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chromosomal protein 1,HMGB1)的影响。方法:13例活动期AAV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1岁~76岁,BVAS评分(21.8±4.9)分,其中11例p/MPO-ANCA阳性,2例c/PR3-ANCA阳性,ANCA水平(295.78±52.76)RU/m L。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其冲击疗法等治疗基础上,辅以血浆置换。分别留取血浆置换治疗前空腹(TO)、治疗开始后2 h(T1)、血浆置换停止后12 h(T2)患者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清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中的HMGB1。结果:本组患者行血浆置换后2 h血清HMGB1水平(3.67±0.93)ng/ml,较血浆置换前血清HMGB1水平(7.8±1.26)ng/ml显著下降,血浆置换后12 h血清HMGB1水平(5.18±0.93)ng/ml稍有回升,但仍低于血浆置换前浓度(P〈0.05);血管炎活动指标(ESR、CRP、BVAS评分)较血浆置换前均降低。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AASV患者外周血清HMGB1,可明显降低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4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7例,对照组47例。实验组标本切除后给予止血、引流、创面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并加压包扎。对照组切除标本后常规止血、引流、加压包扎,创面不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实验组第1、2、3天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减少创面渗液量,降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Kou QY  Chen J  Ouyang B  Guan X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97-1199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MODS患者22例,行CVVH治疗,取治疗前后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取静脉血和滤出液检测有关细胞因子水平。在开始行CVVH前及CVVH治疗后1h.4h、8h分别测量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22例患者CVVH治疗后血浆TNF-α、IL-1水平明显下降(P〈0.05)。超滤液中未检出TNF-α,但有较高浓度的IL-1、IL-6和IL-8。与CVVH前比较,患者心率显著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CVVH治疗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其下降与置换液速度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置换液速度与存活患者置换液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能够被CVVH有效清除的细胞因子与置换液速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CVVH可清除MODS患者血浆中部分细胞因子,并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功能。加大置换液速度能更好地清除外周血细胞因子,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 15例TTP患者,其中7例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另8例患者除上述治疗外,以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隔日1次,血浆置换次数中位数为4次(2~6次),平均血浆交换量为(2316±28)ml。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的存活率为75%,明显高于非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的14.3%(P<0.05)。血浆置换治疗后12~72 h,6例存活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减轻;血浆置换4次后发热消退,皮下无新鲜出血点和瘀斑,黄疸消失,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数逐渐升高。停止血浆置换后,2例病情反复,需再次血浆置换治疗。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TT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置管是乳腺癌患者化疗给药的主要途径[1].置管处渗液易造成化疗药用量不足.常规处理方法为调整体位,局部加压等,如无效则拔管后重置,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鉴此,笔者于2010年1~6月对168例乳腺癌中心静脉置管化疗中3例非炎性渗液的患者,采取尿激酶稀释液注入导管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移植肾复发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效果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例患者首次肾移植后出现大量蛋白尿或/和血肌酐(Cr)升高、并经移植肾活检确诊为FSGS,在不改变免疫抑制方案的情况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后1年移植肾的病理改变情况,测定血肌酐和24h尿蛋白定量。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在血浆置换后1年接近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患者血浆置换后1年,移植肾的肾小球、肾间质、血管及免疫球蛋白病变的等级与血浆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置换后1年及5年的Cr水平与血浆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定量与血浆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血浆置换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移植肾复发性FSGS的病变程度和进程,其效果取决于FSGS诊断的及时性,如果已发展到肾小球硬化的程度,血浆置换亦无法将其逆转。  相似文献   

7.
