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自1995年以来应用重组α-干扰素(美国干扰能、立陶宛α-2b、中外合资α-1赛若金)治疗丙型肝炎39例,疗程为24周,疗程结束后完全应答者28例,部分应答者8例,无应答者3例。对完全应答者28例随访1年以上,每3个月化验肝功、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从而进一步观察评价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材料与方法1对象治疗病例为我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急性丙型肝炎6例,轻度慢性肝炎8例,中度慢性肝炎22例,重度慢性肝炎3例。男引例,女8例。平均年龄46.l岁,慢性肝炎平均病程为5.5年。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开始、结束和停药后6个月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结果: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CR—S)和完全应答伴反跳组(CR—R)治疗前血清HA、LN、PⅢP和C—Ⅳ水平均低于无应答组(NR),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CRS组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CRR组和NR组血清4项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结论:应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完全应答时,随着肝内炎症的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干扰素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丙型肝炎(HC)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寻找预测干扰素治疗HC疗效的有效指标。方法:在对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患者运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了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同时检测了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HC患者血清中β2-M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完全应答者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增加量明显高于无应答者或部分应答者(P<0.05)。结论:CHC患者肝细胞表面的HLA-Ia类抗原的过度表达是造成肝损伤的原因之一,β2-MG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简便,易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ELISA法对44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在干扰素治疗开始时、结束时和停药后6个月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C-Ⅳ)。结果: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CR-S)和完全应答伴反跳组(CR-R)治疗前血清HA、LN、PⅢP和C-Ⅳ水平低于无应答组(NR)、差异显著(P<0.05);CR-S组干扰素治疗后血清HA、LN、PⅢP和C-Ⅳ水平明显下降(P<0.05);CR-R组和NR组干扰素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结论:应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时,随着肝内炎症的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明显下降,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8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组44例(滴度均〈1:320),自身抗体阴性组34例,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自身抗体合并状况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结果(1)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是72.7%和4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是轻微的,自身抗体的滴度均低于1:640,随疗程的延长多数患者自身抗体滴度又逐渐下降。(3)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9.1%(4/44)高于阴性组2.9%(1/3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可以应用干扰素治疗,而且自身抗体阳性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阴性组,但应注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α-1b 5MIU,隔日1次,2组均按体重同时服用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 mg,每天1次,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测定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77.4%,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为83.0%,治疗结束应答率(ETVR)为90.6%,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SVR)为84.9%,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目前丙型肝炎无应答患的治疗可选方案有限。方法:该试验采用开放标记的先导研究调查丙型肝炎无应答患中,组合干扰素(CIFN)加利巴韦林对病毒动力学、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组织学应答的效应。77例患被纳入并接受每日CIFN联合利巴韦林量(含量为1.0/1.2g)治疗。8周的诱导服用剂量为CIFN18μg,接下来40周为9μg,同时对照48周的9μg CIFN。其中90%患感染基因1型丙型肝炎病毒。结果:总体上,82%患显示有早期的病毒学应答,65%表现为治疗结束应答,SVR为30%。干扰索/利巴韦林非应答显示SVR为22%。诱导剂量造成第一疗程丙肝病毒RNA大量衰减,但不能转变为较好的SVR效应,大概由于剂量变化加大所致。高丙氨酸转氨酶、年龄较轻、第二疗程病毒动力学都与SVR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法(EIA)检测4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安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中和抗体滴度与患者血清ALT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且NA滴度<1:800患者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NA滴度≥1:800的患者(P<0.05)。结论: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影响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以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为主,中和抗体滴度,干扰素的疗效差。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青文  兰静  薛瑞霞  文隆  崔争霞 《当代医师》2013,(11):1539-1541
