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并伴有泌尿系瘘复合性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7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并伴有泌尿系瘘复合性畸形的患儿进行外科治疗.其中11例低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给予会阴肛门成形术;2例中位闭锁合并较大的会阴瘘或直肠舟状窝瘘(女性)行后纵入路肛门成形术(Pena术);4例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尿道瘘予腹-Pena肛门成形术.术后14天开始定期扩肛.结果:17例均得到随访,其中痊愈15例,死亡2例,死亡者均为高位肛门闭锁的早产新生儿.在痊愈的15例中,有10例经会阴部术式和1例尾路术式的低位用锁,患儿排尿排便习惯良好.4例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的高位闭锁中的2例术后出现轻度的大便失禁或尿失禁.有3例先行乙状结肠造瘘然后二期肛门成形,术后仅1例遗留轻度尿失禁.15例无尿道狭窄、尿道闭锁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并发症.结论:根据肛门闭锁分型及瘘管的位置灵活选择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并伴有泌尿系瘘复合性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7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并伴有泌尿系瘘复合性畸形的患儿进行外科治疗.其中11例低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给予会阴肛门成形术;2例中位闭锁合并较大的会阴瘘或直肠舟状窝瘘(女性)行后纵入路肛门成形术(Pena术);4例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尿道瘘予腹-Pena肛门成形术.术后14天开始定期扩肛.结果:17例均得到随访,其中痊愈15例,死亡2例,死亡者均为高位肛门闭锁的早产新生儿.在痊愈的15例中,有10例经会阴部术式和1例尾路术式的低位用锁,患儿排尿排便习惯良好.4例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的高位闭锁中的2例术后出现轻度的大便失禁或尿失禁.有3例先行乙状结肠造瘘然后二期肛门成形,术后仅1例遗留轻度尿失禁.15例无尿道狭窄、尿道闭锁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并发症.结论:根据肛门闭锁分型及瘘管的位置灵活选择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PSARP)治疗不同年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病例,讨论新生儿一期行PSARP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3年2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采用PSARP治疗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44例,初步随访并总结术后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 15例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瘘术,术后3~7个月行PSARP;其余29例(9例新生儿、2个月至9岁20例)均一期行PSARP,2例新生儿术后死亡.21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18例排便情况经临床评分结果为优良.结论 PSARP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满意.新生儿在条件许可下,一期行PSARP,仍可获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情况及分层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手术结果将患儿分为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和低位组。根据心脏结构畸形程度分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wingspread分型、合并心外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155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47例(30.3%)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心脏结构畸形,其中18例(11.6%)为微小先天性心脏病,29例(18.7%)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60例(38.7%)合并心外畸形,其中38例(24.5%)合并1种心外畸形,15例(9.7%)合并两种及以上心外畸形,6例唐氏综合征,1例VATER联合征。wingspread分型及合并心外畸形是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肛门直肠畸形中高位组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低位组的4.709倍(OR=4.709,95%CI:1.651~13.432,P < 0.01),心外畸形每增加一个等级(无、1种、2种及以上)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原来的3.850倍(OR=3.850,95%CI:2.065~7.175,P < 0.01)。治疗上,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遵循原计划进行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与管理,但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需要心脏随访和观察,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须依据急症优先救治的原则,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合并微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比较,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感染增加(P < 0.05)、住院时间延长(P < 0.01)、治愈率降低(P < 0.05)、病死率增加(P < 0.05)。结论: 患有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疑难重症患儿、不合并瘘管及瘘管不畅的急重症患儿或合并多系统异常的患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为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例,其中4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镜下引导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穿刺,扩张穿刺通路,将直肠盲端自此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结果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瘘管复发。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4例大便控制满意,每天排便2~3次。1例排稀便时肛门控制不良,大便成形时控制尚可,但仍有污粪。2例肛门狭窄经扩肛后好转,排便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并引导直肠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拖出吻合,显著改善术后肛门排控便功能,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的治疗方法,评价腹腔镜辅助下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后患儿排便、控便情况.方法: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17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一期肛门成形术,术后平均随访(18.3±2.0)个月.根据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肛门功能.结果:本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存活.腹腔镜操作时间65~120 min,平均(78.2±10.6)min;术中出血量6~18 ml,平均(9.8±0.6)ml;住院时间9~20 d,平均(12.6±0.8)d.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本组均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随访4个月~2.75年,肛门功能评定为优良者占82.3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肛门一期成形术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且术中处理合并瘘管方便,辨认盆底肌中心准确,术后能获得良好的肛门排便、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分析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对93例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情况进行随访,对所有患儿手术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按照Krickenbeck分类法评价其肛门功能。结果: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恢复良好,便秘发生率较污粪发生率高,术后6个月Krickenbeck分类临床评分91例达到优,术后1年,排便功能全恢复正常。结论: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主要为便秘和污粪,便秘发生率较高,不同手术方式患儿的污粪发生有显著性差异,便秘则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排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0.006%~0.06%[1].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手术是目前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首选术式,它摒弃了传统手术盲目分离耻骨直肠肌的错误方法 ,建立了一个符合生理解剖的术式,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及解剖形态.现将近10年来,本院采用PSARP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44例患儿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1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好,远期疗效佳,无大便失禁或肛门狭窄.结论 "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具有成形肛门外观美观,为椭圆形,可减少括约肌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各型直肠肛门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总结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术后患儿直肠黏膜脱垂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6年收治的35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各种类型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354例ARMs患儿行经会阴或(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15例(4.24%)出现直肠黏膜脱垂.②无肛伴直肠舟状窝瘘、中位及高位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例经(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患儿,男性80例,女性42例,骶尾部畸形组23例,无畸形组99例,脊髓栓系组5例,无脊髓栓系组117例,3组分别经x2检验,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1±0.101,未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8±0.085,两者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不高,与直肠盲端的位置高低有关,闭锁盲端位置越高术后越容易出现直肠黏膜脱垂;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与性别、是否合并骶尾部畸形及脊髓栓系无关,与骶尾比值的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1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好,远期疗效佳,无大便失禁或肛门狭窄。结论 "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具有成形肛门外观美观,为椭圆形,可减少括约肌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各型直肠肛门畸形。  相似文献   

12.
