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HSC)动员和归巢是连续发生的过程。目前关于HSC动员和归巢的机制还不很清楚。最近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G—CSF联合环磷酰胺动员过程及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及植入中发挥轴心作用。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基因骨髓混合一定比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能否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方法将BALB/c与BCF1(BALB/c×C57BL/6)小鼠或与G-CSF动员BCF1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腹腔注入BALB/c幼鼠,制备新生小鼠GVHD模型,结果以脾指数表示.成年雌性BALB/c小鼠接受60Co全身照射8.5Gy后进行移植,移植物为BALB/c与雄性BCF1或与G-CSF动员BCF.小鼠骨髓细胞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移植细胞总数60×105个/只.观察移植小鼠aGVHD典型症状、病理表现及存活率.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注射BALB/c与BCF1小鼠脾细胞混合比例为21、11及异基因BCF1小鼠脾细胞的新生小鼠均发生GVHD;但G-CSF动员与否,GVHD发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及11混合骨髓移植(MBMT)组小鼠有中到重度GVHD表现;经G-CSF动员的MBMT组小鼠8周存活率较未动员组明显提高(P<0.05).(3)G-CSF动员供鼠后L3T4+细胞下降显著,L3T4+/Lyt2+比值明显低于未动员组(P<0.01).(4)G-CSF动员供鼠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结论同基因骨髓混合一定量H-2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可减轻GVHD的发生;G-CSF动员供鼠可进一步减轻MBMT后GVHD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与IL-2、IFN-γ下降、IL-4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27例,其中自体13例,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0μg· kg-1·d-1动员方案;健康供者14例,单独应用G-SCF 7.5μg· kg-1·d-1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并与采集产物中获得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4+细胞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供者中获得MNC(5.84±1.48)×108/kg,CD34+细胞(3.93±2.16)×106/kg.自体动员共获得MNC(6.58±3.72)×108/kg,CD34+细胞(3.98±3.06)×106/kg,仅1例自体动员、采集失败.自体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在第4天达峰值,健康供者第5天仍处于上升阶段.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与采集产物CD34+细胞呈明显正相关.采集当天CD34+细胞绝对值≥20/μ1时,单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2×106/kg者的比例达76.2%(16/21).结论 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重要监测指标,对于把握采集时机和预测采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CD34+细胞绝对值≥20/μ1可作为采集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不同动员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采用动员剂的不同分为G-CSF动员组(G组,有24例受者)和G-CSF联合GM-CSF动员组(G+M组,有47例受者).比较两组供者的动员效果及移植物细胞成分,观察受者术后造血功能重建的情况和GVHD的发生情况,观察供者应用动员剂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动员4 d后,G组供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9.6±19.5)×109/L,明显高于G+M组供者的(25.4±10.4)×109/L(P<0.05).两组间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M组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7±5.7)%,明显高于G组的(31.4±4.5)%(P<0.05).两组供者经过1~3次采集均能获取足够的CD34+细胞,两组采集的供者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间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输入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受者的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术后对受者进行2~55个月的随访,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GVHD,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有17例受者死于原发病复发,10例死于GVHD和感染等移植相关并发症,G组和G+M组分别有14例(58.3%)和31例(66.0%)受者存活.在使用动员剂后,供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骼肌酸痛和发热,多发生在用药后36 h,给予解热镇痛药后缓解.结论 单用G-CSF与联合应用G-CSF和M-CSF进行动员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后者对CD34+CD38-细胞的选择性较强,而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有利于受者造血功能的快速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培养体系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归巢及造血重建的支持作用。方法将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在分化抑制培养体系中共培养7 d,检测细胞总数、集落形成细胞(CFC)及干细胞抗原1阳性(Sca-1 )细胞,了解细胞的扩增情况。将扩增后的雄性小鼠(供者)骨髓造血细胞移植给雌性小鼠(受者),移植后24 h,用FISH方法检测受者体内的供者Y染色体阳性细胞归巢率,并在移植后第3、6、9、12、15、18、25、32、42 d,分别检测受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了解造血功能变化。结果分化抑制培养体系能够在体外扩增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细胞总数、CFC及Sca-1 细胞明显增加,扩增后的细胞其归巢率增加,能使受者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加快。结论分化抑制培养体系支持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归巢及造血重建,显示它是一种良好的扩增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是否可以向肾祖细胞转分化,成为肾脏祖细胞库的肾外来源;验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否可以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肾脏祖细胞的转分化,提高肾脏修复的效能.方法 6周龄全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6J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6~8周龄同种无荧光标记的C57BL/6J小鼠40只作为骨髓受体.骨髓移植前,受体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的γ放射线137Cs照射,骨髓重建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认.骨髓重建完毕后所有小鼠均接受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向肾脏归巢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损伤4、8周后取肾脏标本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来源的肾脏祖细胞数以及骨髓细胞在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损伤4周后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计数微血管细胞数.结果 G-CSF动员1 d后,分别为CD29、CD34、Sca-1、c-Kit、Flk-1阳性的干细胞占外周血非红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G-CSF动员组的肾脏中,骨髓来源并且分别表达Sca-1/GFP、CD29/GFP的干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损伤4周及8周后,肾脏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G-CSF动员肾脏中骨髓来源的肾祖细胞即Sca-1/GFP双阳性的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损伤4周后,动员组肾脏中表达CD31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肾脏组织中存在CD105/GFP及α-SMA/GFP双阳性的细胞.