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于PICC加压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PICC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97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置于穿刺针眼止血;观察组在穿刺后先用穿刺包内-约1 cm×1 cm棉球置于穿刺点针眼上,再用2根消毒胶带交叉将棉球固定,贴上敷贴,然后在敷贴的外面再次将棉球置于穿刺点上方,以2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球加压止血.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后2 d、5 d、7 d渗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穿刺后2~5 d更换敷贴,穿刺手臂不肿胀,活动自如,日常生活不受限.结论 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于PICC加压止血效果佳,更换敷贴的次数减少,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且不易出现手臂肿胀,患者活动不受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例换瓣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和单纯全麻(GA)两组。于术前、术后4 h、术后第1、3、7天取血浆测Cor、Glu浓度,并记录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术前比较,GA组病人术后4 h,术后第1天血浆Co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GEA组血浆Cor水平仅在术后4 h显著增高(P<0.05),但其术后4 h,术后第1天的血浆Cor水平明显低于GA组(P<0.05)。术后第1天,GEA组血浆Cor水平即恢复致术前水平,GA组至术后第3天才恢复致术前水平。两组病人Glu从术后4 h至第7天均高于麻醉前水平,GEA组升高的幅度小于GA组,在术后各时点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EA组病人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早于GA组(P<0.05),术后VAS显著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轻心脏换瓣手术病人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有利于病人术后早清醒与早拔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拟行髋、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始行非术侧IPC治疗,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预防DVT,试验组术后继续行持续性非术侧IPC预防DVT,共85例;对照组术后行持续性双侧IPC预防DVT,共87例。术后3 d后改为1 h,2次/日。术后3 d、7~10 d行双下肢超声检查监测DVT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常规继续住院7~10 d,故术后患者无脱落,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7~10 d,平均(8.3±1.3)d,试验组术后3 d发生血栓11例,占12.9%,均为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术后3 d发生血栓8例,占9.2%,1例腘静脉血栓,2例胫腓静脉血栓,余为肌间静脉血栓;术后3 d两组膝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置换患者及总的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10 d试验组新增血栓5例,占6.8%,对照组新增血栓4例,占比5.1%,两组术后7~10 d膝置换患者、髋置换患者及总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预防髋膝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可达到与IPC双侧同时使用相同的预防效果,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尚无统一认识。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19例。术前3天采用LMWH替代治疗。术后出现出血倾向时停用LMWH并输入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同时给予夹闭引流,患肢加压包扎等对症治疗。术后鼓励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拔出引流后离床活动,并辅以下肢静脉泵和下肢弹力袜治疗。术后7 d开始加用术前用量的华法林,术后10 d左右停用LMWH。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计算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评价术后出血和血栓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30~520 ml,平均(347±81)ml;术后引流量为480~820 ml,平均(607±103)ml。19例患者术后INR平均值为2.16±0.43。术后无一例出现重度出血,11例出现轻度出血,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无一例出现血栓征象。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使用LMWH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出现出血症状后及时停药、输入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术侧肢体加压包扎、夹闭引流可及时有效控制出血。术后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下肢静脉泵和抗血栓袜可协助预防血栓行成,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纽扣式血透压脉带联合明胶海绵用于耐高压双腔PICC的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置入双腔Power PICC的患者6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置管后常规应用无菌纱布块压迫止血,穿刺后24h换药,继续给予纱布块压迫止血,每48小时换药1次。观察组置管后用明胶海绵2块折叠后压迫穿刺点,再用纽扣式血透压脉带局部加压3h,24h后穿刺点更换明胶海绵,改用1块止血,每周更换2次。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程度及穿刺侧肢体肿胀程度显著低于或轻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纽扣式血透压脉带联合明胶海绵用于双腔Power PICC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者15例,其中2例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预存DSA者,术前2周开始每2~3 d行血浆置换1次,共行4~5次,每次血浆置换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移植当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术前10 d起给予他克莫司(Tac,0.1mg· kg-1·d-1)+吗替麦考酚酯(MMF,0.5 g/d).术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0.2~0.4 g·kg-1·d-1,用2~3 d.预存NDSA者,术前第3天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部分病例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每天IVIG 0.6 g/kg.15例受者均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进行诱导治疗,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Tac+ MMF+泼尼松.