目的探讨低收入人群非1型慢性丙型肝炎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的预测。方法63例非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肌肉注射普通干扰素α-2b500万U,隔日1次,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mg/d口服;对照组22例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35—180μg,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mg/d口服。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患者不同时期点的HCV—RNA水平,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35例(85.37%),对照组RVR19例(8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3例(7.32%),对照组CEVR2例(9.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完成疗程均随访24周,患者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组34例(82.93%)、对照组20例(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获得RVR和CEVR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获得SVR分别为1例(2.44%)、1例(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不能应用长效干扰素的,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在保障疗程和剂量时仍是较好的治疗非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病毒RNA定量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及HCV RNA量与干扰素(interferon,IFN)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并利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技术对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基因分型及IFN治疗前后血清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HCV-Ⅲ型患者对IFN孤完全应答率高于HCV-Ⅲ型(P<0.05);治疗前血清HCV RNA低水平者,完全应答率高,且完全应答组血清HCV RNA量明显低于部分应答及无应答组(P<0.01);治疗结束时3组血清HCV RNA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停药后半年,部分应答及无应答组血清HCV RNA量均回升至治疗前水平,仅完全应答组保持治疗结束时的低水平状态。结论:治疗前血清HCV RNA量及HCV基因型可作为预测IFN疗效的参考指标;治疗及观察过程中血清HCV RNA量的变化对IFN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因素,并预测IFN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AG-9600型PCR定量仪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和抗HCV-IgM水平。结果;5例患者对IFN产生完全应答,9例部分应答,6例无应答,治疗前血清抗HCV-IgM水平完全应答组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P〈0.01)及无应答组(P〈0.05);血清HCVRNA水平完全应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干复津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干复津15μg治疗,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ALT、HCV-RNA持续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1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24周时完全应答率和随访6月时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7.74%和41.93%。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经干复津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7.8%和19.35%(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17例接受α-干扰素30万U治疗24周进行肝功、HCVRNA观察。结幂:完全应答84例(71.8%),部分应答24例(20.5%),无应答9例(7.6%),84例完全应答1a以后复发39例(46.4%)。结论:说明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早期疗效显著,晚期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方法30例丙肝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对照组予隆化诺500万单位皮下注射,1次/周,疗程48周,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5例治疗结束时均出现ALT、AS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完全应答率为86.6%。发生不良反应中,流感样症状15例,造血系统低下10例,神经精神症状2例。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60.0%。流感样症状13例,造血系统低下3例,神经精神症状1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但毒性作用也有所增加,良好的心理干预和患者的依从性决定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5.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4-2516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和治疗结束24周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HBVDNA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CHB患者189例,以治疗前HBVDNA复制水平将所选病例分为2组,A组(HBVDNA≥107copies/mL)102例,B组(HBVDNA〈107copies/mL)87例。干扰素肌肉注射500万U/d,治疗15d,后改为隔日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束时肝功能的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两组临床治愈率,3、6个月时两组有效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完全应答者者无复发病例,部分应答者共复发15例(16%)。结论干扰素治疗前检测HBVDNA水平有助于治疗对象的选择,干扰素治疗时HBVDNA是更准确、灵敏地反映HBV的感染和恢复情况,评判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治疗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4、12、24和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作用。结果RVR:36例(62.1%)EVR:18例(31.0%),SLVR:3例(5.2%),ETVR54例(93.1%),SVR:52例(89.7%);HCVRNA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之闻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6.7%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SVR54(93.1%),HCV-RNA低水平组的疗效优于高水平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α2b干素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国产α2b干素(300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并设常规治疗组(VitC、门冬氨酸)为对照。于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内HCV-RNA和血清内CV-RNA、抗-HCV。结果:α2b干素治疗组2个疗程后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57.69%、65.38%,常规治疗组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13.64%、22.73%、27.27%,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α2b干素对血清及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但对PBMC内HCV-RNA的疗效似有比抗血清内HCV-RNA和抗-HCV疗效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国强  李新华  林伟 《海南医学》2011,22(24):45-46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3例,其中33例合并糖尿病为A组,30例无糖尿病为B组,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48周,且随访观察24周。结果(1)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分别为84.8%、86.7%,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3)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