髓病变部位、受累范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SCD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随访提供了良好的检查手段。现报道我院经临床确诊的2例SCD的脊髓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结肠传输的X-线不透标志物,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将硫酸钡粉与海藻酸钠搅匀后滴入氯化钙溶液中反应生成稳定的小球,考察其体外稳定性及体内有效性。结果:所制不透X-线标志物抗腐蚀性,在胃肠中不崩解,在X-线结肠片中显示清晰。结论:本实验研制的X-线不透标志物质量稳定可控,适用于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平山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报道4例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颈椎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平山病MRI表现的发病机制。结果自然体位MRI上4例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萎缩变扁,1例萎缩的颈髓内可见异常信号。屈颈位MRI显示4例患者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膜外间隙增宽,可见迂曲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不同体位的颈椎MRI扫描能显示平山病患者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屈颈位的表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研究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引起脑内功能区的变化,并与近年来相关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改良组块设计方案,针刺左侧足三里穴进行fMRI扫描,实验数据采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采用Monte Carlo模拟阈值校正方法(P〈0.05,α〈0.05)确定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引起双侧海马旁回、额中回、扣带回前部、右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及脑桥区域信号减弱,右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顶下小叶区域信号增高。结论针刺正常人左侧足三里穴主要引起颞叶和边缘系统的脑功能变化,并且以信号减弱为主。与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有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itK1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对5年来所有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常规肌注VitK1,观察其围产期颅内出血的发病率。结果所有1150例新生儿,除10例患儿因各原因死亡(包括早产、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等)外,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其中有6例患儿因早产(7个月以下)、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因素等致脑瘫、癫痫、先天畸形等遗留智力发育障碍,但均非颅内出血。结论VitK1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典型与非典型CT与MT表现,提高对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诊断SPTP49例,其中CT28例,MRI22例,有8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13-64岁,平均年龄31.4岁,男女比为1:3.46,其中年轻女性29例(小于等于40岁,59.2%),老龄女性9例(大于40岁18.4%),男性11例(22.4%)。肿瘤最大直径为0.8-10.5cm,平均4.9cm,最大径大于5cm有21(42%)例,3cm至5cm之间有16(32%)例,小于3cm有13(26%)例。48例为单发,1例多发,病灶位于胰腺钩突部3例,头部13例,头颈部1例,颈部8例,体部10例,体尾部9例,尾部6例。SPTP典型的CT与MRI表现为单发不均质囊实性肿块,有包膜易出血,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本组分别约占92.6%与95.5%。非典型SPTP影像表现主要为肿块的恶性生长方式与动脉早期明显强化,本组有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1例肝转移,胰管轻度扩张2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例;CT与MRI检查动脉期早期明显强化分约占7.4%,4.5%。结论典型的SPTP影像学表现特征性明显,CT与MRI诊断容易,而非典型的SPTP容易术前误诊,但其影像表现亦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正>男,55岁,因"反复腹胀伴双下肢肿胀7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7月入院。查体:肝病面容,腹部膨隆,脾脏肋下可及,双下肢肿胀。患者2005年因不明原因腹胀来我院就诊,无乙肝病史,肝功能检查示ALT 270U/L,AST 185U/L,血铜蓝蛋白0.08g/L,铜氧化酶0.02活力单位/L,24h尿铜1 303.02μg/L,角膜K-F环阳性,腹部彩超示肝硬化、腹水。临床确诊为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予以排铜、保肝治疗,出院后病情反复,于2011年7月因脾功能亢进行脾脏部分栓塞术。近半年患者腹胀加重,2012年7月我院上腹部CT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肝豆状核变性颅脑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例临床确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均进行颅脑MRI常规扫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序列扫描,经过工作站处理获得参数图,分别测量两侧豆状核及丘脑的ADC值、D*值、D值、f值(标准ADC值、快扩散ADC值、慢扩散ADC值、灌注分数)。比较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豆状核变性组豆状核的D*减低、f值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丘脑的ADC值增加、D*值减低、D值增高,并有统计学差异(其中ADC值和D值P<0.05,D*值P<0.001)。结论 IVIM基于双指数模型,使用多b值计算,可同时获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及丘脑的弥散及灌注信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颅脑病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性,17岁,因双下肢多发肿块10年伴双膝关节及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年入院,拟诊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osteochondromatosis,HMO);既往无外伤史,患者叔叔及堂兄有多发性骨软骨瘤病史。患者于2006年行双膝部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骨软骨瘤。体格检查:左髂骨后方、双膝关节附近、左上臂扪及多发肿块,边界清楚、质硬、活动度差,局部有压痛,双足部分趾骨短小畸形。我院骨盆+双下肢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双侧髂骨、股骨、胫腓骨及右侧跟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