结果 预存DSA者,在去抗体减敏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转为阴性;预存NDSA者,其CDC始终阴性,去抗体减敏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的PRA有所降低.2例预存DSA的受者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个月时出现急性和交界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反弹,予以血浆置换+大剂量IVIG(1~2 g/kg)后,均能有效控制和逆转.现分别随访1年和10个月,肾功能维持良好.13例预存NDSA的受者,1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予AT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伴慢性化改变,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效果不佳,移植肾丧失功能.结论 对于预存DSA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进行去抗体减敏治疗,在其PRA和CDC转阴后再行移植,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静脉置管是烧伤休克复苏的常用方法 ,笔者单位 1995~ 2 0 0 0年对 19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烧伤创面静脉切开置管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 16例 ,女 3例 ,年龄 (31.0± 6 .6 )岁 ,烧伤面积 (6 4 .0± 8.9) %TBSA;四肢常用输液穿刺部位有Ⅱ度烧伤 ,均为大隐静脉切开置管 ;留置硅胶静脉导管 ,外用纱布包扎 ,局部换药 1次 /d,1∶12 5U肝素溶液 5ml冲管 ,2次 /d。拔管时间 :留置静脉导管后每日观察患者输液患肢及全身情况 ,若输液患肢肿胀较对侧加重或体温超过 38.5℃ ,在排除其他感染因素后拔管。 6例因体温超过 38.5℃拔管 ,13例因…  相似文献   

14.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对8例门静脉高压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针对其插管阶段、持续阶段和拔管阶段的心理表现,进行阶段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结果8例患者情绪稳定,插管顺利,无意外拔管。24 h止血2例,~48 h止血5例,~72 h止血1例,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对上消化道大出血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采用良好的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能保持患者心理健康,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6例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 ,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时经甲泼尼龙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无效 ,行血浆置换 4~ 6次 ,并给予FK5 0 6 (0 .2mg·kg-1·d-1)及霉酚酸酯 (由 2 g/d加至 3g/d)治疗。 结果 经 4~ 6次血浆置换和FK5 0 6、霉酚酸酯治疗 ,排斥反应得到逆转 ,6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 ,随诊 3~ 18个月 ,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为 (12 5 .2± 2 6 .5 ) μmol/L。 结论 FK5 0 6、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逆转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拔针后止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总结80例894例次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结果压球按压15min后绷带加压包扎法明显优于按压15min后沙袋压迫止血法,能有效地减少出血、血肿(P<0.01)。结论压球按压15min后绷带加压包扎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是一种理想的压迫止血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1例剖宫产后出现溶血性尿毒症的患者予以血液透析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和护理,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产后出现溶血性尿毒症观察与护理.方法 采用床边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操作及护理观察方法.结果 患者经过联合治疗,密切观察与护理,保证了治疗效果.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是较理想的治疗模式,可以弥补血浆置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0.1 μg/kg组(F1组)、0.2μg/kg组(F2组)、0.3 μg/kg组(F3组)、0.4 μg/kg组(F4组)和等容量生理盐水组(N组),所有患者采用Narcotrend监测下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法,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分别于F1组、F2组、F3组、F4组和N组给予0.1、0.2、0.3、0.4 μg/kg的舒芬太尼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毕即刻(T0)、术毕10 min(T1)、拔管前1 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T4)、10 min(T5)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于拔管后10、30、60 min和4h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记录苏醒期躁动、嗜睡和呼吸抑制等麻醉并发症.结果 与T0相比,N组、F1组于T1-5时MAP升高,HR增快(P<0.05),分别与N组、F1组相比,F2组、F3组和F4组于T1-5时MAP下降,HR减慢(P<0.05),F3组和F4组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N组、F1组和F2组延长(P<0.05),F2组、F3组和F4组术后早期的VAS评分较N组和F1组低(P<0.05),N组和F1组术后出现苏醒期燥烦的发生率较高,而F3组和F4组术后出现嗜睡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在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束前10 min给予0.2 μg/kg舒芬太尼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患者行胆道手术的术前用药方法。方法对38例瓣膜置换后在服用华法令过程中因胆道疾病需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肝功能正常组(A组)23例、肝功能不正常组(B组)15例均于术前3d停服华法令,B组术前12h肌注VitK110mg。术前无应用华法令历史的患者115例做为对照组。结果38例患者停药2d后A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于术前12h肌注VitK110mg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患者在抗凝期间行胆道手术,只要准备充分,围手术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1例下肢动脉成形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反复发作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例下肢动脉狭窄的高龄患者行下肢动脉成形术,患者术后反复发作迷走神经反射,分别于拔除动脉鞘管后20 min、1 h、术后8 h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给予术前饮食护理、开放静脉通路、精神支持和术后病情观察、拔管配合、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患者平稳渡过手术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