结论 ①骨髓干细胞可以转分化为器官特异性干细胞-肾脏祖细胞;②G-CSF可以加速这一转分化的过程,并使损伤肾脏得到更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BMSCs归巢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评估G-CSF动员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术前12 h于鼠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的BMSCs(GFP-BMSCs),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假手术+G-CSF组(B组)、脊髓损伤组(C组)、脊髓损伤+G-CSF组(D组),每组6只。C、D组采用T10水平脊髓半切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A、B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术后1 h B、D组分别注射G-CSF(10μg/kg·d),连续注射3 d;A、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1、28 d采用BBB评分行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估,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表达。术后28 d处死大鼠取脊髓样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因子SDF-1、BDNF、VEGF和TNF-α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BMSCs阳性细胞及双染荧光黄色的GFP/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阳性神经元细胞和GF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数;并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术后各时间点A、B组BBB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1 d,C、D组BBB评分降至最低,后逐渐上升。除术后1 d外,其余各时间点D组BBB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3、7、14、21、28 d,C、D组TNF-α和SDF-1含量均明显高于A、B组(P0.05);但D组各时间点TNF-α含量显著低于C组,SDF-1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术后各时间点C、D组SDF-1、BDNF、VEGF和TNF-α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P0.05);D组SDF-1、BDNF、VEGF表达显著高于C组,TNF-α表达显著低于C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C、D组GFP-BMSCs、GFP/NeuN、GFP/GFAP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A、B组,D组显著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示,C、D组凋亡细胞数目显著低于A、B组,D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可以动员BMSCs归巢至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并参与修复,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NF-α减少细胞凋亡,上调SDF-1、BDNF、VEGF促进BMSCs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细胞数量和标记的变化,评估G-CSF动员能力。方法统计2004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4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应用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CD34+标记变化,形成配对资料。结果动员前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8.38±2.21)×10~9/L、(5.26±2.33)×10~9/L、(0.75±0.39)×10~9/L、(9.55±19.35)个/μl,G-CSF动员第3天上升至(40.60±12.90)×10~9/L、(34.88±11.74)×10~9/L、(1.86±0.77)×10~9/L、(33.45±47.4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30、9.662、4.424、2.732,P=0.000、0.000、0.001、0.021);单核细胞占比动员前为(8.15±1.67)%,动员第3天反降至(4.8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6,P0.001)。停止动员后第3天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数量恢复到动员前水平。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0.538,P=0.184、0.602)。结论 G-CSF动员可以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34+细胞的数量,但动员单核细胞能力有限,而红细胞、血小板数量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造血细胞归巢、减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等作用.我院于2009年采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MSC联合移植治疗肝炎相关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骨髓单个核细胞,评价其动员效果,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在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鼠G-CSF 100μg/(kg·d)和重组鼠SCF25μg/(kg·d),连续使用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组于不同时间点取小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的个数;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 CXCR4+单个核细胞(MNC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骨髓细胞外液CXCL12a的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CXCL12 mRNA表达变化.结果 应用G-CSF/SCF后,骨髓及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FU-F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流式分选表明CD34+ CXCR4+细胞占骨髓CD34+单个核细胞总数的(44.6±8.7)%;RT-PCR和EUSA检测示骨髓CXCL12 mRNA表达下降,骨髓细胞外液CXCL12蛋白也显著下降,两者变化一致.结论 G-CSF/SCF可有效地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骨髓CXCL12/CXCR4信号通路平衡,下调CXCL12/CXCR4间相互作用,以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动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干细胞因子(SC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骨髓干细胞对肾间质中微血管、纤维化程度和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微血管影响的可能机制。 方法 128只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F联合G-CSF动员组(SCF-G组)、UUO组、UUO+SCF-G组。于实验第 5、14、21、28天每组各随机抽取8只处死,检测Scr、肾间质CD34阳性表达细胞数目和Ⅷ因子阳性表达细胞数目、肾间质纤维化和间质病理损害积分、肾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mRNA的表达。 结果 (1)UUO组2周时可见到肾间质纤维化伴肾小管周微血管的丢失。(2)UUO+SCF-G组肾间质干细胞归巢数目明显高于UUO组和Sham组(P < 0.05)。(3)UUO+SCF-G组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减少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P < 0.05)。(4)第14、21、28天UUO+SCF-G组间质化纤维程度和肾小管损伤程度均轻于UUO组(P < 0.05)。(5)UUO+SCF-G组术后VEGF mRNA表达下调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且表达均高于同期UUO组 (P < 0.05)。(6)UUO+SCF-G组术后TSP-1 mRNA表达增高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且表达均低于同期UUO组(P < 0.05)。(7)在UUO组和UUO+SCF-G组中,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与Scr、间质纤维化积分和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均呈负相关;肾皮质VEGF mRNA表达与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呈正相关;肾皮质TSP-1 mRNA表达与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呈负相关。 结论 (1)UUO大鼠存在肾小管周微血管丢失,并与肾间质纤维化及间质病理损伤相关。