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应用Centerpiece开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术中应用Centerpiece开门钢板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结果: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1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术前和术后应用改良JOA17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总体改善率为82.7%。仅有3例患者在术后6月残留轻度轴性症状。结论:Centerpiece开门钢板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简单、安全,能可靠固定椎板于开门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颈椎活动度的干扰,有效减轻术后轴性症状,短期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对照组患者选取传统不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术后出现7例轴性症状,对照组出现8例轴性症状,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相比,同样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较少的并发症,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够降低出血量及简化手术步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锚定法)、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IL)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患者54例(A组);应用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CSM患者71例(B组)。术后即刻、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均可彻底减压并保持椎管成形后稳定,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低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并报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7倒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减压范围:C3-C7者24例,C3~C6者3例。椎板抬起后,用塑性好、长度合适的重建钢板固定于棘突根部和同位椎侧块,术中不咬除棘突和棘上韧带。结果术中无因为植入钢板而引起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延长15—30min,随访6~32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8.7分提高到12.7分,6个月提高到13.6分,6个月以后改善不明显。手术后CT显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骨愈合率96.7%,随访期间2例发生鹅颈畸形,5例出现轴性症状。结论重建钢板开门侧固定有利于门轴侧骨性融合,由于保留了后方的棘突和韧带,术后颈椎的生理弧度和稳定性良好,鹅颈畸形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背景]观察颈椎后路改良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病例报告]对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及用JOA 17分法进行近期疗效分析.平均随访1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分改善到术后平均13.7分.影像学检查示术前22例颈椎前突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3例转变为直线型;术前5例颈椎直线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仍均保持直线型.术后颈椎前后活动度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讨论]采用改良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椎管扩大充分、防止再关门等优点,是简便、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8+160-158,16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35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分析比较术前、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状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48个月,平均24个月,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四肢麻木加重,经脱水及应用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其余患者术后即刻感觉全身轻松,胸腹部束带感消失,四肢感觉、肌力进行性恢复,病理征逐渐消失。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简单可行,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采用刚性门轴固定。用侧块螺钉悬吊固定椎板并保持在开门状态,在颈2脊突上用PDS-Ⅱ可吸收缝线重建伸颈肌群止点,术后3周开始颈部肌肉锻炼。术后检测由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评分标准的变化、开门的幅度、颈椎的总活动度及轴性、根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2~36个月),术前JOA平均为(7.2±3.2)分,术后平均为(14.1±2.1)分,术后开门幅度为(16.7±4.9)mm,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0.6±4.7)°,术后12个月时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17.83%,根性症状的发生率为7%。按照Odom术后评定标准,优秀:24例;良好:19例;尚可:3例;差:0例。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传统方法开门幅度大,患者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17分法对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及评价.结果病程在12个月内者,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6.09%;病程超过12个月者,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4.71%(P<0.05).结论对2间隙3节段以上脊髓受压合并发育性或退行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对病程在12个月以内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右江医学》2019,(3):192-196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74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C3椎板切除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将接受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颈椎曲度指数(CCI)、轴性症状(AS)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术后6个月评分以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AS评级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OM值及ROM丢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术后的ROM值低于对照组,ROM丢失值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CI丢失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的CCI丢失值少于对照组。结论 C3椎板切除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神经改善率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利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战立  徐小平  常山   《四川医学》2018,39(3):328-330
目的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配合双侧侧块钉棒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双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记录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活动度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 55例均得到回访,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7.557±9.145)%,术后较术前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58.1%。结论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双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并保持了的颈椎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骨科86例颈椎病伴多节段椎管狭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置入Depuy锚定钉,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6个月至3年).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6分,术后JOA评分13~15分,平均14.2分,JOA评分改善率:60~75%,平均67%.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4.5~6.4 mm,平均5.5 mm,椎管扩大率51.1%~73.9%,平均62.5%,MR示脊髓解除压迫.末次随访时29例仍然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在维持开门角度的稳定性以及防止再关门、减轻术后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比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OPLL术后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82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132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8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组132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全部214例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平均(36±8)个月;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矢状位平衡指数(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2组术后24个月随访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个月随访ROM均较术前丢失(P<0.05),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ROM丢失度比椎管成形组大(P<0.05)。24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CCI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椎管成形组患者CCI低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2-7SVA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增加值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椎管成形术组术后轴性症状3例,C5神经根麻痹4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管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改善等方面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尽管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在颈椎活动度保留方面不如颈椎椎板成形术,但在维持颈椎曲度、矢状位平衡方面优于椎管成形术,并可以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梁柱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58-1159
目的:对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9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使用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后随访,对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C2~7角度与JOA评分增长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脊髓后移距离与对照组相比较低。结论:使用选择性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可以十分有效的减少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能够避免传统的C3~7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缺点,并发症较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6例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对肿瘤的生长特点、临床症状及手术切除方法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6例均达到全切除肿瘤,且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多数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由颈后中线入路手术全切除,少数位于脊髓腹侧的肿瘤或侵犯椎动脉的椎旁肿瘤可选择颈外侧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疗效及JOA17分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随访,术后优11例,良17例,优良为82%。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34,术后评分平均为10.27。结论:对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板成型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微创颈椎板成型术组(55例)和颈后路单开门术(5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颈椎板成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颈后路单开门术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颈椎板成型术组增高更明显;颈椎板成型术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后路单开门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颈椎板成型术组增高更明显。结论:颈椎板成型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萍萍 《医学综述》2012,18(15):2424-2426
椎管狭窄症是脊髓脊柱常见疾病,常与脊柱退行性病变、椎管内内容物病变或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多节段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后路手术中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椎板切除术相比,具有术后脊柱稳定性好、脊柱畸形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低、硬膜粘连致再狭窄少、再次手术易等优点,而较高的术后轴性症状、开门椎板再关闭等影响手术远期疗效。为此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改良术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术式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