刘慧英 《河北医学》2011,17(2):244-24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复肛门的正常排便功能.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诊治的6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直肠盲端至肛门皮肤的距离分为高位闭锁、中位闭锁、低位闭锁三类,其中会阴肛门成形术35例,结肠造口术25例.结论: 先天性肛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便秘(FC )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性别差异及其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法,比较老年FC患者(FC组)与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肛门直肠功能的性别差异;同时以两种精神‐心理量表对其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试。结果 FC组男女性患者模拟排便时肛管压力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直肠感觉阈值均显著增高,并且女性患者的最大缩榨压(MSP)、直肠收缩压和直肠肛管压差低于男性。男女性患者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患者的SAS评分高于男性。SAS、SDS评分与直肠肛管压差呈负相关,与初始感觉阈值(FSV)呈正相关。结论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情绪参与老年FC的发病,并且二者呈相关性。老年女性患者较男性存在更严重的焦虑情绪及肛门直肠动力异常。  相似文献   

14.
肖小龙  樊文彬  贺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114-3118
肛门直肠狭窄临床表现为大便形状变细或排便困难,肛门疼痛或腹胀,甚至发生肠梗阻。肛门直肠狭窄由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因素造成,而继发性因素最为常见,痔手术是继发性肛门直肠狭窄的主要原因。痔术后肛门直肠狭窄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治疗困难,并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影响该病发生的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操作水平、术后管理等。临床上应格外重视肛门直肠狭窄的预防。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对于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方案选择尚无指南可参考,本文主要围绕痔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的原因、预防及临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基层医师防治该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普通外科患者(无腹泻、便秘及内痔等肛肠疾病史)作为对照组,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40例内痔患者作为内痔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肛门直肠压,记录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便秘组患者的排便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觉阈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痔组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便秘组,排便阈值低于便秘组。三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存在,一般于注气量20~40mL时出现。结论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腹内压的异常增高导致静脉淤血,从而导致痔的产生。肛门直肠高压与痔的形成更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直肠内高压的共同参与或促进,才导致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最终产生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治地区近年来先天性畸形的发生情况,探讨畸形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967例新生儿中151例先天畸形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统计先天畸形发生率为168.40/万;畸形发生较高的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多并指(趾),唇、腭裂。未补充叶酸畸形发生率高于叶酸补充者(P <0.01),≥35岁产妇先天畸形儿发生率高于<35岁者(P <0.01);农村先天畸形发生率高于城市(P <0.01)。结论:先天畸形的发生除与普遍认知的叶酸缺乏相关外,还和父亲生活习惯、医疗条件、卵子及宫内环境、婚源等因素有关。因此,应重视评估父亲对后代的影响,防范有可能诱发畸形的其它因素,以避免先天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莎  张云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24-4428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自然妊娠(SP)子代出生缺陷情况,探讨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12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ART的孕妇12 935例,其子代为ART出生缺陷儿的有139例(ART组)。同期选取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分娩的SP出生缺陷儿453例为SP组。收集所有出生儿基本资料,包括出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质量及其母亲年龄、胎数、妊娠期并发症情况,ART方法,出生缺陷儿的畸形部位。结果 ART组胎龄、剖宫产率、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小于SP组,早产、低出生体量、母亲多胎妊娠发生率大于SP组(P<0.05)。ART组畸形部位构成比前3位是心血管循环系统(33.1%),眼、耳、面、颈部(13.5%),其他畸形(10.1%)。ART方法:体外受精新鲜胚胎移植(IVF-ET)40例,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新鲜胚胎移植(ICSI-ET)20例,解冻复苏胚胎移植(FET)79例。IVF-ET、ICSI-ET、FET出生儿畸形部位构成比第1位均是心血管循环系统,第2位分别是其他畸形,唇腭裂,眼、耳、面、颈部。ART组不同性别、母亲年龄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不同胎龄、母亲胎数出生儿畸形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畸形部位构成比前3位是心血管循环系统(62.9%),消化系统(11.1%),唇腭裂(7.0%)。SP组不同性别、母亲胎数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不同胎龄、母亲年龄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儿胎龄、母亲胎数、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是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RT、SP出生缺陷儿畸形部位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最常见的畸形部位均为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生儿胎龄、母亲胎数、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均为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涛  武靖华  叶红英 《河北医学》2016,(7):1084-1087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高位直肠肛门畸形患儿,在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以及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最大肛管静息压和静息非对称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疗效确切,相较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的创伤更小,手术效果更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在检查胎儿畸形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探目前胎儿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在检查胎儿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73例孕龄7~40周的胎儿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73例中2139例实时三维超声检查重建面部图像较满意,占98.43%(2139/2173)。胎儿内脏异常图二维超声检查做出诊断46例占2.1%(46/2173)。50例2.3%(50/2139)胎儿体表畸形三维做出明确诊断,二维超声48例2.2%(48/2139),无明显差异(P0.05),仅有1例胎儿左耳廓畸形,产前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均未能做出诊断。【结论】胎儿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实时反映胎儿的体表结构及实时动态声像,弥补二维超声立体空间不足,在检查胎儿畸形中有极高的价值,与二维超声相结合,可在检查胎儿畸形中体现出更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