(2)联合应用SCF和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归巢至受损的肾脏,有助于减少肾小管周微血管丢失,并进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和间质损害,保护肾功能。(3)联合应用SCF和G-CSF可以上调肾皮质VEGF mRNA水平和下调TSP-1 mRNA水平,这可能是其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及保护肾间质微血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和异丙酚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效果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 ~ 280 g,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腹腔连续注射G-CSF 5d进行药物动员,于药物动员后第7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G-CSF组(G组)、咪达唑仑组(M组)及异丙酚组(P组),每组12只.G组以0.5 ml/h的速率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6h;M组股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5 mg·kg-·h-1 6 h;P组股静脉输注异丙酚5mg·kg-1 ·h-16 h.于给药完毕后经股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仅测定CD34+单核细胞( CD34+ MNC)和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VEGF浓度.于心肌梗死后4周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最大收缩速率(+dp/dtmax)和最大舒张速率(- dp/max).结果 与G组比较,M组CD34+MNC及EPCs细胞数目增加,血清VEGF浓度升高,LVEDP下降,-dp/dtmax的绝对值升高(P<0.05),P组LVEDP下降,- dp/dtmax的绝对值升高(P<0.05);与P组比较,M组CD34+MNC及EPCs细胞数目增加,血清VEGF浓度升高,LVEDP下降,- dp/dtmax的绝对值升高(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可促进VEGF的释放,加强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功能;异丙酚不能促进VEGF的释放及无骨髓干细胞动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部分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糖蛋白,根据不同的分化阶段和造血祖细胞,可以将其分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多潜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及干细胞因子(SCF)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5例择期行OPCAB、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术前30m in、术后6、12、24、48、72和120h采外周静脉血4m l,CD 34和CD 45双抗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干细胞计数,同时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造血干细胞计数占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计数的0.13%±0.12%,OPCAB后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0.34%±0.20%),术后120h回到术前基线水平;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对造血干细胞动员无明显影响,但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明显低于无高血压病患者;术后24h造血干细胞动员与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r=0.692,P=0.000;r=0.558,P=0.000;r=0.447,P=0.000;r=0.401,P=0.004)。结论OPCAB术后造血干细胞快速、短暂动员,心肌损伤程度、冠心病危险因素参与了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用于异基因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hcmatopoied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临床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治疗多种良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遗传性疾病和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有效手段。本文试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HSC)的特点及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LX-2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HSC的研究模型.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HSC的增殖.流式细胞PI染色及BrdU掺入法检测HSC的细胞周期.结果 PAF(1×10~(-8)~1×10~(-3)mol/L)各浓度组OD_(49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F(1×10~(-6))加PAF受体拮抗剂(1×10~(-7)~1×10~(-4)mol/L)组OD_(492)明显少于PAF(1×10~(-6)mol/L)组(P<0.05).PAF组HSC的S%和Prl明显增高.结论 PAF能够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SC增殖,而PAF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7岁患儿,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方法,经氟达拉滨、马利兰、环磷酰胺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进行预处理,供者应用G-CSF动员和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胞菌素A、氨甲喋呤、霉酚酸酯、CD25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重建后,每周输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1次,连续4周。结果患儿造血重建迅速,11 d时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14 d时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明显上升;28 d时达正常水平。患者无急性GVHD发生。移植后1个月经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恢复。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安全、有效,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回升迅速。这种新型疗法可能是治疗缺乏HLA全相合供者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患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干细胞动员剂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40只大耳白兔均切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成模后随机分4组(每组10只):(1)bFGF组,在缺血后肢肌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2)G-CSF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 bFGF+G-CSF组,按bFGF组和G-CSF组的方法给予bFGF和G-CSF;(4)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各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用免疫组化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 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依次为:bFGF+G-CSF组 > bFGF组 > G-CSF组 > 对照组 (均P<0.05)。结论: 在缺血下肢肌内注射bFGF蛋白和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均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状态;但在骨髓干细胞动员的同时,联合应用bFGF蛋白效果更好,缺血肢体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激活肝星状细胞(HSC)这一旁分泌活化途径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及CCl4损伤肝库普弗细胞(KC),进行体外培养,收集损伤肝KC条件培养液(IKCM)及药物(氧化苦参碱,Oxy)干预后的条件培养液(Oxy-IKCM),以IKCM及Oxy-IKCM添加于原代培养的未活化HSC培养体系中,观察Oxy对KC旁分泌激活HSC的影响,生物学方法检测Oxy对活化的KC分泌TGFβ1的影响.结果急性损伤肝KC对HS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氧化苦参碱可抑制KC对HSC增殖的促进作用,并可抑制活化KC分泌的TGFβ1.结论氧化苦参碱可通过抑制旁分泌途径抑制HSC活化及活化KC分泌的TGFβ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