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退行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27例退行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突出的节段和椎管狭窄的情况与是否选择前路手术椎间盘摘除锁定钛板内固定15例;前路手术椎间盘摘除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例;前路手术椎间盘摘除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1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例4例。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优良率达到92.59%,全部前路手术显示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拔出,钛板无断裂及移位;后路单开门无关门现象,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退行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只要方式选择得当,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由椎管狭窄所致,手术扩大椎管是常采用的治疗方法。过去文献报道多采用颈后入路,切除椎板解除脊髓压迫,疗效欠佳,易引起椎间关节不稳。60年代初国内开始用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病,一般多采用椎间盘切除开窗植骨术。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管狭窄可以压迫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应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术或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本病效果不佳,我院自1953年起采用后路椎管双开门减压及植骨术治疗本病47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男38例,女9例,平均年龄54.1岁,病种包括椎管狭窄合并脊髓掣颈椎病23例(其中3例曾经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其中脊髓型65例,神经根型17例,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总有效率95%。结论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经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多节段的颈椎病临床常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我院1997年1月-2004年8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黑川1980年设计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8例。对二种术式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1例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经验。本组年龄36~61岁,平均45.4岁,病史15天~2年,平均1年。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少病例的症状体征与突出部位不一致,故临床定位有困难。按临床表现将本组病人分为普通型、运动神经元疾病型及神经衰弱型。MRI检查在诊断及提示手术部位方面起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因之一。本组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者16例;后路单纯双开门颈椎管成形术者4例;后路椎板减压效果不著,又从前路手术者1例。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手术效果20例优良,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 min,失血 (126±29.4) 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 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4例,短节段(≤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行前路手术。多节段(≥3个节段)颈椎管狭窄18例行后路手术,其中1例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二期再行前路手术。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5.70分,术后6周评分平均8.47分,术后12周10.26分,术后24周为12.02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彻底减压,可靠融合及内固定,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统计我院于1989年至1997年收治的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108例,其中颈椎骨折并发椎间盘突出病人68例,占63%。颈椎骨折经X线片及CT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经CT及MRI检查证实。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该文将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给予术前常规麻醉以及手术准备后,进行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26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经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其JOA评分情况较治疗前改善率〉50%人数为22例,所占比例为84.62%,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仅为7.69%,未出现内固定断裂、脱出等情况,患者植骨愈合率为100.00%。结论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侧块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植骨愈合情况良好,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内固定脱出以及断裂等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5年间11例腰突症复发再手术病人的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手术中所见,剖析再手术原因,并重点介绍一种手术方法(彻底减压、TSEH后路及TEIAMON椎间植骨融合三维固定术)。结果:本组11例,随访时间6-20月,平均9.5月。8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轻微腰部酸胀。1例残留趾端足背麻木。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0.9%。影像资料显示置人物无一例滑脱。随访3个月,均取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原因主要是髓核摘除不彻底,其次有侧椎管狭窄、定位错误及椎间隙感染等。同时,采用彻底减压、TSEH后路及TEIAMON椎间植骨融合三维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再突出,既能达到术中充分解除神经的压迫,又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型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骨科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颈脊髓受压型病人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颈脊髓受压型患者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30例,颈后路减压30例,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5例。按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均得到9个月至5年门诊或电话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者,选择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2个椎间盘突出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大脊髓前后受压者,可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1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方法为全椎板切除+小关节内侧切除术,同时行侧隐窝减压,神经根管扩大,突出间盘组织摘除,以松解神经根.结果31例经过2个月~3a的随访,按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腿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术前应行脊髓造影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手术应彻底减压,术式应采用全椎板切除+小关节内侧切除术,同时行侧隐窝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  相似文献   

19.
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 1995~ 2 0 0 2年 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症状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 ,采用前、后路颈椎手术 ,部分使用内固定物。结果  18例均有颈椎不稳 ,14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自体骼骨植骨融合 ,结合前路钢板固定 8例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不稳节段门轴、小关节植骨融合 4例 ,配合侧块钢板固定 3例。术后随访 8-70个月 ,平均 3 0个月 ,均获得融合 ,治疗有效率 88.9%。结论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以稳定和减压为目的前后路颈椎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陶冶  蒋萍 《四川医学》2012,33(7):1204-1206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方法对已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2例患者均采用MED手术。全部42例患者随访2~26个月。结果对42例患者进行评估,参照Macnab评定标准,35例优,6例良,1例可。结论在明确诊断,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熟练运用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