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中TM和PAI-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 lin,TM)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方法:测量42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TM及PAI-1的水平,并与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4h和48h的血浆TM和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支架置入治疗后,两者能够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48h后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TM和PAI-1水平降低,提示TM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AI-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对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 (MIP-1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PCI组)及冠脉造影组(CAG组),于PCI术前1h、术后1h及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结果:冠脉支架植入组与冠脉造影组术前血清平均浓度分别为(49.88±4.90)和(50.26±4.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脉支架植入组术后1h及术后24h MIP-1a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冠脉支架组及冠脉造影组的组内比较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抗凝药物对TM的影响。方法:UAP组为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UAP组术后随机分两组,分别予低分子肝素(LMWH)及普通肝素(UFH)共5天。测定对照组入院后次日及UAP组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2、3、7天血浆中TM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血浆中TM水平与病变积分、病变支数及冠心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用多元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UAP组血浆中TM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对象血浆中TM水平与年龄、高血压年限、总胆固醇浓度、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UAP患者血管内皮损伤严重,TM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范围和程度,TM水平对评价高胆固醇及高血压对内皮的损伤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测定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及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测定40例健康志愿者和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再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3周后,再次测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较健康志愿者组高,且在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就已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一致。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均下降,但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患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变化,了解这种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simple diabetic retinopathy,SDR)20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例,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ONTROL)30例,分别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病程、血糖、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肾功能、血压的相关性。结果:①NDR、SDR、PDR3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P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SDR组(P〈0.05),S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NDR组(P〈0.05);②血浆TM分别与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TM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随着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TM值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逐渐加重。眼底出现了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导管血栓抽吸(PT)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组(PCI组)和PT+PCI组。单纯PCI组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PTCA)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或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PT+PCI组常规PTCA方法选择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Diver抽吸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或常规PTCA方法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差别,比较两组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结果:PT+PCI组抽吸导管均通过病变,血栓抽吸后即刻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前向血流恢复、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及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均优于单纯PCI组。结论:PT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初步观察可以改善AMI患者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共4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 h和术后24 h收集血样本,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Syndecan-4蛋白水平。结果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组术后1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支架植入组术后24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后1 h及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三个时间点的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组术前、术后24 h两时间点的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 h血浆Syndecan-4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Syndecan-4蛋白水平,提示Syndecan-4作为一种生物学调节因子在血管急性机械损伤的修复及早期血管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20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患者和同期30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行PTCA+stent患者术后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行CAG患者术前术后的CRP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作为炎症反应蛋白的CRP,在PTCA+stent术后明显升高,可能与PTCA+stent术后血管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及局部血管炎症加剧有关.推测CRP是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0.
杏丁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各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杏丁治疗对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和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30例糖尿病肾痈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杏丁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再次测其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较正常对照高,且在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就已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均下降,但杏丁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指标。杏丁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NOS-NO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6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参麦注射液组)各30例,观察PCI术前及术后1、7 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活性变化情况;术后冠脉血流及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变化。结果:术后NO含量、eNOS活性均下降,iNOS活性增高,但术后1、7 d观察组NO含量、eNOS活性均高于对照组,iNOS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ed relative artery,IRA)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参麦注射液组90 min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加快急性心梗直接PCI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率,且可能通过影响NOS-NO系统活性改善内皮功能机制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均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另选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效果,并检测手术前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变化.结果:PCI术成功率97.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术后7天患者的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前,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显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而术后48h和术后7d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CI术后即刻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的VEGF水平比较无差异,而术后48 h和术后7 d全血运重建患者的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结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术前术中检测VEGF有助于判断PCI术后患者的血运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矫正QT离散度(QTcd)的早期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最终诊断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测定其PCI术前和术后早期的QTd、QTcd,与排除冠心病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QTcd显著增大,U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减小,AMI组及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 PCI术对冠状动脉及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使QTd增大,是PCI早期作用的主要机制;PCI对QTd、QTcd的影响与冠状动脉基础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96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PCI+盐酸替罗非班)于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μg·(kg·min)-1。微量泵持续泵入共24h;对照组(PCI+低分子肝素)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峰值和达峰时间、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即刻TIM13级血流灌注、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CK—MB、cTNI达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达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手术后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手术后出血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进行PCI时加入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严鹏仲  沈有录 《河北医学》2014,(8):1324-1327
目的:探讨分析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拟行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4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实施PCI治疗,观察组在实施PCI术前后输注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替罗非班在PCI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校正帧计数指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输出量明显提高,且其改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实施PCI术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促进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提高心肌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配合PCI使用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变化.方法:对102例AMI患者进行GPⅡb HPA-3基因分型,比较各基因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测定PCI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3个时间点血浆GMP-140、vWF和PAI-1水平.结果:102例AMI患者中,GPⅡb HPA-3 aa基因型34例,ab基因型38例,bb基因型30例,3种基因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种基因型AMI患者GMP-140在PCI术后开始增高(P<0.01),术后24 h下降,bb基因组在PCI术后即刻、术后24h较aa、ab基因组均增高(P <0.01);vWF在PCI术后即刻、术后24 h(P <0.01)持续增高,但3种基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I-1在术后即刻、术后24h持续升高,bb基因组在术后即刻、术后24h活性明显高于aa、ab基因组(P<0.01).结论:GPⅡb HPA-3基因型AMI患者PCI前后血浆GMP-140、vWF和PAI-1水平发生变化,尤其bb基因型在PCI术后存在更明显的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作AMI且发病24 h内未行静脉溶栓病人43例,其中行急诊PCI病人29例(急诊组),择期PCI病人14例(择期组)。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1、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指标前后变化。结果:2组病人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个月急诊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指标均下降(P<0.05~P<0.01),LVEF明显升高(P<0.01);择期组LVEDD、LVEDV、LVESV均下降(P<0.05~P<0.01),LVE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明显升高(P<0.01)。2组病人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病人术后1、3个月的LVEDD、LVESD、LVEDV、LVESV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急诊PCI可改善AMI病人左心室重构,抑制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对AMI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前加服曲关他嗪行PCI术21例为曲关他嗪组,不加服曲美他嗪行PCI术2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PCI术前、术后1h、6h、12h、24h的血清cTnI和MDA水平。结果: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术后6h、12h和24h的cTnI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对照组在术后12h和24h升高幅度较曲美他嗪组更大(P均〈0.05)。两组PCI术后各时间点MDA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对照组在PCI术后12h和24h时MDA水平增加幅度较曲美他嗪组更大(P分别〈0.05和〈0.01)。结论:曲美他嗪能减少膜脂质的过氧化损伤,从而减轻PCI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为PCI患者提供心脏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肾功能中度下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前术后肾功能各项指标,评估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肾功能中度下降且行PCI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术前12h静脉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20μg,术后改为10μg Qd应用3d.对照组术前12h~术后24h持续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ml/kg/h.检测入组前、术后24h、48h、72h的Scr、CysC、eGFR.记录不良事件.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24h、48h、72h的Scr、eGFR、Cys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未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心功能恶化5例;2组均无对比剂肾病发生.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对肾功能中度下降PCI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与水化疗效相同,但较少发生心功能恶化这一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